正文 第四十一章(2 / 2)

在以浙江學術為主的地域研究方麵,本輯主要有4篇文章。我寫的《多元融合,批判創新——浙江地域文化之曆史、傳承及其整體特征》,如“附記”中所說的,該文原是為“浙江地域文化通覽”所寫的“緒論”,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視為關於“浙江文化”的“導論”。我試圖說明:浙江文化幾乎從一開始就具有“多元融合”特征,這一特征在曆史過程之中不僅沒有消失,而且變得愈加明顯,體現於各不同的文化部門,成為浙江文化在不同曆史階段獲得其自身充分發展並保持其活力的內在動力。田浩教授的《陳亮與中國的愛國主義》,則是一篇學術視野相當開闊而又具有相當理論深度的論文,作者兼具史學與哲學之所長,充分論述了陳亮在其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愛國主義”思想特征,以及這種“愛國主義”與“國家”觀念之間的關係。田浩教授的觀點,對於進一步深化陳亮思想的研究,尤其在政治哲學的視域之內,無疑會給人們帶來新的啟示。蔣偉勝副教授的論文《葉適經典詮釋的旨趣與方法》,則論述了葉適“學自外入”的獨特思想路徑,並認為葉適所體認的儒家之道,是經世濟民、開物成務的外在之道,但同時又堅持內聖理想,提出了習學以成德的內聖新路徑。張琴博士的《史學與理學融合相通之實學精神》,主要論述胡安國的《春秋》學思想,作者相當敏銳地捕捉到了胡氏思想中融會史學與理學的獨特維度,給予發掘與論述,不僅頗見新意,而且包含了浙東學術與湖湘學派之間在學術精神上可能內在相契的某種預示。

本輯還有兩篇與佛教研究有關的作品。馮國棟副教授的《〈俄藏黑水城文獻〉遼代高僧海山思孝著作考》一文,認為TK323中的《往生淨土偈》及TK132《慈覺禪師勸化集》中所收之《人生未悟歌》、《未悟歌》皆為思孝的作品,論文對思孝的行實、著作及其作品的意義都進行了考證。本文不僅對了解遼代佛教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佛教文獻學的一篇力作。羅顥先生所撰寫的《僧格與人格》一文,詳論弘一法師的僧格與人格,雖其行文似不若通常學術論文的旁征博引,但說理透徹,令人信服。本文實不僅論弘一而已,更對當前學術界、知識界的道德“退墮”提出了強力針砭,語句流暢,言詞犀利,令人掩卷而三思。

“浙東學術”的精神是博攝而兼融,整合以創新,主張學有宗主,唯是之求,而不偏執門戶。我們編輯《浙東學術》,意在重續南宋以來“浙東學術”的精神氣脈,唯願海內外學界同仁為之鼎力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