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一章(1 / 2)

弘一法師乃百年不遇的高僧,本文伊始,筆者即提出了我們今天應怎樣來紀念這樣一位偉大的曆史人物的問題。基於文章的宗旨,文章反反複複,雖談不上深刻,但始終圍繞弘一法師在生命根本問題上“向上一著”的心路曆程,相比於那種被現代學人過分誇大的所謂純學術研究的方法,自認為是更能把握弘一法師精神的本質,更能做到“同情的理解”。所謂“向上一著”,就是生命境界的不斷提升直至完善。弘一法師的一生是如此,我們後人認識研究弘一法師,其最終的意義也應該是如此。否則的話,所謂的研究就顯得不相應,毫無意義。另外,本文僅截取弘一法師生平中的幾個大的階段為條線,以一冊內容豐富真實,既能生動地反應弘一法師人格懿範,又足以切實體現佛法對人生之正麵價值,具有普教般意義的讀本——《弘一法師永懷錄》為基本素材,直接從中挖掘與主題相關的對今人有啟迪意義的事例,並處處結合一些能與現實相對應的問題加以闡發,也同樣自信是抓住了我們今天應如何紀念弘揚弘一法師的真正意義。

站在佛教的立場看,末法時代眾生的特點,無信仰,無敬畏心,少有平和的心態;對周遭的一切,無不是帶著功利的眼光,而不屑於那些意義世界的事。什麼事往往都是看著自己好,看著人家卻橫豎不順眼,貢高我慢。而弘一法師卻能長享榮譽,至今不衰,且社會各界,幾無異詞,實可算得上是個例外了,這又可說是“弘一現象”中的一個特點,同時也是值得重視、深究的一種現象。為什麼?本文沒有太多的涉及,問題不算複雜,但值得專門談。如能好好讀《弘一法師永懷錄》,想也定能感受得到。在此指出這一點,還是為了強調研究紀念弘一法師的意義,及我們今天應如何的態度來從事這項工作。

如果說僧俗共尊是由弘一法師特殊的人生因緣所產生的特殊現象,不是人人所能達到的話,那麼,自身人格的修養與提高,則是每個人應該自覺去努力的分內事;如果說,有人認為佛法高遠,常人難以理解,難以求得的話,那麼,做一個不苟且行事,對人生有理想有追求有道德之人,就不是能不能的問題了。所謂非不能也,是不為也。隻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讀一遍《弘一法師永懷錄》,就會知道何謂高尚,何謂人格。一師偉大,我等難以企及,但讀法師事跡,仰慕之情總會有的吧!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如能生發出這等感受,也可算是向上之心還有,良知尚存。有就好,總比什麼也沒的要強。還是認真地去讀書做人吧!編輯後記編輯後記

按照原來的計劃,《浙東學術》(第二輯)早就應當出版了,而由於我本人的懶惰,卻一直拖到了現在。

本輯收入10篇論文。王中江教授的《〈唐虞之道〉與王權轉移的多重因素》一文,結合先秦傳世文獻,對郭店簡《唐虞之道》進行了重新解讀,對“禪讓”製度進行了新的綜合考察,由此而對古代王權轉移的多重因素進行了係統分析,實為關於古代政治哲學研究的一篇力作。作者關於古代帝王“七十而致政”的論述,含有深意。日本關西大學吾妻重二教授的《儒教儀禮研究的現狀與課題》,基於“儒教儀禮”與生活關係的一般理解,相當全麵而又係統地論述了朱熹《家禮》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並從文獻傳播的角度對《家禮》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地的流傳與研究進行了細致考察,文末所附的有關研究目錄,則翔實地反映了《家禮》的域外影響。作者的敦樸學風,尤足為吾人今日所仿效。關於孟子的“性善論”,研究作品已然可謂之“汗牛充棟”,然鄭臣博士的《孟子性善論芻議》,則觀點新穎,主張擺脫從“心性論”的視域來研究孟子,或不妨視為孟子研究的一種“新動向”。何善蒙副教授所著《荒謬:在加繆和莊子之間》,則是一篇別開生麵之作。作者將存在主義哲學家加繆與莊子進行了對比研究,揭示了他們對於現實世界之“荒謬”的領悟的共性,又論述了他們對治荒謬而超越荒謬的不同思想路徑,在比較哲學的視域之內,本文在討論的方法以及思維的深度上都可能給我們帶來某種有益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