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2 / 2)

更需指出的是,上述種種,多少是以一般的世俗知見來分析弘一法師的出家因緣及其抉擇的。倘若我們再深入一層,從人生的究竟義上討論弘一法師出家原因之根本,那麼豐子愷先生的人生“三層樓”之喻可謂形象透徹。豐先生認為,人生的境界大致可分三個層次,即“三層樓”:重物質生活的住一層樓,“這樣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如繼續想“爬上二層樓玩玩”的,即追求一種精神的生活,則是那些“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登三樓的則完全是向往靈魂生活者,“他們做人很認真”,不滿足於一般的“物質和精神”,而是要探尋人生之究竟,“在他們看來,財產名譽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這也就是一般常說的穿透人生,勘破紅塵,我認為這是絕對不能用逃世、消極一類詞來說明的。作為弘一法師的俗家弟子,豐子愷先生在說清了三種人生類型後,徑直指出,弘一法師就是生活在“三層樓”的“最好的一個典範”。這就是說,對於弘一法師的出家,我們應該是讚歎、敬仰,應該像夏丏尊那樣去體認他的偉大,為眾生感到“稀有的福德”,“代他歡喜,代眾生歡喜”。

回歸主題,我們要說的是,作為一代高僧弘一法師,無論是他所選擇的人生之路,還是人格(僧格)的煉就,既是一種“宿因”,此乃弘一法師自謂語。也是有其內在的原因可尋找的。而隻有當我們明白了弘一法師人格(僧格)成就的內在邏輯與它的一貫性,那麼,接著談論出現在弘一法師身上那種僧俗共尊的特殊現象,自然就方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