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石山房”與稀世珍寶
1951 年我來到天津,在天祥商場二樓的“金石山房”繼續從事字畫業務,在實踐中經曆磨練。這期間,我又有幸結識了吳玉如、龔望等先生,他們對我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吳玉如( 1898-1982) 當代著名學者、書壇大家。祖籍安徽涇縣,生於南京。早年就讀南開學校,與周恩來同窗。因嫻熟古文,深受校長張伯苓賞識。後入北京大學預科,複轉朝陽大學。曾在南開大學、天津工商學院(津沽大學)任教。在古詩詞、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等方麵造詣頗深。其書法與上海沈尹默齊名,素有“北吳南沈”之譽。後在天津圖書館工作,曾任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龔望( 1914—2001)天津市人。早年就讀天津國學研究社和崇化學會。曾任天津縣教育史編纂處編纂,執教於崇化學會,終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在經史、金石、訓詁、詩文、佛學、書法等方麵有很深造詣。其書法善以雞穎作隸書,自成一家。同時,嗜文物,精鑒賞。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天津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我當時每周一、三、五晚上到吳玉如先生家,向吳老學習詩詞文章;每周二、四、六晚上到龔望先生家,向龔望先生學習經學。在他們的指點下,我閱讀了些書籍,唐詩宋詞、畫史畫論、《論語》、《孟子》等,我堅持熟讀硬背。為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彌補自身文學
知識、曆史知識的不足,我還辦理了大學旁聽證,旁聽名師授課。此外,我還經常求教常來“金石山房”的著名京劇票友、書畫鑒定家“夏山樓主”韓慎先、京劇名旦梅蘭芳的秘書許姬傳等。韓慎先( 1897—1962)原名德壽,字慎先,後以字行,別號夏山樓主。北京人,長居天津,有豐富的古文物知識,尤擅書畫、彝器、銅、玉、瓷及其他文物的鑒賞。1927年曾赴日本大阪舉辦收藏文物展覽。其酷愛京劇藝術,向譚鑫培的琴師陳彥衡問藝,研究音韻唱腔,頗得譚派真
髓,以技藝精湛而蜚聲劇壇。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天津市文化局顧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副館長等職,與張珩、謝稚柳同為全國首批書畫鑒定三人小組之一。結識他們對我從事書畫鑒定影響頗深。讀書不僅讓我看懂書畫上的詩詞、題跋,還加深了對作品內涵和意境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知識使我開闊了視野。知識一旦運用到書畫鑒定中,便不是就作品論作品的純技術手段,而是上升到用學術的觀點分析、研究、解讀書畫的層麵。因此,刻苦是知識積累的前提,知識的積累是對從事書畫鑒定事業的基礎。
在“金石山房”我經手許多珍貴書畫,當時正值天津“八大家”變賣家產,老板抓住這個機會收購了大量古舊書畫,其中不乏精品。特別是天津幾戶大的收藏家,將家藏書畫在“金石山房”出售,使我接觸到更多的書畫精品。這期間,我經手過可稱稀世珍寶的是《尹師魯二帖》之一的範仲淹書劄。那是1954年的一個冬日,一位從營口來的老太太拿出一張白裏泛黃的紙卷。我打開後首先看到宋徽宗的雙龍璽。細看,字體古樸端莊,具有宋代風範。字卷一尺見方,有乾隆、嘉慶、宣統禦璽,並鈐有收藏章三十幾方,都是典籍上知名的大收藏家,紙的左下端尾款為"仲淹"二字。我的心為之一動,仲淹,即範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曆任大理寺丞、秘閣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誹謗,數度被貶。他在學術上以易學著名,文學也為後世景仰,傳世名篇有《嶽陽樓記》等。1052年病逝後諡名文正,有《範文正公集》傳世。這一書劄的珍貴性可想而知,我當即決定買下。後經確認,這正是溥儀帶到東北,後散落民間的《尹師魯二帖》之一的範仲淹手劄。傍晚,“金石山房”王席珍先生(後曾任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見到這件書劄,十分興奮,拍著我的肩膀說.“你的眼力很不錯了,你明天就去北京故宮博物院將書劄交給國家。"當時《尹師魯二帖》的另一帖已在北京琉璃廠被發現,存故宮博物院,兩帖在散佚多年後終於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