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望色
望色理論麵絡豐光澤幹枯定吉凶
紅黃隱隱為正色五色偏深病色稱
【注】望色是觀察病人麵部的顏色和光澤以診察疾病的一種方法。早在《內經》中就有關於望色的詳細記載。如《素問·五髒生成篇》中將麵色分為平、病、死色三種,在《靈樞·五色》中論述了麵部的分部色診。在漢代的《史記·扁鵲傳》中也記載了扁鵲給齊桓公望色診病的故事,說他通過望診而知齊桓公疾病的部位和病變由淺入深的發展規律。因為色診在臨床上有極其重要的實用價值,所以受到曆代醫家的普遍重視。
望色的理論根據:《靈樞·邪氣髒腑病形》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注於麵而走空竅”。即多氣又多血的足陽明胃經分布於麵部,因麵部脈絡豐富,所以麵部的血脈充盛,又因麵部皮膚薄嫩,色澤變化易於顯露在外,因此觀察麵部色澤改變可以診察髒腑氣血盛衰,判斷病理變化。
望色的重點:望色應注意觀察麵部顏色和光澤兩個方麵。
麵部顏色:可以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質和不同髒腑的疾病。如《靈樞·五色》說:“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這就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質。痛則不通,氣血鬱滯則麵青,瘀久則麵黑;熱則脈絡充盈而麵紅,濕熱內盛則麵黃赤;寒主收引,脈絡收縮血行減少則麵白。《靈樞·五色》又說:“以五色命髒,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這就是反映不同髒腑的疾病。因為肝主筋,若肝風內動,筋脈拘急,血行鬱滯則麵青;心主血脈,血分有熱或心火上炎則麵赤;肺主氣,若肺氣虛不能帥血上榮於麵則麵白;脾主運化,脾虛則不能運化水穀精微上榮於麵則麵黃肌瘦;腎主水,腎陽虛衰,命火不足,陰寒內結,血失於溫養,麵部脈絡瘀血則麵黑。
皮膚光澤:凡麵色榮潤光澤者,說明髒腑精氣充足,多為無病或病輕;凡麵色晦暗枯槁者,說明髒腑精氣已衰,多為重病或病危。因此,通過色澤判斷疾病順逆和預後好壞有著重要意義。
1.正常麵色
正常麵色隱黃紅不枯不燥光潤明
精氣含蓄而不露榮光外發氣血平
【注】我國正常人麵色應是紅黃隱隱,含蓄不露,光滑潤澤而不枯燥,這是精氣內含,榮光外發,氣血和平的表現。
但由於個體差異和時間氣候環境等變化,故望正常麵色時應注意主色與客色的關係。
主色:人群中,每個人的麵色是不一致的。由於個體差異或地區、工作條件等造成有些人麵色可略白、略紅、略黑些等,隻要一生不變,古人稱為“主色”。這些都屬正常現象。如《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說:“五髒之色,隨五行之人而見,百歲不變,故為主色”。
客色:人與自然是相應的,因季節不同,生活條件的改變,麵色也有稍白、稍紅、稍黃等變化,古人又稱“客色”亦屬常色。如《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說:“四時之色,隨四時加臨,推遷不常,故為客色也”。
此外,如七情、六淫、飲酒等一時影響而致變化,不屬病色,診斷尤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