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華傅氏始祖——傅說(1 / 1)

傅說(音“悅”)(約公元前1335—公元前1246),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權臣——大宰相(即上三公第一位),據正史典籍、近年考古發現及傅氏早期家譜等文獻記載,他是我們中華漢族傅氏家族的始祖。

傅說是我國殷商時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及建築科學家。他輔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國,形成了曆史上有名的輝煌盛世“武丁中興”,並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說命》三篇,其中“知之非艱,行之惟艱”名句,為我國最早的樸素唯物主義史觀基石;他的治國方略,改變了商朝持久的沒落,他落難時所創造的“版築”營造技術(即兩邊用夾板,中間填滿黃泥夯實的打牆方法),是我國建築科學史上的巨大成就,是人類建築史上的最大進步。

高宗武丁尊他為“聖人”,就是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曆史上人們總把他敬為“聖人”“天神”“夢父”及天策星。一些文人名士如屈原、李世民、杜牧、王維、司馬光、蘇軾等,均撰文賦詩頌揚他的卓才高德。

商王武丁是一位胸懷遠大、懂得勵精圖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經生活在民間,比較了解社會底層的實際情況。即位以後,三年沒有理政,國事全由塚宰代他管理,而他則從旁觀察了解,思索複興殷商的方略。但貴族中找不到理想的得力助手。其實,他心目中已有人選,就是他在民間生活時結識的智者傅說。他相信傅說能輔助其成就大業,但他深深地感到,在那個等級分明的政權環境中,起用一個身份被定義為奴隸的人,就是越“雷池”。要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必然會遭到王公權貴們的堅決反對。怎麼辦?

商代的人十分相信鬼神,武丁就巧妙地利用這一點編了個故事:上蒼托夢引見一個可以輔政的聖人,就在王國境中。武丁故意叫人按其夢中所見聖人麵貌神態畫成了畫像。先對照王朝官員尋找,沒有一個人對得上號,便派鄭達等大臣們到處去尋找。結果,在傅險(亦稱傅岩,今山西平陸縣以東的聖人澗),找到一個相貌完全對號、叫做“說”的人。

傅說從政之前,不知何因,曾以奴隸身份,在傅險做苦役。傅險這地方在殷商時期是虞、虢兩國交界處,是潞鹽運銷黃河以南的交通要道。這裏兩山高聳,澗水中流,每到夏季,洪水暴漲,道路被衝,行旅受阻,奴隸們就在這裏以傳統的方式用土石阻攔,智者傅說在勞動中發明了版築術,以此方式築路堤,效率極高,且堅不可摧。後人從此沿用於築路造房,甚至現在仍可見的早期長城也用過此法。當時的傅說,就靠從事版築維持生計,雖有才幹,卻無處施展。鄭達帶著“說”回到王城。武丁一看就笑著說:“我在夢中見到的‘聖人’正是他。”

武丁請教他治國平天下的辦法,傅說應對如流,條條切中要害,道理極其深刻,武丁聽後讚賞不已,便舉其為相,結果天下大治,武丁也因此而被譽為“中興明主”,而“說”被賜姓為傅,其後人姓傅。

關於傅說的重要文獻,就是流傳後世的“君臣對話錄”三篇,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遠大抱負。君臣間的對話,以《說命》為名記錄在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儒家經典之一的《尚書》裏。

武丁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有確切記載的君王,傅說逝世後,當地人在傅說曾經從事“版築”處建立了“傅說祠”,傅說當時藏身的洞穴被後來的帝王封為“聖人窟”,“聖人窟”

前那條小河被易名為“聖人澗”。

我們都知道孔子被尊奉為“聖人”,流傳至今。據史籍所載,傅說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被尊奉為“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