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尊師重教是父母最明智的選擇(1)(1 / 3)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經常會麵臨孩子與教師之間發生矛盾或衝突的時候,這是考驗父母教育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關鍵時刻,處理得好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度過危機,建立良好的家校關係;處理不好,不僅激化師生關係,惡化孩子成長的心理環境,而且家校教育不一致還會讓孩子出現價值觀紊亂,給成長帶來連綿不斷的困擾和麻煩。

當孩子在校園生活中遭遇危機,父母要提醒自己時刻保持冷靜,接受“組織上的考驗”,以旁觀者的角度多維度地分析事件起因、發展,揣摩事件給師生雙方帶來的內心感受,分析不同的解決方案會讓雙方出現何種情緒反應,由此引發雙方關係的何種互動。此時父母千萬不要倉促表態,更不能帶著情緒卷入事件。在處理問題之前,我們先明確幾個理念:

1.教師是人不是神,教師隻是一種職業,並不是人格完美的象征。

既然是人,教師就像普通人一樣有優點,也有缺點。既然是人,教師就會有情緒。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夠接納教師對孩子客觀公正的評價,也能接受教師評價中存在的偏頗。

2.教師是目前壓力最大的職業之一。

社會的轉型,使教師由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的人類靈魂工程師變成為陪伴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服務者,他們對這個社會角色的改變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父母也由“教師的話是聖旨”變成了以消費者的視角審視教師為孩子提供的教育服務質量。青春期的學生繼反叛父母之後,開始懷疑教師教育的正確性,有意無意間對教師進行挑戰。所有這些都構成了教師壓力,他們的情緒處於極度的波動中,經常出現自我保護的言行。

3.於教師自身的職業特點,每天都在高壓下工作,他們需要協調各種關係,其中包括學校和學生之間、學校和家長之間、學生和家長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等等,“糾結”、“鬱悶”是比較常態的。又因其對象多是未成年人,其情緒的作用力被無形放大。就目前來說,教師入職後情緒管理培訓少之又少,甭管家裏還是單位,遇到煩心事,老師們隻能自我解壓,可學生的“激火兒”行為確實容易引起老師的情緒暴躁,導致批評時說些重話、過頭話。

4.教育學生,教師也受“夾板氣”。

有句話說得好,學校就是學生犯錯誤的地方。教師是園丁,剪枝澆水都是正常現象。可現實情況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脫節。有的家長對教師說:我們當爹媽跟孩子說多了,怕他逆反,還是您好好教育教育吧。本來三個人的批評語句都讓教師一個人說了,教師的話自然就得重些。還有的家長,老話兒說就是“護犢子”,看不得別人說他家大寶貝,教師稍微一教育,家長就來“拔闖”。可教師要是獨善其身,其他同學的家長又得來鬧,指責教師管理不善。

5.請家長“善”待教師。

學生對教師的態度與家長對教師的態度息息相關,可以說,尊師重教要從家長抓起。現在家長和教師的關係很奇怪,說嚴重點,彼此都以惡意推測對方。家長視教師如虎狼,教師擔心家長指責、投訴。有時教師多跟家長說幾句話,家長就琢磨對方是不是“索要紅包”,而且平時在家時,大人對教師的不信任感,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尊師重教的理念無法建立。

其實,絕大部分教師對孩子的批評都是恨鐵不成鋼,其初衷都是為孩子好,這一點,需要家長堅信,且將此理念傳遞給孩子。再說,“批評不得”的孩子,往小處講,是刺兒,教師同學不喜歡。往長遠看,是“不皮實”,用人單位也不會喜歡。所以在教師的批評中學會堅強,學會知恥後勇、發奮努力比什麼都重要。

6.給孩子正能量,做師生的潤滑劑。

孩子在學校挨了批,情緒自然不好,做家長的不該抱怨教師,更不該在孩子麵前詆毀教師,而是應幫著孩子從自身找原因,告訴孩子,“教師批評你是因為教師認為你有可塑空間,可以做得更好;如果教師不喜歡你才不會管你呢”。如果有必要,可以在孩子麵前“編”一些教師的好話,來激勵孩子進步。比如:跟孩子說,教師批評你是為了激勵你,他表揚的話都打電話給媽媽說了,不跟你說是怕你驕傲;跟教師說,孩子在家總說崇拜您喜歡您,他上課犯錯誤不是和您過不去,隻是偶然一次不小心。家長兩邊“和稀泥”確實能讓師生之間從感情上更近,沒有人刻意跟喜歡的人過不去,這樣下去,孩子會在教師麵前好好表現,教師從內心上會更喜歡孩子,從客觀上減少了孩子犯錯誤、挨批評的概率。

要想讓孩子對學習有持久性的熱愛,就要為他們樹立尊師重教的信念。讓孩子真正理解教師職業的艱苦,讓孩子理解教師有的時候也會像母親一樣,盡管愛他們,但可能因為年齡的差異,說一些孩子無法接受的話,但這並不代表教師不愛他們。父母為師生搭建橋梁的同時,也為自己走進孩子的心靈奠定基礎。和諧的師生關係是學生良好心理環境的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