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好母親是孩子幸福的起點(4)(3 / 3)

春奇,祝願你通過這件事全麵地看清自己的教育觀,並且加以改善!

【麗珊女性幸福心理學】

當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問題時,恰恰是母親反思自己的人際交往理念和行為之時:我們到底向孩子灌輸了什麼樣的價值觀?

母親過於精明對孩子是福是禍

孟春光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尋求捷徑,事事抄近道。升入高中之後,李澤龍由被動接受母親的安排,發展為主動精於算計,處處找捷徑。他告訴母親學習成績與未來是否成功沒有任何關係。現在是拚爹的時代,讓父親抓緊時間找關係,為自己未來的成功積累人脈是唯一的大事。

問題行為幫他贏取到了“權益”

孟春光給兒子預約谘詢的過程充滿了周折。

第一次電話中,她和接線老師反複強調,兒子李澤龍智商極高,敏感多疑,如果知道是給他做心理谘詢,肯定會暴怒。她懇求在咖啡館與麗珊老師見麵。接線老師告訴她,心理谘詢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在谘詢室交流是對來訪者負責任,便於谘詢師聚焦來訪者,進行有效的聆聽和心理暗示,而且,絕大多數谘詢都不能一次麵談完成,一旦暴露,來訪者會產生被騙的感覺。孟春光支吾回應著接線老師,同時不斷地問:“我知道,我理解,您就告訴我是不是可以在咖啡館見麵呢?”預約谘詢沒有達成。

半個月後,孟春光又打來電話,說兒子的狀況更嚴重了。她根本無法把孩子帶出來,問麗珊老師是不是可以“入戶谘詢”?接線老師又耐心地告訴她,專業的心理谘詢師是不會“入戶”的。來訪者的許多負性情緒都是在家庭情境中產生的,因此對家的態度非常微妙。一方麵是痛恨,家裏的物品可能留有痛苦的情緒記憶;另一方麵是依賴,家是一個人最後的心靈退守。如果谘詢師入戶,既會喚起當事人痛苦的感受又剝奪了他最後的心理空間,便極易被激惹。孟春光禮貌地說:“我知道,我理解,您難道就不能特事特辦嗎?”

第一次在谘詢室見到孟春光,40歲剛出頭的她,頭發幾乎全白了。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反複介紹孩子的情況,根本不顧及我的提問。為了讓交流順利進行,我打斷了她的車軲轆話,請她跟隨我的思路。

根據孟春光的敘述,我總結出她眼中的李澤龍有三大問題:一是不學習,每天回家書包都不打開,直接上網看小說、看電影;二是情緒不穩定,無端地發脾氣、摔打物品;三是對母親的態度極為惡劣,經常以母親的不當言行破壞了他的情緒為由,不去上學。

為了平複兒子的情緒,母親每天都要大聲朗讀兒子自己寫給自己的讚歌,比如,“李澤龍是全世界最善良的人。”還要朗讀兒子聲討母親的檄文和對母親的約法三章,比如,“母親大肆從精神上虐待兒子……”“無論兒子做了什麼,母親都必須笑臉相迎。”

根據掌握的情況,我明確告訴孟春光,現階段李澤龍接受谘詢的可能性不大,他的問題行為幫他贏取到了“權益”——平時他要按母親的要求行事,出現問題行為之後,母親則要看他的臉色,這屬於典型的“症狀獲益”。

在我分析的過程中,孟春光幾次打斷我,詢問孩子回家如果不寫作業怎麼辦?孩子如果發脾氣又該如何處置?……她依然停留在自己的思維框架中,幾乎沒有聽進我的話。

孟春光的聆聽力的確存在問題。聽有五個層次,依次為“聽而不聞”、“虛應故事”、“選擇性地聽”、“專注地聽”和“設身處地地聽”。

所謂“聽而不聞”是指完全處於自己的主觀世界之中,根本沒有聽到對方所說的,往往目光遊離。

“虛應故事”是指表麵上仿佛在聽,還適時地給予回應,比如“噢、明白、知道……”實際上根本沒有用心聽。

“選擇性地聽”是指雙方處於溝通之中,隻是聽者會將所聽到的內容根據自己內心的感受進行篩選,比如自戀的人會選擇對方所談內容中誇讚自己的部分,而自卑的人則會選擇批評或貶低自己的內容。

“專注地聽”屬於健康的聆聽,能夠認真地聽到對方所說的內容,並且進行理性地分析。

“設身處地地聽”不僅能夠聆聽內容而且還能感受對方的情緒,給對方心靈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