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是嬰幼兒期常見的一種皮膚病。多發生在出生1~6個月左右的嬰兒。皮疹常對稱發生於麵頰、額部及頭皮,少數可累及胸背及上臂等處。形態見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液、結痂、脫屑等多形性損害,在頭皮、眉部可有黃色脂性痂皮覆蓋。部分嬰兒有吐奶、腹瀉等脾胃症狀。皮疹可反複發作,但一般可在2~3歲時逐漸減輕而自愈,少數患兒可延及兒童或青年期。古代文獻記載稱“奶癬”,亦名“胎瘡”。
診斷要點
1.好發於1個月至1歲以內的哺乳嬰兒。2歲以後逐漸減輕至自愈。
2.皮損好發於顏麵,多自兩頰開始,漸延至額部、眉間、頭皮,奇癢,反複發作,嚴重者可浸延頸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
3.皮損形態多樣,分布大多對稱,時輕時重。在麵部者,初為簇集的或散在的紅斑或丘疹;在頭皮或眉毛部者,多有油膩性的鱗屑和黃色發亮的結痂。
4.皮損有濕性、幹性之分。濕性者以紅斑、水泡、糜爛、滲液為主要表現,多見於1~3個月肥胖嬰兒;幹性者以皮膚潮紅、幹燥、脫屑為主,無滲液,多見於1歲以上消瘦小兒。
辨治原則
辨證主要辨皮疹形態:幹性為脾虛風燥所致;濕性多由濕盛或濕蘊化熱所致。在濕性奶癬中,當辨濕盛或濕熱俱盛。若濕盛者多由脾虛所致;而濕熱俱盛則多見於急性發作伴感染的患兒。治療以除濕祛風為主,分別配以清熱解毒或健脾養血等法。
處方
1.風濕熱淫證:皮疹見紅斑、水皰甚至糜爛,滋水淋漓,或有結痂,瘙癢劇,主要見於頭麵部,甚者可延及胸背及上臂,伴小便短赤,大便幹結,煩哭不寧,舌紅,苔膩或黃膩,指紋紫或青紫,脈滑。治宜清熱利濕,祛風止癢。
基本處方五味消毒飲加味:銀花6 g,蒲公英6 g,土茯苓6 g,野菊花6 g,薏苡仁6 g,防風6 g,六一散10 g(包煎)。加水煎服。
備選處方
(1)消風導赤湯:生地10 g,赤茯苓10 g,牛蒡子6 g,白鮮皮10 g,金銀花10 g,薄荷6 g(後下),黃連2 g,甘草3 g。加水煎服。用於風濕熱淫證。
(2)嬰兒除濕湯:金銀花6 g,連翹6 g,白術6 g,澤瀉6 g,馬齒莧6 g,蒼術5 g,黃柏3 g,白鮮皮3 g。加水煎服。用於風濕熱淫證。
(3)半邊蓮15 g,烏韭15 g,白英15 g,金銀花6 g,紅棗7枚。煎湯代茶。用於嬰兒濕疹。
(4)苦參片:無味片:每片0.3 g。1~2歲0.5片,3~6歲1片,7~9歲1.5片,10~14歲2片,每日3次。口服。用於濕疹濕熱蘊膚證。
(5)消風止癢顆粒:每次1~2歲1/3,3~7歲1/2袋,7歲以上1袋,每日2次。口服。用於風濕熱淫證。
(6)馬齒莧15 g,枇杷葉15 g,訶子10 g,煎水外洗或濕敷患處。用於濕疹濕熱蘊膚證。
(7)老鸛草軟膏:外用,適量塗敷患處,每日1次。用於濕瘡外感時邪,濕熱蘊結證。
2.脾虛濕盛證:皮疹色暗不鮮,表麵有水皰及滲液,或有結痂,伴大便稀溏,或吐乳,納差,舌淡,苔薄或膩,指紋偏紅,脈緩。治宜健脾除濕。
基本處方除濕胃苓湯加減:蒼術10 g,豬苓10 g,土茯苓10 g,炒薏苡仁10 g,陳皮6 g,厚樸6 g,澤瀉10 g,白鮮皮10 g,防風6 g。加水煎服。
備選處方
(1)三妙丸加味:蒼術10 g,黃柏6 g,牛膝10 g,土茯苓10 g,地膚子10 g。加水煎服。用於脾虛濕盛證。
(2)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10 g,白術10 g,茯苓10 g,山藥10 g,白扁豆10 g,銀花10 g,連翹10 g,薏苡仁10 g。加水煎服。用於脾虛濕盛證。
3.脾虛風燥證:皮疹幹燥、鱗屑、色素沉著,瘙癢劇,抓破有少量滲液,舌淡,苔薄,指紋偏紅,脈細。治宜健脾養血祛風。
基本處方歸脾湯加減:黃芪15 g,當歸10 g,白術10 g,茯苓10 g,酸棗仁10 g,防風6 g,五味子6 g,土茯苓10 g。加水煎服。
備選處方
(1)健脾平肝湯:炒白術9 g,黃芪9 g,炒薏苡仁9 g,白鮮皮9 g,防風6 g,白蒺藜6 g,枳殼6 g,益母草3 g。水煎,每日1劑,分3~5次服。用於脾虛風燥證。
(2)馬齒莧15 g,苦參15 g,蛇床子15 g,蒼耳子15 g,白鮮皮15 g。煎水外洗或濕敷患處。用於濕疹脾虛風燥證。
警示
患處忌用熱水燙洗或用肥皂及堿性刺激物,避免搔抓,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