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即新生兒硬腫症,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膚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腫,常伴有低體溫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綜合征。是新生兒時期特有的一種嚴重疾病。其中隻硬不腫者稱新生兒皮脂硬化症。硬腫症在寒冷的冬春季節多見,若由於早產或感染所引起,夏季亦可發病。硬腫症多發生在生後7~10天的新生兒,以胎怯兒多見。新生兒由於受寒、早產、感染、窒息等原因都可引起發病。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多由先天稟賦不足,陽氣虛弱。小兒初生,若護養保暖不當,複感寒邪,或窒息缺氧,或感受他病,正氣耗損,氣血運行失常,致寒凝血澀、陽虛失運。亦有部分患兒由於感受溫熱之邪而發病。本病重症預後較差,病變過程中可並發肺炎和敗血症,易出現多髒器功能受損,嚴重者常合並肺出血等而引起死亡。本病與古代醫籍中的“胎寒”、“五硬”相似。
診斷要點
1.時處寒冷季節,環境溫度過低或有保暖不當史;嚴重感染史;早產兒或足月小樣兒;窒息、產傷等所致的攝入不足或能量供給低下。
2.早期哺乳差,哭聲低,反應低下,病情加重後體溫<35℃,嚴重者<30℃,可出現四肢或全身冰涼。感染或夏季發病者不出現低體溫。硬腫為對稱性,依次為雙下肢、臀、麵頰、兩上肢、背、腹、胸部等,嚴重時肢體僵硬,不能活動,多髒器功能損害。
3.血白細胞總數升高或減少,中性粒細胞增高,血小板減少。由於缺氧與酸中毒,血氣分析可有血PH降低、PaO 2降低、PaCO 2增高。由於心肌損害,心電圖可表現Q-T延長,低電壓、T波低平或S T段下移。有DIC表現者,血DIC指標陽性。
辨治原則
本病辨證重在辨別輕重和虛、實、寒、瘀。輕重的辨證主要從患兒體溫、硬腫部位、硬腫麵積來區別。寒證全身欠溫,僵臥少動,肌膚硬腫,是多數患兒共同的臨床表現,血瘀證在本病普遍存在,辨證要點為肌膚質硬色紫暗。本病輕症多屬寒凝血瘀證,重症多屬陽氣虛衰證。治療以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為基本原則。治療中可采取多種途徑給藥,內服、外敷兼施。複溫療法應合理使用。
處方
1.寒凝血澀證:全身欠溫,四肢發涼,反應尚可,哭聲較低,肌膚硬腫,難以捏起,硬腫多局限於臀、小腿、臂、麵頰等部位,色暗紅、青紫,或紅腫如凍傷,指紋紫滯。治宜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基本處方當歸四逆湯加減。當歸10 g,紅花4 g,川芎6 g,桃仁6 g,丹參10 g,白芍10 g,桂枝3 g,細辛1 g。加水煎服。
備選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