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包括血清膽紅素增高的一係列疾病,以鞏膜和皮膚黃染為特征。包括了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新生兒血清膽紅素超過85μmol/L(5 m g/dl)即可出現黃疸,注意區分生理性與病理性兩大類。臨床應注意觀察黃疸出現的時間和進展程度,結合其他症狀體征綜合分析。新生兒黃疸的發生與胎齡和喂養方式均有關,早產兒多於足月兒,母乳喂養兒多於人工喂養兒。生理性黃疸多能自行消退,病理性黃疸重者易損害中樞神經係統,遺留後遺症。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多與濕熱、寒濕、血瘀有關。其發病機理主要為脾胃濕熱或寒濕內蘊,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致發黃,日久則氣滯血瘀,脈絡瘀阻。本病屬於中醫學“胎黃”或“胎疸”範疇。
診斷要點
1.黃疸出現早(出生24小時內),發展快,黃色明顯,也可消退後再次出現,或黃疸出現遲,持續不退,日漸加重。肝脾可見腫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膽紅素、黃疸指數顯著增高。
3.尿膽紅素陽性,尿膽原試驗陽性或陰性。
4.母子血型測定,可檢測因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黃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綜合征應作肝炎相關抗原抗體係統檢查。
辨治原則
本病辨證首先要區分生理性胎黃與病理性胎黃,然後再對病理性胎黃辨其陰黃陽黃,辨胎黃動風與胎黃虛脫。生理性黃疸大多在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欲不振外,一般無其他臨床症狀。若生後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3周後仍不消退,甚或持續加深,或消退後複現,均為病理性黃疸。足月兒血清總膽紅素超過205.2μmol/L(12 m g/dl),早產兒超過256.5μmol/L(15 m g/dl)稱為高膽紅素血症,為病理性黃疸。足月兒間接膽紅素超過307.8μmol/L(18 m g/dl)可引起膽紅素腦病(核黃疸)。陽黃一般病程短,皮膚色黃鮮明;陰黃病程長,色澤晦暗。出現胎黃動風時可見黃疸顯著,並見尖叫抽搐,角弓反張;胎黃虛脫時黃疸急劇加深,並見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生理性黃疸能自行消退,一般不需治療。病理性黃疸的治療以利濕退黃為基本法則。
處方
1.濕熱鬱蒸證:麵目皮膚發黃,色澤鮮明如橘,哭聲響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幹,或有發熱,大便秘結,小便深黃,舌質紅,苔黃膩。治宜清熱利濕。
基本處方茵陳蒿湯加味。茵陳10 g,梔子3 g,大黃3 g,茯苓6 g,澤瀉6 g,車前子6 g(包煎),黃芩5 g,金錢草8 g。加水煎服。
備選處方
(1)嬰肝湯:茵陳10 g,金錢草10 g,鬱金6 g,丹參6 g,板藍根6 g,焦山楂12 g,雞骨草6 g,白花蛇舌草6 g,甘草3 g。加水煎服。用於濕熱鬱蒸證。
(2)茵陳五苓散:茵陳蒿10 g,白術6 g,澤瀉6 g,豬苓6 g,茯苓6 g,桂枝3 g。加水煎服。用於濕熱鬱蒸證濕邪偏重者。
(3)茵陳10 g,車前草6 g,白茅根9 g,金錢草6 g,滑石20 g(包煎),生甘草5 g。加水煎服。用於濕熱鬱蒸證。
(4)茵鬱靈仙湯:茵陳10 g,鬱金6 g,枳實6 g,茯苓10 g,威靈仙10 g,生甘草4 g。加水煎服。用於濕熱鬱蒸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