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的智者諸葛亮41(1 / 2)

第五章、屈身於內 7、自稱漢中王

漢中爭奪大戰,一波三折,雙方互有勝負,劉備的謀主法正屢出奇謀,先是定軍山誘殺夏侯淵,動搖了曹軍的軍心,而後在跟老冤家曹操的對峙之中,法正祭出消耗戰法,一招製敵,逼迫本無戰心的曹操自動棄守,將漢中這一戰略要地拱手相讓。

此消彼長,劉備奪取漢中之後,曹操的西部戰線大幅後撤,張郃跟曹洪合軍,退保陳倉。雍州刺史張既也將武都的五萬氐族部落北徙到扶風、天水,渭水成了曹、劉攻守的分界線。

盡管劉備在漢中之戰中占盡了便宜,但是並未因此停止擴張的腳步。為了讓益州與荊州之間的走廊通道更加順暢,劉備派遣宜都太守孟達從秭歸北上,攻克新城(房陵)。新城太守蒯祺,也就是諸葛亮的大姐夫被殺。又派養子副軍中郎將劉封跟李嚴從漢中順著沔水而下,與新城的孟達東西夾擊,奪取上庸、西城。上庸太守申耽戰敗投降。至此,劉備完全將益州與荊州連成一片,占據了長江中上遊大片地區,與孫權分庭抗禮,曹、孫、劉三足鼎立的局麵正式形成。

曆經長達三十五年之久的艱苦奮鬥,從大漢帝國的一個邊陲地區轉戰到另一個遙遠的邊陲地區,其間的路途何止萬裏之遙?遭受的劫難又何止九九八十一個?到如今,終於修成正果,劉備完成了從遭人冷眼、寄人籬下,到稱霸一方、乃至於敢於夢想天下的角色轉換,有如神話一般,這是何等令人驚歎的奇跡!

可惜此時劉備頭上的名號,還隻是二十三年前老對手曹操恩賜給他的假左將軍、宜城亭侯。至於益州牧,則是驅趕劉璋之後自封的。但無論是假左將軍、宜城亭侯,還是益州牧,都與劉備當前的身份一點也不匹配。

於是益州有一百二十個各級官員,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等等一幹人馬,聯名上書給許都城內那位身陷囹圄的漢獻帝,要求賜封劉備為漢中王。至於聯名書信能否順利送達漢獻帝手中,那是另外一件事了。

劉備等人也不需要耐心等候漢獻帝的批複,大漢帝國這一塊金字招牌,早已褪去燦爛耀眼的光芒,隻是在散發出慘淡的幽暗,它的價值甚至連一塊木牌也不如。

聯名上奏漢獻帝,與其說是鬧劇,不如說是示威,向曹操示威,向孫權示威。讓世人都知道,從此又多了一個能夠主宰天下的人物。

既然是示威,那就應該有所實際行動。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在南鄭沔水之源北岸的壇場之上,旌旗遮天蔽日,戈戟遍地林立,文臣武將左右分班,按序而列。誦讀洋洋灑灑的奏表之後,劉備在無數雙熱辣眼睛的注目之下,緩緩登壇,戴上王侯的璀璨冠冕,捧還二十三年前賜給自己的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章、綬帶。從今之後,劉備有了一個響當當的名號——漢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