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清議之風(1)(2 / 2)

那麼,到底什麼是清議呢?清議,從字麵上看,也就是清正的議論。具體說也就是以激濁揚清、弘揚正道為目的,以批評現實政治和當朝人物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清正的議論。清議的發起者是以儒家道統自居的、具有正義感的士大夫和廣大憂國憂民的太學生;清議的形式是公開或半公開的,其中最流行的形式就是民謠和諺語,當然也包括上書、奏議和口頭的議論;清議的性質則是批評性的,無論議論朝政還是臧否人物,往往是言辭激烈,不留情麵。

剛才說的李膺就是當時清議運動的主要領袖之一。所以他家經常是高朋滿座,“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為什麼這股清議之風,不早不晚,偏偏產生在漢末呢?這就有點說來話長。我們知道,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權,朝政混亂,到處都在兼並土地,買官賣官,國家經濟每況愈下,貧富懸殊日益加劇,腐敗盛行,民不聊生。當時流傳著兩首民謠。一首民謠說:“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後漢書·五行誌》)意思是:品行正直得就像弓弦一樣的人,最後死在道邊無人理睬;品行邪曲得就像鉤子一樣的小人,反而獲得富貴,拜將封侯。

還有一則這麼說:“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葛洪《抱樸子·審舉》)就是說,察舉上來的秀才毫無學問,推薦上來的孝廉既不孝,也不廉,甚至連起碼的贍養父母都做不到;那些標榜為寒門清白子弟的,其實品行汙濁猶如淤泥;而那些所謂的上等良將,實際上都是一些膽怯如雞之輩。

了解一個時代的曆史真相,最可信的往往不是官方的宣傳,也不是史書的記載,更不是文人墨客的鼓吹,而是這些口耳相傳的民謠。民謠,雖然土得掉渣兒,俗不可耐,但它常常能夠直接而深刻地反映現實,表達民意。一句話,民謠,骨子裏就是清議。

這兩則民謠,就極其真實地反映了漢末的社會現實,說明宦官專權的政治毒瘤已經給世道人心帶來了災難性的危害,整個社會的價值體係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大漢王朝此時已經風雨飄搖,奄奄一息。

所以,一大批正直的士大夫出於維護儒家道統和王朝命脈的需要,聯合三萬太學生,發起了對宦官集團的口誅筆伐。這就是清議之風產生的背景。《後漢書·黨錮列傳》裏有段話,把這個背景表達得非常清楚:

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婞直之風,於斯行矣。

大意是,在漢末桓帝、靈帝統治時期,皇帝荒淫,朝政混亂,朝廷的大權全部被宦官集團所把持,正直的士大夫恥於和宦官同流合汙,於是群情激憤,紛紛起來奔走相告,發表言論,他們互相標榜,樹立名聲,品評議論當朝的公卿政要的得失,考量甚至批評腐敗的政治體製,一種剛直不阿、仗義執言的風氣,就此在社會上風行起來。——這就是清議之風。參與清議運動的名士往往被稱作“清流”。清和濁是兩個對立的概念,清流指的就是不與宦官同流合汙的清正高潔之士。

李膺就是漢末“清流”的代表人物,是當之無愧的士林領袖。

當時對抗宦官集團包括三種勢力:一種是外戚,如大將軍竇武;一種是太學生,當時太學生有三萬人,都不滿宦官集團的腐敗統治,其中的領袖就是人物品鑒大師郭泰。第三種就是一批鐵肩擔道義的正直的士大夫,主要有三個人:陳蕃、李膺、王暢。當時在太學中流傳著一首民謠:“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禦陳仲舉(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也就是說,當時的太學生把李膺、陳蕃、王暢這三個人當做自己的榜樣。其中李膺被譽為“天下楷模”,可見其名望和影響多麼巨大,也可見後進之士把升其堂、入其室當做“登龍門”,絕對不是誇張。

當時,這些朝廷重臣和太學生聯合在一起,參政議政,鞭撻腐敗,怒斥宦官,以澄清天下為己任,就形成了一種清議的風氣。他們常常發表批評現實政治的言論,再有勢力的豪強人物也不回避隱諱,所以當朝的大小官吏,沒有一個不害怕被他們貶議批評的,都紛紛到他們門前拜謁,表示友好。用現在的話說,這些清議名士,就是當時的“意見領袖”和“輿論風向標”。他們的言論,就是口碑,代表了公理和良知,決定著人心向背,起到了激濁揚清、懲惡揚善、砥礪士氣的作用。

兩個案子

問題是:李膺畢竟是成人世界的領袖,怎麼會讓孔融這樣的十歲的兒童也對他如此崇拜和仰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