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清議之風(1)(1 / 2)

鐵骨錚錚

小時了了

東漢延熹六年,也就是公元163年的一天,在當時的都城洛陽,發生了一件很轟動的事:一個十歲的小孩子,十分出人意料地成了上流社會一位士大夫的座上賓,並且用他的機智和口才,令在座的賓客刮目相看,更有意思的是,他還讓一位試圖嘲笑他的官員顏麵掃地,尷尬不已。

這個小孩子是誰呢?他就是“建安七子”中排行第一的孔融。孔融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孫。像孔融這樣的人,天生就是為中國文化做貢獻的。他四歲的時候,就留下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典故,那就是“孔融讓梨”。說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他四歲的時候,每次和兄長們一起吃梨子,他都拿最小的一個。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我年紀最小,理當吃小的嘛!”因此家裏人都覺得這孩子不同凡響。這個典故在《三字經》裏又濃縮為四句話:“融四歲,能讓梨,弟(悌)於長,宜先知。”

在“孔融讓梨”六年之後,就發生了我們說的這件事。這件事在《世說新語》和《後漢書·孔融傳》裏都有記載。故事說,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來到京城洛陽。父子倆到京城幹嘛來了?我們不知道。估計是父親出趟公差,順便帶兒子去見見世麵。沒想到,爺兒倆到了洛陽之後,小孔融居然撇開父親單獨行動了。他做了一件現在的十歲兒童絕對做不出來的事。

什麼事呢?他要單獨去拜訪一位名人。這個名人叫李膺,字元禮,是東漢著名的政治家。李膺這年已經54歲了,當時擔任的職務是司隸校尉。司隸校尉差不多相當於今天北京市公安局局長。李膺在漢末是個領袖級的人物,地位很高,名聲很大。《世說新語·德行》篇有一條“登龍門”的典故,就是關於李膺的:

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後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說李膺這個人風采出眾,品格端正,而且自視甚高,把弘揚名教,也就是樹立儒家的綱常禮教,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很多年輕人,都把他當做自己的偶像,如果有機會到他門下接受教誨,或者登堂入室,成為他的座上賓,都會感到特別榮幸,以為自己是登上了“龍門”!這說明,李膺的名望和地位在當時是如日中天,他可以說是當時的精英知識分子向往的一座精神燈塔。

所以,十歲的孔融慕名而來拜訪德高望重的李膺,當時的心情就很像是朝聖。不過,既然是李膺的府邸好比“龍門”,門檻當然是很高的,想要跳過去可不容易。凡是能夠到李膺府上拜訪,升堂入室的,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中的一個:一是當世的名流才俊,一是李家的中表親戚。中表親戚,也就是父係和母係的近親。也就是說,要進李膺的家,必須擁有一張無形的門票。一張門票上寫著“名流才俊”,另一張門票上寫著“中表親戚”,否則門衛根本不會通報。

小孔融了解到這個情況,很快做出了決定:名流牌是打不得了,就打親戚牌。於是就對掌門官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請趕快給我通報吧。”門衛也搞不清真假,隻好通報。李膺雖然納悶,但好奇心也被吊起來了,於是就請孔融進去了。小孔融大搖大擺地走進客廳,隻見裏麵是高朋滿座,氣氛很不一般。孔融年紀雖小,膽子挺大,通報姓名之後,也就大大方方地落了坐。李膺知道他是孔子的二十代孫,也不敢怠慢,就問他:“請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啊?”沒想到,小孔融脆生生地說:“從前我的祖先仲尼與您的祖先伯陽(即老子),有師友的關係,如此這般,我和您當然是世代通家之好了。”這種套近乎的話出自一個十歲孩子之口,是很有喜劇效果的。要知道,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孫這是曆史上有記載的,但李膺是否老子的後代卻查無實據。孔融這麼一說,等於無形中抬高了李膺的血統地位。李膺和賓客們一聽,無不讚賞小孔融聰明過人。

不過好戲還在後頭。過了一會,又來了一位客人。誰啊?太中大夫陳韙。陳韙這個人名不見經傳,但因為這個故事他在青史上留了名。陳韙進來後發現今天的氣氛不同尋常,特別是賓客中多了一位陌生的小朋友,很奇怪。有人就把剛才孔融和李膺的一番對話告訴了他。陳韙一聽,有些不以為然地說了八個字:“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就能出類拔萃。沒想到,孔融聽見了,馬上應聲也說了八個字:“想君小時,必當了了。”——想來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言下之意,您現在可是不咋地!把個陳韙鬧了個大紅臉,尷尬不已。從此,孔融一夜成名天下知,成了真正的“名流才俊”。

何謂清議?

為什麼要講這麼一個故事呢?因為它跟我們今天要講的一種漢末魏晉的風氣有關。什麼風氣?就是清議之風。李膺和孔融,正是漢末清議之風的兩個重要人物,而且他們的命運很相似,最終都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而死在了當權者的屠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