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服藥之風(2)(2 / 3)

東晉名士殷覬更有意思,他仕途失意時,竟在一次服藥之後的“行散”活動中,幹脆離開官衙,來個一走了之,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這事完全是他興之所至,事先裏裏外外沒有一個人知道。當時輿論因此讚美殷覬,說他意趣神色瀟灑自得,不同凡俗。說明人在服藥之後,身心俱輕,飄飄若仙,陶然忘我,可以達到短暫的“神超形越”的狀態,名韁利鎖之類統統可以拋在腦後了。

以上,我們講了“五石散”的名稱,服用的方法,以及行散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可以得出一個印象,就是吃“五石散”這種藥,和吃一般藥不同,實在十分麻煩,十分危險,連怎麼吃都是一門學問,如果服用方法不當,不注意善後措施,那真是“後果很嚴重”的。

問題是,既然“五石散”這麼有殺傷力,為什麼魏晉名士還要爭相服用呢?除了那些無關痛癢的“附加值”,這種藥到底有什麼功效?服用之後,給人的生理和心理,衣飾和行為,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出現了哪些“生理並發症”和“文化後遺症”呢?

飲鴆止渴

上一講我們講了魏晉名士喜歡服用的一種藥——“五石散”,介紹了它的名稱,配方,以及“五石散”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講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而且,突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即“五石散”含有劇毒,吃了以後對身體的殺傷很大,就像現在的一些“極限運動”一樣,我們必須加上一句負責任的話——“危險動作,請勿模仿”。

有人會說:既然這玩意兒這麼有殺傷力,幹嘛還要吃呢?這些名士到底是想不開還是缺心眼啊?很顯然,把服用“五石散”的理由“鎖定”在藥的名貴、名人的炒作、以及顯示貴族身份上,說服力還是不夠。

其實,魏晉名士都是些智商和情商奇高的人,哪會那麼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呢?民間有個俗話:“壽星佬吃砒霜——活膩了!”“五石散”雖然是一種劇毒藥,但它可不是砒霜,主要的功能不是讓活膩了的人消滅自己,而是相反,初衷是為了讓人活得更長些,更好些。因為它雖然有毒,但畢竟還是藥,是藥總是有些功效的。

哪些功效呢?綜合何種文獻和信息,我們可以得出服用“五石散”的三大功效。

祛病延年

第一個功效,就是通常說的祛病延年。

我們知道,秦漢以來,求仙問道以求長壽的風氣就開始流行。因為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人的生命意識和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時期,人們認識到生命隻有一次,而且太過短暫,“傷心總是難免的”。於是轉而去追求長生不老。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曾派方士徐福率領五百童男童女橫渡東海,求神仙,訪不死之藥。漢武帝時期,國力空前強盛,但人到老年萬事哀,劉徹最後發現,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麵前,再大的功業終不過是虛無,於是感歎“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秋風辭》),也開始了求仙問道的長生之旅。

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權,朝政昏亂,民不聊生,導致了黃巾大起義的爆發。接下來就是董卓之亂,群雄分起,逐鹿中原,最後是三國鼎立,連年的戰爭、饑荒和瘟疫使人口大幅度銳減。據學者考證,公元157年的一次人口普查統計,東漢人口達5600多萬,一百多年後,魏、蜀、吳三國的人口總數才760餘萬,還不到原來的七分之一!正如曹操的《蒿裏行》所寫的那樣:“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生命朝不保夕,轉瞬即逝,更使人們留戀生命,祈求長生。黃巾大起義雖然被各路諸侯聯合剿滅了,但神仙道教的思想依然在民間流傳,上流社會篤信道教的大有人在,服食煉丹以求長生的風氣不是消歇了,而是更盛了。因此我們說,服藥的行為,歸根結底是跟人生的痛苦和死亡帶來的恐懼有關的。

那麼,這些通過服藥以求長生的人成功了沒有呢?當然沒有。因為生老病死本來就是自然規律,誰都沒有豁免權。所以大概寫於漢末的無名氏的組詩《古詩十九首》裏就有這樣的詩句:“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也就是說,通過服食煉丹,養生延年的方法並不可靠,不如抓住有限的人生,飲美酒,穿華服,及時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