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資利用的大量資源肯定有利於改變人們的思想。這些資源使人們相信,他們能夠因采取某種行動及思想路線——而不是別的路線——而獲得回報。例如,財政資源與富有的集團和國家的支持,以及關鍵人物甘願以生命冒險的行動,促進了種族隔離的南非向曼德拉領導下的民主社會的轉變。
(6)現實世界的事件(real world events)
有時,戰爭、恐怖襲擊、經濟衰退以及其他難以預料的事件的發生,會對很多人產生重大影響。美國總統小布什就是明顯的一例。小布什就任總統時,很少有人想到這位主要靠家族關係取得成功,而且頻頻同他的政敵妥協的政治家會成為一名主張變革的領導人。他競選總統時主張保持美國的平靜,奉行孤立主義,不做世界問題的解決者。但是,很快他就采取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立場。“9·11”事件賦予他一項使命——戰勝恐怖主義。
(7)阻力(resistances)
如果人們頭腦是一張白紙,改變它們就很容易。但是,從很早開始,所有人都已形成了一些觀念和理論。它們有些正確,也可行;有些不正確,然而很誘人;還有些是根本錯誤的,卻很難改變。久而久之,這些想法就變得更加頑固,所以俗話說,教老狗學新把戲難上加難。
要想了解如何改變人們的思想,必須對各種阻力加以考慮。任何積極的促變者都應首先找出各種阻力,並加以認真對待。因為,思想轉變最終總要涉及一場新與舊的鬥爭。
如何激勵動員
隨著社會的發展前進,人們的觀念也或早或晚地發生變化。傳統的動員手段的局限性,迫使人們另辟蹊徑。
羅伯特·塔克說:“強迫手段能夠帶來的隻是對命令的被動的服從而已,隻有當人民真正地被說服了,認識到政策的正確性,他們才會主動地、全力以赴地支持。”而“被動地服從”去實施決策目標,隻能是低效,甚至零效、負效,隻有“主動地支持”,才能發揮人的主動性創造性,獲得高效益。哪個帶兵者不希望高效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呢。
激勵動員操作的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然而就其內容來說,都可歸納到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這兩大係統中。精神激勵是采用精神鼓勵的手段調動人們的積極性,物質激勵是采用物質鼓勵的手段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二者有機結合,就構成了激勵的完整內容。精神激勵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質載體,而物質激勵則必須包含一定的思想內容。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得到的獎狀、獎章等精神鼓勵就是直接借助精神形式體現的。而得到的獎金、獎品等物質鼓勵則意味著組織和社會對其成績的承認,本身也含有精神價值。這兩者好比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帶兵者隻有善於把它們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發揮激勵動員的作用。
(1)目標激勵
人的需要確定了人們行動的目標,人的行動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當人們有意識地明確自己的行動目標,並把自己的行動與目標不斷加以對照,知道自己前進的速度和不斷縮小達到目標的距離時,他的行動的積極性就持續和高漲。一個萬米賽跑的運動員,當人們告訴他隻有1000米時,再加把勁就可以奪得金牌了,他就會信心百倍,加快速度完成最後的衝刺。
在目標製定、分解時,目標的難度以中等為宜,這一目標又被稱為“零點五”目標。目標難度太大,容易失去信心;目標難度過小,又激發不出應有的幹勁。隻有“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積極性才是最高的”。因為這樣的目標滿足個人需要的價值最大。
(2)評判激勵
評判激勵是對人的某種行動做出一定的反應,或肯定的獎勵、表揚,或否定的懲罰、批評,以及什麼都不做的“沉默”。運用評判激勵要注意求實、及時、中肯,要根據正確的標準和價值觀念,以及人的需要不同層次和同一需要的不同階段,給予不同類別的評判。引導人們分清正確與謬誤、高尚與卑微、光榮與恥辱、美與醜,從而影響人的行為,追求光明、進步、高尚。
(3)榜樣激勵
榜樣是人的行動的參照係。作為帶兵者如果能夠建立起科學、合理、引人的“參照係”,就會把人們的行為導向組織目標的實現。我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就是這個道理。榜樣不是僵死的“樣板”,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聖賢,而是從人們的群體行為中孕育、成長起來的,被群體公認為思想進步、品格高尚、工作出色的人。隻有這樣的榜樣,才能受到群眾的敬佩、信服,因而也就具有權威性。那種僅憑帶兵者的好惡,人為硬性拚湊、拔高的榜樣,不僅起不到激勵作用,反而會引起人們的反感,挫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因此,帶兵者在實施榜樣激勵時,一是實事求是地宣傳榜樣的先進事跡,激發下屬學趕榜樣的動機;二是要引導下屬一分為二地看待榜樣,防止機械地、形式主義的模仿;三是要分析榜樣形成的條件和成長過程,為下屬指明趕超榜樣的途徑;四是要關心榜樣的成長,使之不斷進步;五是要保護榜樣,對那些中傷打擊榜樣的錯誤言行要進行批評教育,防止狹隘和嫉妒心理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