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提高說服力的藝術(1)(1 / 3)

疏導的藝術

做思想工作要說服教育、啟發自覺,說服則要通過疏導的方法。疏導,顧名思義,就是疏通和引導的意思。傳說古時候,大禹治水時,吸取了他父親鯀隻采取築壩堵洪水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川導滯”即疏通水渠、因勢利導的方法製服了洪水。這種疏渠導水抗洪的方法采用至今。人們通過治水之法悟出了“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意思是:治理水患要采用疏通河道引導洪水流向的方法;管理民眾則要采取廣開言路,讓民眾把需要和不滿表達出來後,再加以因勢利導的方法。

部隊的管理也是同樣的道理。一方麵,要疏通官兵的思想脈絡,通過政治、經濟、軍事三大民主,廣開言路,使官兵的真實想法得以表達,合理需要得以滿足,不滿情緒得以宣泄;另一方麵,在切實弄清問題關鍵所在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通過說服教育、批評與自我批評等方法,因勢利導地把官兵不合理的需要、不正確的思想等引導到正確的方向和軌道上來。

在疏導方針中,疏和導是辯證的對立統一的關係,疏中有導,導中有疏;既不能隻疏不導,也不能隻導不疏;疏通以引導為目的,引導以疏通為前提。疏和導二者相輔相成。堅持疏導方針,就是在廣開言路、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循循善誘、說服教育。思想疏導貴在經常。

人們對各種事物的看法不盡相同,有的正確有的錯誤,有的全麵有的片麵。帶兵的人不允許戰士把自己的各種看法講出來,就無從鑒別其正誤。隻有先“疏”氣讓大家暢所欲言,議論紛紛;然後再“導”,幫助人們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才能達到說服教育,明辨是非的目的。

一些戰士不分良莠,哼唱“流行”歌曲,帶兵人放任不管,當然不對,但下令禁絕也不是辦法。堅持疏導方針,采取寓教於樂的因勢利導方法,有疏有導,不僅使問題很好解決,而且提高了戰士的鑒賞能力。某部劉指導員為了引導戰士欣賞學唱積極向上的歌曲,而摒棄低俗的靡靡之音,他沒有采取簡單說教和禁令,而是開了一場別開生麵的音樂歌曲鑒賞會,先讓戰士們對各種歌曲暢所欲言地品評後,他再因勢利導地對戰士進行教育引導,從而不僅使戰士明辨了是非美醜,而且得到了聲樂藝術美的享受、陶冶,心靈深處也仿佛受到了衝刷、淨化。

設身處地為部屬著想

如果一個人犯了錯誤,在他未認識到時,你批評責備他並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每一個人的想法和行為都有一定的動機和原因;而帶兵者必須具有洞察這些動機和原因的睿智,在了解到了部屬行為的動機和原因之後,再去因勢利導地說服或批評部屬。

應常想“如果我處在他的處境下,我會怎麼想和怎麼做?”因此,如果你認為發生事情的原因有一定的道理,或許你會理解同情他。換句話說就是帶兵者要設身處地地考慮問題,進而較全麵了解部屬的觀念和願望,在考慮了對方的想法的前提下,然後對症下藥、因勢利導,把自己思想優異的一麵融化進去,設法使對方自然而然、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想法,欣然接受你的批評或意見。

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帶兵者,必須學會從部屬的角度來看待你的單位。隻有這樣,你才能發現真正的問題,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幫助部屬解決問題。

同情對方的處境

“難怪你會這樣想,如果我處在你的情況,我也會這樣想、這樣做。但是……”不論是多麼激憤的人,如果聽到如此體諒的話,一般都會平息大半怒氣。因為這句話說明帶兵者體諒理解部屬的處境和想法,這樣在無形中就拉近了帶兵者和部屬之間的距離。

著名心理學家亞瑟·I·凱蒂博士,在他所著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幾乎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小孩子會迫不急待地叫別人看他手腕上的傷口,大人也是一樣——喜歡把所遭遇的困難挫折掛在嘴上。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自憐是一般人的通病。”

因此,說服別人的一個較有效的方法是先表示理解或同情別人的處境和想法。

傾聽部屬心聲

帶兵者要善於傾聽。這是因為,首先要準確地了解一個人真實想法,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對方多說話,傾訴者話多了自然就容易有意無意地流露出真實想法。其次帶兵者的耐心傾聽無形中就拉近了和傾訴者感情的距離。再者心存委屈和懷有怨氣的人,傾訴後不滿情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宣泄,話說出來後心裏會舒服一些。傾聽也是尊重的一種最佳表示,表示:“我很重視你的想法、行為和信念。”最佳的學習方法仍是傾聽。帶兵者應該認真傾聽下屬想要說的話,並且努力去了解他們對問題的看法和各種行為後麵的動機和需要。不了解影響下屬行為的種種動機和需要,帶兵者就不可能有效地控製和因勢利導下屬的行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傾聽部下心聲的虛懷若穀態度。隻要有這種態度,部下就會察覺到,一有機會,他們就會向你表達意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