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二十五日,燕慕容評和中尉侯龕率精銳騎兵1萬進攻鄴都,冉魏將軍蔣幹和太子冉智閉城堅守。戰鬥打得相當艱苦,鄴城內兵疲糧盡,吃人充饑,原後趙王的宮人差不多被吃光,蔣幹派人向東晉求救,東晉無力相助。5月二日,燕又以慕容軍、慕輿根、右司馬皇甫真等統率步騎兵2萬,協助慕容評攻打鄴城。
蔣幹見無援兵,便於6月三日,率精銳士卒5000人出城與燕軍作戰,被燕軍擊敗,斬首4000多人,蔣幹敗退回城。8月十三日,冉魏的長水校尉馬顧開鄴都城門,向燕軍投降。蔣幹逃走,冉魏皇後及太子電智被俘,冉魏至此而亡。
前燕接著又派兵攻滅了冉魏的將領王午。燕王慕容俊遂於當年11月稱帝。至此,北方地區形成了燕與秦兩國爭霸的格局。
第六節 前秦的開國及其擴展之作戰
第一前秦的建國
晉永和6年(公元350年)閏正月,冉閔奪取石氏後趙的政權之後,後趙的人將姚弋仲占據灄頭(今河北棗強境),將軍蒲洪占據枋頭(今河南滑縣西南)。晉王朝見中原大亂,又欲舉兵北伐……為了增強北進的力量,便以蒲洪為氏王,使持節,征北大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廣州郡公;以蒲健為假節、右將軍。
蒲洪與後趙大將姚弋仲均無效忠他人之意,早有占據關中一帶自立的企圖。此時,姚弋仲便趁起兵進攻冉閔的機會,派其子姚襄統率5萬大軍至枋頭,轉攻蒲洪。蒲洪迎擊姚襄,將其擊敗,斬獲3萬多人。蒲洪遂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三秦王。改姓荷。苻洪對其博士胡文說:“我擁兵10萬,占據天下形勝之地,冉閔、慕容俊可指日而滅,姚襄父子也不堪一擊,我奪取天下,較之劉邦當年容易得多。”蒲洪(苻洪)部將麻秋欲篡奪荷洪的勢力,便先投苻洪所好,建議苻洪說:“冉閔、石祗正相持不下,中原之亂,難以平定。不如先攻取關中,取得險要之地,站穩腳跟,然後向東爭奪天下,將無人敢於抵擋。”苻洪深,為讚許,不久,麻秋趁著飲宴的機會,將苻洪鴆殺。苻洪將死之前,對其兒子苻健等說:“我之所以未入關者,原以為中原可以平定,現不幸被人謀害。中原地區不是你們所能平定的,我死之後,你們趕快率軍西進入關。”苻洪死去後,其子苻健代苻洪統率共部眾,去掉大都督、三秦王的稱號,暫稱晉之官號,以壯大自己的聲勢。
晉永和6年8月,苻健欲奪占長安。長安當時由自稱晉征北將軍的杜洪據守。起初,苻健為麻痹杜洪,掩飾自己即將西進長安的戰略企圖,先接受了後趙石祗的封爵,並在枋頭營造宮室……命令其吏民種植小麥,任命地方官吏,擺出一副長期駐屯枋頭、無意西入關中的假象。待開始進軍時,苻健又自稱晉征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雍州刺史。苻健率軍由孟津(今河南孟縣南)渡過黃河後,便命其弟輔國將軍苻雄率軍5000,直入潼關,以揚武將軍苻菁率軍7000自軹關(今河南濟源西)西進。杜洪得知苻健率兵而來,即命張先為征虜將軍,率兵1.3萬防守潼關以北。苻雄一舉將其擊敗,張先敗退長安。杜洪親自率軍迎擊苻健軍,其弟杜鬱降於苻健。苻健派苻雄乘勢攻略渭北。此時,杜洪所屬高陵(今陝西高陵境),好時(今陝西乾縣東南),黃白城(今陝西三原東北)之氐羌首領,均率眾歸降於苻健,苻健軍所過之地,也紛紛降服。杜洪見大勢不好,率眾退回長安堅守。9月,苻菁於渭北戰勝張先,將其擒獲,三輔地區郡縣皆望風而降。10月,苻健大軍直逼長安。杜洪率部逃往司竹(今陝西周至東南)。
當年11月,苻健進占長安城後,發現民心普遍思晉,不久,便派參軍杜山伯去建康向晉王報捷奉獻。12月,苻雄擊破趙涼州刺史石寧於上邽(今甘肅天水),這樣,關中盡其以西地區皆為苻健所占。
永和7年(公元351年)正月,苻健自稱天王大單於,建國號大秦。至永和8年4月,苻健稱帝,史稱其國為前秦。
第二前秦建國後的擴展
前秦在取得關中及其以西涼州等地後,便極力向潼關以東擴展其勢力範圍。此時,正值關東地區混戰不休,為前秦的擴展提供了有利的戰機。原已降晉的張遇,因不滿晉安西將軍謝尚……於許昌舉兵叛晉,占據了武昌(今湖北鄂州)、洛陽,被秦任命為征東大將軍,魏大將姚弋仲死後,他的兒子姚襄率兵攻占了陽平郡(郡治在今河北大名東)之元城(即陽平郡治)、發幹(今山東冠縣東)等地。
永和8年(公元352年)3月,前秦與姚襄軍交戰於河內地區,將姚襄擊敗。姚襄所部退至河南之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再次與秦將高昌、李曆在麻田(似在滎陽以西)交戰,姚襄軍又不利,其部將尹赤叛降於秦。姚襄見形勢危急,便率眾降服於晉。晉王朝命姚襄屯兵於譙城(今河南夏邑北)。當年6月,晉安西將軍謝尚與姚襄合兵,前往許昌征伐張遇。此時,秦丞相苻雄、衛大將軍苻菁正率軍在關東略地征伐,於是便率步騎2萬,往救張遇。秦晉雙方交戰於許昌之誡橋,謝尚等軍大敗,被殲1.5萬人。謝尚逃還淮南(今安徽壽縣),姚襄軍也丟棄輜重而退往芍陂(今安徽壽縣以南地區),前秦的勢力由此而進一步增強。秦為防止張遇擁兵自重,遂於7月,命右衛將軍楊群為豫州刺史,接替張遇,並將張遇及陳、潁、許、洛等地居民5萬戶遷入關中,以增強其腹心地區的實力。這樣,中原的核心地帶洛陽、許昌等周圍廣大地區,便置於前秦的牢牢控製之下。
第七節 東晉桓溫征前秦長安之戰
第一東晉前秦戰前的基本形勢
興兵北伐,力圖恢複西晉統一時的疆域是東晉王朝內有識之上的一貫主張。但由於其整個統治集團決心不大,主持北伐事務的將帥,又多為畏敵怯懦之土,故而多年來未取得明顯的戰果。晉中軍將軍殷浩為揚州刺史、假節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主持北伐軍事。殷浩不敢興兵北進,又竭力阻止桓溫北伐。桓溫多次上表請求出兵,均被駁回,桓溫一怒之下,於永和7年(公元251年)12月,興兵向朝廷進逼,率軍5萬,順江而下,屯於武昌,朝中震驚。
殷浩想辭去官職,以消桓溫之怒。後來會稽工司馬昱致書桓溫,勸他退兵,才避免了東晉王朝的另一場混戰。永和8年(公元352年)春,殷浩上書朝廷請求北攻許昌、洛陽。經皇帝批準後,即命安西將軍謝尚,北中郎將苟羨為督統,率軍駐於壽春(今安徽壽縣)。3月,又命苟羨鎮守下邳(今江蘇邳縣南)。9月,殷浩進兵洲口,派河南太守戴施進占石門(今河南朵陽西),滎陽太守劉邂進據侖垣(今河南開封東北)。10月,測尚派冠軍將軍王俠進攻許昌(今河南許昌東),擊敗了前秦豫州刺史楊群,楊群退兵弘農(今河南靈寶北)。不久,殷浩又回駐壽春,此時,屯兵於曆陽(今安徽和縣)的姚襄,正在積累糧穀,訓練部隊,殷浩厭惡他的強大……不斷派刺客暗殺姚襄,均未得手,遂於永和9年(公元353年)9月,將姚襄派往梁國的蠡台(今河南商丘)防守。10月,被前秦遷往長安任司空的張遇,因不滿苻健的侮辱,而舉兵叛亂。殷浩在此之前,也曾秘密策反前秦大司馬雷弱兒、大臣梁安等,雷弱兒等偽稱叛秦,殷浩信以為真。因而,當張遇亂起,殷浩便覺得時機已到,遂親率7萬大軍,自壽春北上,企圖攻取洛陽,恢複西晉的天下。但姚襄此時卻另有所圖,欲借機除掉殷浩。行進中姚襄讓部眾偽裝逃散,秘密進至設伏地區,待殷浩軍至……突然向殷浩軍發起猛攻。殷浩軍大敗,被斬1萬多人,丟棄輜重,退保瞧城(今河南夏邑北),姚襄也回軍淮南。11月,殷浩命部將劉啟、王彬之進擊姚襄部將姚益於山桑。姚襄率軍自淮南救援,劉啟、王彬之被姚襄擊敗斬殺。不久,姚襄、桓溫上書朝廷,曆數殷浩罪狀,殷浩被貶為庶人。東晉的軍政大權,白此落於桓溫之手,東晉也由此有了統率三軍北伐的主將。
前秦在占據了陳、潁、許、洛等廣大地區之後,於永和8年(公元352年)11月,苻雄又率兵擊敗隴西的魏秦州刺史王擢。王擢逃奔於涼州的西平公張重華部下,張重華以王擢為征虜將軍……秦州刺史。永和9年(公元353年)2月,張重華派將軍張弘、宋修與王擢合兵,率步騎兵1.
5萬人,與前秦丞相符雄交戰於龍黎。前秦軍又大敗涼州軍,俘張弘,宋修。秦派領軍將軍苻願為秦州刺史,鎮守於上邦(今甘肅天水)。前秦的勢力逐漸向西擴展。
第二東晉征前秦長安之戰作戰經過
晉穆帝永和10年(公元354年)2月,晉征西大將軍桓溫率步騎兵4萬,從江陵(今湖北江陵)出發;水軍從襄陽(今湖北襄樊)逆漢水而上,直趨南鄭(今陝西漢中)。桓溫的步騎兵,自浙川(今河南內鄉)進逼武關。與此同時,命令屯兵於漢中地區的司馬勳兵出子午道,從側後向長安進攻。桓溫為掃清前進路上之障礙,派別將攻取了上洛(今陝西商縣),青泥(今陝西藍田西南)。在西麵,已歸降涼州的王攉,此時借機向東進攻陳倉(今陝西寶雞),以配合晉軍的攻勢。
秦主苻健得知晉軍和涼州軍進襲,遂決定以主力迎擊桓溫軍。命太子蔡萇、丞相苻雄、淮南王苻生、乎昌王苻菁等率軍5萬,進至柳關(今陝西藍田東南)。4月二十二日,雙方交戰於藍田。秦淮南王苻生驍勇異常,單騎突人晉軍陣地,往返十多次,殺傷晉軍將士多人。桓溫督陣,拚力死戰,終於將秦軍擊敗。秦軍退走,將軍桓衝在追擊中,又於白鹿原(今西安東霸南)再次擊敗苻雄軍。二十五日,晉軍進至霸上。
秦太子苻萇等率軍退守長安城南,秦王苻健率領老弱殘兵6000多人固守長安小城。集中所有精銳士卒3萬人,命大司馬雷弱兒與苻萇共同抗擊桓溫軍。
此時,三輔地區的郡縣都來向恒溫軍投降。桓溫一麵安撫百姓,一麵準備繼續與秦軍作戰。
由西南麵進攻的司馬勳軍,突然詖苻雄所率之7000騎兵進攻,敗退至女媧堡(今陝西周至南)……秦軍解除了西南方的威脅。
桓溫屯於灞水東岸。麵對優勢秦軍的阻擊,軍中糧食不繼,部隊已很疲勞,故不敢渡過灞水進擊長安。此時,隱居華山的隱士王猛來見桓溫,與桓溫縱談天下大勢。桓溫問王猛說:
我奉天子之命,率精銳之士10萬,鏟除殘餘賊兵,而三秦的豪傑卻無人來歸附於我,是何道理?王猛早已知道桓溫的困境和企圖,因而含蓄地說:你深入敵境數千裏,現距長安近在咫尺,而不渡灞水,關中百姓不知你的心意,所以不來。桓溫心中暗暗吃驚,遂以王猛為軍謀祭酒。
桓溫軍與秦丞相符銑在白鹿原再次交戰,晉軍失利,被斬1萬多人。晉軍原想等待秦人田裏的麥子成熟之後充做軍糧,但秦軍卻搶先割走,晉軍中糧食日缺,遂於6月撤軍而走。秦軍尾追晉軍,晉軍屢戰屢敗,逃走1萬人。9月,桓溫才撤至襄陽。
秦主見桓溫退走,便命苻雄率軍攻擊陳倉的王擢和司馬勳,一舉將其擊敗。
第三晉秦長安戰後的動態
原已降晉之姚襄,在桓溫出兵北攻長安的同時,降於燕。永和11年(公元355年)5月,姚襄率部眾北走,占據了許昌。永和12年(公元356年)5月,姚襄圍攻洛陽守將周成,姚襄軍無法攻克。8月,桓溫統率大軍,進至洛陽城南的伊水岸邊。姚襄見桓溫大軍突至,遂撤洛陽之圍……阻擊桓溫軍。桓溫親自出陣,揮軍大戰,將姚襄擊敗,晉軍接著占據了洛陽。晉的疆域,由此而擴展至洛陽以東的廣大地區。
秦王苻健於永和11年(公元355年)6月病故,由太子苻生即位。永和12年(公元356年)2月,秦軍一舉擊敗了晉將列度和燕將慕輿長卿的聯合進攻。晉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4月,姚襄逼進了秦國的北部,計劃進取關中,屯兵於杏城(今陝西黃陵西南),不斷擴充實力,很快擁眾5萬多戶。秦軍先將姚蘭擊敗,接著苻生命衛大將軍黃眉、苻道,苻堅、鄧羌等率1.15萬騎兵,與姚襄戰於黃落(今陝西銅川南),姚襄堅壁不戰。5月,鄧羌率3000騎兵臨姚襄壘門,姚襄盛怒之下出戰,鄧羌佯裝退走,姚襄迫至三原(今陝西三原北),黃眉等率大軍突然向姚襄軍進,姣姚襄兵敗,被殺。姚襄弟姚茨率餘眾降於秦軍。6月,前秦東海王苻堅,接受一些大臣的建議,謀殺了暴君苻生,去皂帝稱號,自稱大秦天王。同時,招來了名士王猛。苻堅像劉備遇到渚葛亮一樣地敬重王猛。自此,前秦有了賢明勇武之主和賢臣的輔佐,開始逐漸強大起來。
第八節 東晉桓溫北征前燕枋頭之戰
第一前燕的基本形勢
前燕自與東晉接壤以來,至永和10年(公元354年)止,晉燕雙方未發生過重大作戰行動。永和10年2月,燕王慕容俊以慕容評為鎮南大將軍,都督察,雍、益、梁、江,揚、荊、徐、豫、兗十州諸軍事,鎮守洛水一帶地區。慕容評以慕容強為前鋒都督,督荊、徐二州、緣淮諸軍事。慕容強推進至大河以南。
永和11年(公元355年)4月,蘭陵太守孫黑、濟北(今山東東阿)太守高柱,建興太守高甕、秦河內(今河南沁陽)太守王會、黎陽(今河南浚縣)太守韓高等,都投降於燕。
從永和12年(公元356年)起,前燕開始進一步大舉向周邊擴張。當年正月,燕大司馬慕容恪率軍渡河,首先向齊地進攻。晉將段龕率兵3萬迎擊燕軍。蒸軍擊敗段龕於淄水,俘晉軍數千人。龕退守廣固(今山東益都西北),蒸軍以高牆深塹長期舊困,至十月,城中糧薪斷絕,殺人而食。段龕遂率全軍出戰,被燕軍全殲。段龕終於率餘眾降燕,齊地為燕全部占領。
接著,燕義向西北進擊。晉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5月。燕派撫軍將軍慕容垂、中軍將軍慕容虔,護軍將軍平熙統率少騎兵8萬,向塞北大敗勅部族,俘斬10多萬人。匈奴單於賀賴頭見前燕兵鋒盛大,也率部眾3.5萬多人降於燕軍,燕的勢力進一步增強。當年11月,燕將其國都南遷於鄴城(今河北臨漳南)。升平2年(公元358年)2月又攻占了上黨(今山西黎城西南),9月擊敗了占據平陽(今山西臨汾)的張平。
燕征服西北,解除了後顧之憂後,便開始向大河以南進擊。升乎2年9月,燕司空陽鶩率軍渡過黃河,進攻原後趙將領高昌於東燕,樂安王慕容臧進擊占據濮縣(今河南濮陽南)之原後趙另一將領李曆,李曆棄城逃往滎陽;10月,慕容恪又擊敗晉泰山太守諸葛攸;12月,晉徐州刺史荀羨先率兵擊敗燕太守賈堅,燕青州刺史慕容塵派兵隨即將荀羨擊敗。燕王慕容俊為進一步展開爭奪河南地區的作戰,決定大力擴充軍隊,並力南向,以與東晉決戰。
第二枋頭戰前晉燕在黃河以南的爭奪
晉穆帝升平3年、前燕光壽3年(公元359年)秋,晉泰山太守渚葛攸率水陸軍2萬多人欲向燕軍攻擊,經石門(今山東平陰東北),渡濟水,駐於大河岸邊。燕上庸王慕容評和長樂太守傅顏……統率步騎兵5萬,在東阿(今山東陽穀東北)將晉軍擊敗。
東晉王朝為加強前線的兵力,於當年10月,以吳興太守謝萬屯兵於下蔡(今安徽鳳台);以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郗曇,都督徐兗青冀幽五州諸軍事,接替荀羨,進占高平(今山東金鄉東北)。不久,謝萬率軍從渦水和潁水之間援救洛陽,恰巧,正值郗曇因病而退守彭城(今江蘇徐州),謝萬以為郡縣是兵敗而退,便驚慌率軍而歸。這樣,許昌、潁川、診斷、沛堵郡遂全部落入燕軍之手。
升平4年(公元360年)正月,燕王慕容俊病死,由太子慕容即帝位。慕容俊新喪,加之慕輿根叛亂,燕境內局勢動蕩,故暫時停止了向河南地區的擴張。3月,以吳王慕容垂為使持節征南大將軍都督河南諸軍事、兗州牧、荊州刺史,屯兵於梁國之蠡台(今河南商丘西南)。孫希為並州刺史,傅顏為護軍將軍,率騎兵2萬,觀兵河南,安定了燕境的形勢。
升平5年(公元361年)2月,燕河內太守呂護降於晉,晉以呂護為冀州刺史。呂護欲聯合晉軍向燕都鄴城進擊。燕得知此訊,太宰慕容恪率兵5萬,冠軍將軍皇甫真率兵1萬,征討呂護。
燕軍至野王(今河南沁陽),呂護據城堅守。護軍將軍傅頗建議急攻。慕容恪認為呂軍守備堅固,很難短期攻克,對傅說:護內無積蓄,外無救援。我深溝高壘,坐而守之,休兵養士……離間其黨,於我不勞而賊勢日蹙,不過十旬,取之必矣,何為多殺士卒以求旦夕之功乎!
於是,構築長圍,圍困呂護軍。燕國圍野王數月,呂護命部將張興出戰,被傅顏斬殺,呂護城中更加危急。燕將軍皇甫真告誡其部眾說,呂護勢窮,必然選擇弱處突圍而走,我必須嚴加戒備。呂護果然於夜間率精銳士眾向皇甫真部突圍,燕軍有備,未能突破。慕容恪隨即揮軍急攻野王城,呂護軍死傷殆盡,隻身逃奔滎陽後,於冬10月,叛晉降燕。
在燕軍圍困呂護之際,晉桓溫乘機命其弟桓豁率兵攻取了許昌,擊敗燕守將慕容塵。晉穆帝於升平5年5月病故,由琅邪王司馬丕即帝位,即晉哀帝。哀帝隆和元年(公元362年)2月,燕呂護率軍攻擊洛陽,河南太守戴施逃奔於宛城(今河南南陽)。晉洛陽守將陳佑告急。5月……桓溫命北中宮,將,徐、兗二州刺史庾希及竟陵太守鄧遐率水軍3000人,前往增援洛陽。
7月。呂護見晉援軍將至,收兵退返小平津,呂護身中流矢而亡。12月庾希、鄧遐退回河南……興寧元年(公元363年)4月,燕寧東將軍慕容忠進攻滎陽太守劉遠,劉遠兵敗,逃奔魯陽(今河南魯山)。5月,燕軍攻拔密城(今河南密縣),劉遠逃往江陵。10月,燕鎮南將軍慕容塵……自許昌出兵攻擊陳留太守袁披於長平(今河南西華東北)。此時,晉汝南太守朱斌乘虛攻取了許昌。興寧2年(公元364年)2月,燕太傅慕容評,龍驤將軍李洪率大軍南下,略地河南。4月,李洪攻擊許昌,汝南(郡治在今河南汝南),擊敗晉軍,潁川太守李福戰死。汝南太守朱斌逃奔壽春(今安徽壽縣),陳郡太守朱輔退保彭城。燕軍節節取勝,逐一攻取了許昌,汝南……陳郡,隨即遷移1萬戶百姓至幽冀二州。晉大司馬都督小外諸軍事的桓溫,為與前燕爭奪河南地區,率水軍屯於合吧(今安徽合肥),並派西中郎將袁真率軍前往河南,抵抗前燕軍的進襲。
晉興寧2年、前燕建熙5年(公元364年)8月,燕太宰慕容恪率軍欲攻取洛陽,先遣人招降附近吏民,接著命司馬悅希進至盟津(今河南孟縣南)。豫州刺史孫興進至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從東,北兩麵向洛陽進擊。此時,晉洛陽守將冠軍將軍陳佑,兵不過2000,形勢危急。沈充之子沈勁,欲立功洗雪其父逆乩之恥,自行招募壯士千人,被任命為冠軍長史,率眾前往洛剛增援。沈勁屢次以少數兵力,擊破燕軍。不久,洛陽糧食將盡,陳佑門度難以長期堅守……便以援救許昌為名,率軍東走,而留下沈勁率500人守衛洛陽。沈勁豪爽高興地認為:
吾誌欲致命,今得之矣。“結果,河南地區諸城,盡為前燕所占,但洛陽孤城仍在沈勁的堅守之下。興寧3年、前燕建熙6年(公元365年)2月,燕太宰慕容恪、吳王慕容垂共攻洛陽,至3月才攻克。揚武將軍沈勁被俘,沈勁神態自若。慕容恪有意寬釋任用。部將慕容虔勸告說……”勁雖為奇土,觀其誌度,終不為人用,今赦之,必為後患。遂殺之。
晉海西公太和元年、前燕建熙7年(公元366年)10月,前燕乘晉司馬勳叛亂和前秦進擊荊州,晉兵力分散之際,命撫軍將軍下邳王慕容厲進攻兗州,攻占了魯(郡治在今山東曲阜東北)、高平(郡治在今山東金鄉西北)數郡。12月,晉南陽督護趙億,舉宛城投降前燕,太守桓澹退保新野。太和2年、前燕建熙8年(公元367年)4月,前燕慕容塵奔襲竟陵(似在今湖北潛江西北),晉竟陵太守羅崇將燕軍擊敗。5月,晉荊州刺史桓豁、竟陵太守羅崇攻克宛城,燕南中郎將趙盤退走魯陽(今河南魯山),桓豁率軍追擊,於雉城將趙盤擒獲。
晉與前燕爭奪河南地區的結果,前燕占據了明顯的優勢,占領了黃淮之間的廣大地區,東晉逐漸呈現退保江南的趨勢,中國曆史上又一次出現了前秦、前燕與東晉三足鼎立的局麵。
第三東晉前燕前秦軍作戰序列
(一)東晉軍
統帥平北將軍、大司馬桓溫
將領江州刺史桓衝
豫州刺史袁真
冠軍將軍毛虎生
參軍郗超
建威將軍檀玄
將軍鄧遐、朱序
將軍李述、孫元
總兵力五萬人以上
(二)前燕軍
統帥吳王慕容垂(先為樂安王慕容臧)
將領下邳王慕容厲
寧東將軍慕容忠
征南將軍慕容德
司徒長史申胤
黃門侍郎封孚
尚書郎悉羅騰
將軍慕容市,孫蓋
豫州刺史李鄰
蘭台侍禦史劉當
左衛將軍孟高
虎賁中郎將染幹津
總兵力7萬人以上
(三)前秦軍
將領將軍苟池
洛州刺史鄧羌
總兵力2萬人
第四晉燕枋頭作戰經過
晉海西公太和4年、前燕建熙10年(公元369年)3月,大司馬桓溫與徐、兗二州刺史郗情,豫州刺史袁真等,欲乘前燕太宰慕容恪死去之機,率軍北征前燕。但桓溫深總郗慰問電愔,郗情不知此情,仍致書桓溫,願與桓溫共同出兵河上。當時郗愔之子郗超為桓溫的參軍,看到其父致桓溫信後,便將信毀掉,另替共父寫了一封請求告老還鄉,願將所部兵馬歸屬桓溫統領的信仆。桓溫得信大喜,遂借機將郗愔轉任冠軍將軍、會稽內史,桓溫於是自領徐,兗二州刺史。當年4月,率其弟南中郎將桓衝、西中郎將袁真共步騎兵5萬,由姑孰(今安徽當塗)
出發,並命袁真先率軍攻占譙(今安徽亳州)、梁(今河南商丘西南),然後開通石門,(今河南滎陽北)以疏通水路,轉運軍糧。桓溫軍於湖陸(今山東魚台東南)擊敗燕將慕容忠後,於6月進至金鄉(今山東金鄉北)。這時,天旱水淺,水路不通。桓溫便命冠軍將軍毛虎生,在巨野(今山東巨野東北)開通水路300多裏,引汶水入清水,再入黃河。桓溫軍的船隻前後相接數百裏,參軍郗超見此情景,向桓溫建議說:“從清水進入大河(黃河),都是逆流,路程曲折遙遠,運輸艱難。假如敵人拒不應戰,我運輸糧道斷絕,取之於敵,又不可能,那樣將十分危險。不如率軍直趨鄴城(今河北臨漳西),敵人畏懼將軍的威名,必望風而逃,若敵人迎戰,則我可立即將敵人擊敗。即使敵人堅守鄴城,在此盛夏之季,它也很難守住。同時,易水以南的百姓,見官軍已至,必將悉數來歸。”郗超深知桓溫持重,不會采納上述建議。故而又建議說,若不采納上策,也可屯兵於阿濟地區,暫不進兵。先將軍資糧食儲運充足,待來年夏季,再行進兵也不失為可取之策。郗超進而分析說:“進不速決,退必愆乏。賊因此勢以日月相引,漸及秋冬,水更澀滯。且北上早寒,三軍裘褐者少,恐於時所憂,非獨無食而已。”桓溫均拒絕采納。遂以鄧遐、朱序為前鋒,水陸並進北。
燕主慕容知悉晉軍前來,便以下邳王慕容厲為征討人都督,率步駘2萬,於黃墟(今河南杞縣東北)阻擊桓溫軍。厲兵人敗,全軍被殲,慕容厲單騎逃歸,燕高平(郡治在今金鄉西北)太守徐翻舉郡降晉。接著,前鋒鄧遐、朱序擊敗燕將傅顏於林渚(今河南新鄭北)。
燕卞又派安樂王慕容臧率軍迎擊桓溫軍,義被晉軍擊敗。慕容見形勢日急,於是派其散騎常侍李風向前秦求救。
7月,桓溫軍至武陽(今河南範縣東北),前燕原兗州刺史孫元率其族眾起兵響應桓溫軍。晉軍進至枋頭(今河南淇縣東南)。慕容及太博慕容評大懼,欲逃奔和龍(今遼寧朝陽)。吳王慕容垂進諫說:“臣請擊之,若其不捷,走未晚也。”燕主慕容遂以慕容垂為使持節,南討大都督,率征南將軍範陽王慕容德等5廳之眾,迎擊恒溫軍。司徒左長史申胤、黃門侍郎封孚、尚書郎悉羅騰皆隨軍前往。慕容垂遂以悉羅騰為前鋒,發兵而進。
燕主慕容深恐難以抗擊晉軍,又派其散騎常侍樂嵩出使前秦,以割讓虎小(今河南滎陽汜水鎮)為條件,向秦請求援兵。前秦王苻堅召集群臣相商,眾臣皆認為:“昔桓溫伐我,到灞上,燕不救我;今溫伐燕,我何救焉!”謀臣王猛暗小勸苻堅說:燕雖強大,慕容評非溫敵也。若溫舉山東,進屯洛邑,收幽、冀之兵,引並、豫之粟,觀兵崤、澠,則陛下人事去矣。今不如與燕合兵以退溫;溫退,燕也病矣,然後我承其弊而取之,不亦善乎!
苻符堅同意王猛的建議,8月,命將軍苟池、洛州刺史鄧羌率步騎兵2萬,前往救燕。秦軍兵出洛剛,進入潁川(今河南許昌地區),準備與晉軍作戰。
燕太傅封孚向申胤問道:“晉軍兵眾強盛,軍威嚴整,本應乘勢,直接向我進攻,為何隻駐於高岸,不與我交戰。從現在的情況看不出有消滅我們的勢頭,是何道理?”中胤說:“以晉軍今日的聲勢看來,按說可以戰勝我軍。但是,我認為,桓溫必不能成功,原因是晉室衰弱,桓溫專治其國,晉朝大臣難與其同心,均不願讓桓溫得誌,必將設法敗壞他的北征行動……同時,恒溫秉性。驕傲,而又多依賴於人,不善於應付突然事變。其大軍深入異國,非但不乘勝直進,反而徘徊觀望,妄圖坐等我方的變化,不戰而勝。如若晉軍糧運中斷,其勢必然衰竭,將不攻而自敗。”
桓溫軍以燕降人毆思為向導。前燕尚書郎悉羅騰與晉軍交戰,活捉了段思。恒溫義派前趙原將領令述徇略趙,魏一帶地區,悉羅騰又率虎賁中郎將染幹津擊敗了晉軍,斬殺了李述,大大挫傷了晉軍的銳氣。
9月,前燕範陽王慕容德率領騎兵1萬,蘭台侍禦史劉真當率5000騎兵,屯於石門,斷桓溫軍之歸路,燕豫州刺史乍邽率5000騎兵,切斷了桓溫軍的運糧道路。接著,慕容德命將軍慕容宙率1000騎兵為前鋒,向晉軍攻擊。慕容宙深知晉軍的優長,進攻時法於衝鋒陷陣,但追擊時則十分勇猛。於是他在率兵與晉軍相遇後,便以200騎兵向晉軍挑戰,將其餘人馬設置三處伏兵,並以佯裝敗退,引誘晉軍追擊,晉軍果然猛追而中伏,死傷甚重。
恒溫軍數戰不利,糧道斷絕,糧食將盡,又聽說秦援兵即至,於是,便燒毀舟船,丟棄軍實輜重,率軍自陸路退還,而留手虎生領東燕(郡治在今河南延津東北)太守,督東燕等四郡諸軍事。
桓溫率軍自東燕南下倉垣(今開封東北),沿途為防止燕軍白上流於河水中投毒,均“鑿井而飲”,急退700餘裏。燕軍將領開始欲爭相追擊,吳王慕容垂阻止大家說:“不可,溫初退惶恐,必嚴設警備,簡精銳為後拒,擊之未必得誌,不如緩之。彼幸吾未至,必晝夜疾趨,俟其土眾力盡氣衰,然後擊之,無不宛矣。”慕容垂遂率8000騎兵,隨晉軍之後慢慢跟進。
數天之後,慕容垂判斷晉軍已疲,於是對諸將說:“溫可擊矣。”便急率眾追之。待桓溫退至襄邑(今河南睢縣),燕將慕容德已先率勁騎4000,埋伏於襄邑東澗中,待桓溫軍至,與慕容垂前後夾擊晉軍,桓溫大敗,被斬首3萬級。接著,前秦將領苟池又於譙(今安徽亳州)郡截擊桓溫敗退之眾,斬晉軍1萬。晉將孫無占據武陽,阻止燕軍,又被燕左衛將軍孟高戰敗生擒。10月,桓溫才率殘兵敗將,退屯山陽(今江蘇淮安)。
笫五東晉前燕戰後的動向
晉大司馬桓溫兵敗後,遷罪於部將袁真,上表免除袁真官職,貶為平民,接著又免除冠軍將軍鄧遐的官職,袁真心中不服,便上書奏明桓溫的罪狀。朝廷畏懼桓溫的權勢,不作裁決。
袁真遂占據壽春(今安徽壽縣),投降了前燕,隨即遣使至燕、秦請求救兵。燕主任命袁真為使持節、都督淮南諸軍事,征南大將軍,揚州刺史,封宣城公。
燕吳王慕容垂從襄邑回至京師鄴城,威名大振,燕太傅慕容評更加對他忌恨。慕容垂上表奏請應重賞作戰有功將吏,但燕太後也由於對慕容垂的忌恨,不但不獎賞有功之土,反而與慕容評密謀除掉慕容垂,消息走漏,慕容垂被迫投向了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