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蘇聯篇(2 / 3)

資源有限,機器也有限,俄國人就隻能以最徹底的方式加以“充分”利用了。按照蘇聯的估算,每1000台俄國機床生產的軍火要比德國多7—11倍。為了降低成本和工時,俄國人竭力簡化工藝,將軍工產品成本降低了500億盧布。其中,重型坦克成本降低2/3;中型坦克降低3/5.俄國人宣稱,靠兩年內降低成本省下來的資金,可以多造14000輛T34.航空工業這方麵的“成就”更大,四年間“節約”了54億盧布,可以多生產42475架飛機。如果這些數字可靠的話,蘇聯戰時1/3左右的產量,都是“節約”出來的。對所謂節約的具體手段,無法一一說明,但無非是“偷工減料”之類的不二法門。這樣製造出來的武器質量也可想而知。但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俄國武器性能大都劣於德國,而且戰損率很高,但基本都是“能用”的。隨著蘇軍技術兵員的經驗逐漸豐富,還被用得越來越好,實實在在地幹掉了大量“虎豹豺狼”、“梅塞施密特”和“福克沃爾夫”。這樣來看,俄國人也不是盲目地“偷工減料”,而是有所選擇和取舍,確保了最實用的那部分性能。

由於軍用品占用了絕大多數資源,蘇聯民用工業就被壓縮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1942—1943年,市場上暢銷食品總額隻有戰前的一半,而工業品竟跌到隻有10%—15%。到1945年,商品流通量比1940年下降了2/3,與此同時,貨幣流通量卻上升了2.8倍,致使貨幣貶值,物價上漲。軍用品跌價,民用品漲價。因此產生的差額也被用到戰爭領域。戰時,蘇聯國家預算收入為11170億盧布,其中直接用於軍需的就有5820億盧布。

蘇聯居民不僅要麵對高物價和消費物資的極端貧乏,還要承受翻倍增加的高額稅款。僅軍事稅一項就多達721億盧布;獨身者、無子戶和少子戶,因為不能為國家貢獻後備人力,也被課以重稅,總額達81億盧布。蘇聯政府還變著花樣另外開辟了多項財源,撈取了760億公債、178億國防基金,甚至還有近120億盧布的彩票。

俄國人負擔沉重,幹的活也多。戰時,工廠負責人有權要求工人每天義務加班1—3個小時,對不滿16歲的小孩略微“仁慈”一點,規定加班上限為2小時。不過參加這種名義上的“義務加班”,可以獲得一倍半的工資。可是職工的休假也幾乎被完全取消,隻有肺結核患者和婦女例外。前者既不用加班也不用上夜班;婦女在懷孕和產後可以獲得一段休假時間。最初,為了彌補被剝奪的休假,還向工人發放一些補償費。到了1942年,不再發放這筆錢,而以所謂“特別存款”的形式加以凍結。

拿得少負擔重而且幹得多。要讓人民能夠熬下去,就必須保證大家至少能夠填飽肚子。由於局部饑荒在後方的蔓延,而西方供給的食品數量也有限,俄國人對農業狀況好轉的迫切需求,絲毫不亞於對工礦業。但農村既得不到拖拉機和燃料,勞動力又被拉去參軍,牲畜也被征用,幾乎無法提高產量。好在1943年,曼施坦因元帥“慷慨”地奉還了烏克蘭糧倉,使俄國人的供應情況大大改善,主要農業品的產量大幅度上升。1944年,總播種麵積達戰前的73%,農業產量達戰前的54%;而在1943年,播種麵積隻有63%,產量隻有37%。

2.武器裝備

考慮到俄國在資源、產能、糧食供應等方麵的種種困境,他們所維持的高額軍工產量,可以說是相當驚人的,甚至在很多領域取得了對德數量優勢。但這種優勢很大程度也是集中力量生產最重要武器的結果。

以裝甲車為例,德國在1943年生產的全部裝甲車也超過25000輛,但其中坦克自行火炮等主戰武器卻隻有不到13000輛。相對來說,蘇聯生產了超過24000輛坦克自行火炮,數量超過德國近一倍。同期,俄國生產的其他裝甲車數量卻不是那麼多。

即使如此,也不能斷言說蘇聯在裝甲車生產上壓倒了德國。要知道,1943年德國沒有生產1輛輕型坦克,重型戰車卻超過2500輛。相比之下,蘇聯的產量裏卻有近3600輛輕型坦克和近2000輛輕型自行火炮,重型坦克卻隻有723輛(另有大量重自行火炮)。更要命的是,紅軍的主力中型坦克T34/76,被證明既不是德國重型坦克的對手,也未必打得過四號坦克和三號強擊火炮。

1944年,蘇聯的產量上升到近29000輛;德國也相應上升到近19000輛,但卻依然處於數量劣勢,而且質量優勢也逐漸喪失。這一年,俄國人也停產了輕型坦克,開始大量生產新型的T34/85和“斯大林”2型坦克。前者在正麵對抗中依然不敵德國重型戰車,但至少可以從側麵加以摧毀,甚至連德國人自豪的最新產品“虎王”也不例外(據說也是拜德國裝甲質量下降所賜);而“斯大林”2型則在正麵也可以較量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