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的“源泉”
正如斯大林所強調的那樣,他的勝利宣言是毋庸置疑的。三年前,紅軍還在莫斯科城下苦苦抵抗迫近的德軍;現在,他們卻踏入了德國領土,強大的實力已今非昔比。戰爭爆發的1941年,蘇聯用於對德作戰的兵力每月平均隻有300萬多一點。同一時期,德軍及其盟軍則有400萬到500多萬兵力(包括300多萬德國野戰陸軍),紅軍處於劣勢;進入1942年,俄國人開始大規模擴充部隊,兵力急劇上升,一年之內就從400多萬增加到500多萬,再到600多萬!此後,除了1943年第一季度外,紅軍兵力始終維持在600萬以上。與此同時,軸心國部署在東線的兵力非但沒有顯著增加,作為其核心支柱的德國野戰陸軍反而大幅度減少,多數時候兵力都不到300萬。也就是說,從1942年夏季開始,兵力優勢就轉到了俄國方麵。
對損失數倍於德國,且丟失了大量人口的蘇聯來說,要維持這樣龐大的兵力規模並不容易。自戰爭開始到1944年底,蘇聯的兵力損失累計已超過2600萬人(包括數百萬非戰鬥損失),其中1000多萬為純減員(含約400萬俘虜)。如前所述,還無法搞清同一時期德軍的總損失,但東線部隊和仆從軍的純減員大概在500萬左右(包括1836996名俘虜),其中德軍約330萬(包括50萬以上被俘)。也就是說,截至1944年底,蘇聯的純減員超過德國及其盟軍約1倍。平均算下來,紅軍每個月就要損失60萬人(1941年除外)。這些傷亡當然不是平均分布的。一般來說,每年第三季度(即夏季)戰鬥最慘烈,傷亡也最大。最嚴重的是1943年第三季度,損失超過286萬,平均每月95萬。1944年第三季度,紅軍損失也超過205萬(含純減員51萬)。減去近30萬非戰鬥損失,實際戰鬥傷亡和失蹤被俘人員約175萬。
如此嚴重的傷亡,俄國人靠什麼彌補呢?目前知道的數字是,1942年,蘇聯一度隻剩一億三千萬人口;1943年由於收複了大量失地,增加到一億四千三百萬人。1944年的情況不清楚,但新收複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地區無疑可以提供更多的兵員,包括幾十萬具有實戰經驗的遊擊隊員和另外幾十萬從德軍戰俘營或部隊中“解放”出來的紅軍俘虜。大體來說,1942年紅軍的擴充,基本是靠在剩餘國土展開的動員;1943—1944年,則依賴於從收複的國土上大量征收。甚至有些單位40%的兵員都來自“新解放區”。
即使如此,紅軍基層戰鬥單位的實力還是很弱小。不僅充斥著大量中老年人(有時比率高達40%),人員和裝備也少得可憐。1944年秋季,很多紅軍步兵營縮編到隻有2個步兵連和1個機槍連,而步兵連人數少則隻有30多人,多則也不過70多人,最差的情況下隻裝備2挺機槍。相比之下,德軍步兵連通常有100人左右和十幾挺機槍。
1944年8月30日文件顯示的蘇軍一個排的人員構成:
總計15人(僅相當於正常的一個班)。包括6個俄羅斯人;5個白俄羅斯人;2個烏茲別克人;1個楚瓦什人;1個哈薩克人。俄羅斯人僅占全排的40%。
年齡構成:4個人在24歲以下,8個超過35歲(包括42歲—51歲),2人年齡不詳。也就是說,中老年士兵的比重超過一半。而在德軍中,年紀這麼大的士兵大都是配給後勤部隊,戰鬥部隊的絕大部分還是青壯年。
蘇聯勞動力分配情況:
1942年,國民經濟部門就職工人數為1840萬,1943年達1940萬,增加了100萬。其中,工業部門750萬人;交通運輸部門210萬人;國營農場和農業輔助企業150萬人;建築部門921000人。全部職工中,婦女的比重從1942年的53%增加為57%。
從收複的國土,蘇聯所獲得的不僅僅是人力,還有大量資源和產能。德占時期,淪陷區的工業近乎癱瘓,德國人逃跑時又大肆破壞。但在俄國人回來以後,新解放區卻很快為蘇聯戰時經濟作出了貢獻。1944年,僅頓巴斯就為蘇聯工業提供了超過2100萬噸煤炭。當年,解放區生產出210萬噸生鐵;180萬噸鋼;540萬噸鐵礦石。水泥年產能力也達到100多萬噸。1943年,重新奪回的烏克蘭各州隻能出產2810萬千瓦時電力,1944年就猛增到12.81億千瓦時,比去年翻了四十多倍。這些數字對蘇聯工業來說非同小可。以鋼鐵為例,1943—1944年的總產量不過隻有850萬噸—1090萬噸,收複地區占總量的17%。而且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如果沒有收複地區的產能,1943—1944年蘇聯就幾乎沒有增加多少鋼產量。
盡管獲得了解放區這一新“源泉”,但整體來看,除了石油等項外,俄國人擁有的主要工業資源還是遠遠不如德國。這就迫使他們把絕大多數資源用於直接生產武器和彈藥,而用於其他領域的則相當少。甚至機器的生產都被大大壓縮。但當戰局有所改善後,為了維持軍工生產規模,機器設備的產量也有些提高。1942年,蘇聯大約保有60萬台金屬切割機床。1943年僅生產23300台,甚至低於1941年上半年的產量;但在1944年,就增產到34000台。多出1萬台以上。但和德國210萬台機床的規模相比,俄國人依然是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