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項目五 豬的飼料配製技術(2 / 3)

4)豆科籽實。豆科籽實包括黃豆、黑豆、蠶豆、豌豆等。特點是蛋白質含量高(20%~40%),品質優良,但含有多種有毒有害成分,大豆含有蛋白酶抑製劑、植物性紅細胞凝集素、皂苷、胃腸脹氣因子、植酸、致甲狀腺腫物質、類雌激素因子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蛋白酶抑製劑,它也存在於豌豆、蠶豆、油菜籽等92種植物中,特別是豆科植物中,但以大豆中的活性最高。

5)玉米蛋白粉。玉米蛋白粉是玉米除去浸漬液、澱粉、胚芽及玉米外皮後剩下的產品。金黃色,蛋白質含量愈高,色澤愈鮮豔。隨玉米浸漬液和玉米胚芽餅粕比例增加,蛋白質含量減少,色澤趨淡;儲存時間過長,色澤也變淡;幹燥過度則顏色偏黑。粗蛋白質為40%~60%,氨基酸組成不佳,蛋氨酸、精氨酸含量高,賴氨酸和色氨酸嚴重不足。

(2)動物性蛋白質飼料:常見的動物性蛋白質飼料主要是水產、畜禽加工、繅絲及乳品業等加工副產品。

1)魚粉。魚粉是以全魚或魚類食品加工後所剩的下腳料為原料,經過幹燥、脫脂、粉碎或者經蒸煮、壓榨、幹燥、粉碎而製成。因原料不同其營養價值有很大差別。秘魯、智利魚粉蛋白質為62%~65%,且品質好,含硫氨基酸為2.5%,賴氨酸為4.9%;脂肪含量不超過8%;維生素A、維生素D和B族維生素多,特別是維生素B12含量高;礦物質量多質優,鈣4.0%,磷2.85%;食鹽含量低於4%;含有未知生長因子。

使用注意事項:

第一,使用優質魚粉。金黃色,魚鬆狀,芳香魚腥味,不帶黴變味、焦味。

第二,用量為2%~8%,不超過10%,不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使用,而是用以補充某些必需氨基酸的不足,或減緩仔豬對植物蛋白質的過敏性應激。

第三,避免食鹽中毒。

第四,魚粉含不飽和脂肪酸多,易酸敗,引起幼豬腹瀉,久儲不用或少用。生長育肥豬後期不用或少用,會產生軟脂,屠宰前1個月停喂,以防肉質出現異味。

第五,注意魚粉摻假,慎用生魚粉或生魚,以防維生素B1缺乏。

2)乳清粉。蛋白含量低,但利用性好;乳糖含量高,質量好的乳清粉乳糖含量達75%~80%,是重要的能源物質。乳清粉含有天然的乳香味,能改善飼料的適口性,還能促進乳酸菌繁殖,降低胃腸pH值。隨著豬年齡的增長,其利用率隨之降低,加之價格較高,因此一般隻用於仔豬料中。

3)肉骨粉。肉骨粉是由不適於食用的畜禽軀體、骨頭、胚胎、內髒及其他廢物製成,蛋白質含量在30%~55%,消化率在60%~80%。賴氨酸含量高,鈣、磷、錳含量高,用量為日糧的10%左右。正常肉骨粉呈黃色,有香味,發黑而有臭味的肉骨粉不能飼用。

(3)單細胞蛋白質飼料:單細胞蛋白質飼料是單細胞或具有簡單構造的多細胞生物的菌體蛋白的統稱,又稱為微生物蛋白飼料。常見的有酵母、單細胞藻類等。

飼料酵母是利用工業廢水、廢渣等為原料,接種酵母菌,經發酵幹燥而成的蛋白質飼料。飼料酵母因原料及工藝不同,營養組成有相當大的變化。一般風幹製品中含粗蛋白質45%~60%,其必需氨基酸和魚粉含量相近,賴氨酸為5%~7%,蛋氨酸+胱氨酸為2%~3%。富含鋅和硒,含鐵量很高。但酵母有苦味,適口性差,在日糧中的用量不宜過高,在育肥豬以5%~15%為宜。

3.全價配合飼料

全價配合飼料是指營養成分及濃度能夠滿足豬需求的飼糧,是飼料的終極類型,可以用來直接進行喂飼的產品形式。全價配合飼料由添加劑預混料、常量礦物質飼料、蛋白質飼料、能量飼料,按一定比例配製而成的。實際上,全價料就是在濃縮料的基礎上添加能量飼料後而形成的。

豬用能量飼料原料主要有玉米、小麥、稻穀、米糠、小麥麩和次粉等。

(1)玉米:玉米富含澱粉及粗脂肪,是養豬的主要能量飼料之一。

玉米根據顏色可分為三類:①黃玉米:以黃色穀粒為主,其他顏色不超過5%,暗紅色穀粒在50%以下或呈淡紅色者均屬黃玉米。②白玉米:以白色穀粒為主,其他顏色不超過2%,穀粒表麵淡紅色在50%以下或呈淡黃色者均屬白玉米。③混合玉米:黃、白兩色比例相近或上白下黃的玉米。

玉米營養成分:玉米粗蛋白中約有50%屬於玉米膠蛋白,這種蛋白缺乏賴氨酸、色氨酸,而含有必需氨基酸的筋蛋白含量又很少。玉米中的熱能比其他穀物高,是由於其脂肪含量較高、粗纖維低以及澱粉消化率高,玉米總能平均值約為18.49MJ/kg,其中83%可被利用。

玉米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及胡蘿卜素,維生素E亦較多,但維生素D和維生素K幾乎沒有,水溶性維生素中以維生素B1較多、維生素B2及煙酸較少。玉米中鈣僅含0.02%,磷為0.25%,其大部分為難以吸收的植酸磷。

玉米應顆粒飽滿均勻,金黃色,無雜質、黴變、異味、黑頭;水分≤13.0%,自然晾曬,過篩或過烘過篩的玉米最為理想;容重大於680g/L。

玉米儲存方式的妥當與否對品質影響極大,儲存中造成品質下降的原因有玉米本身養分的變化以及因黴菌汙染產生毒素。一般在低溫下、含水量在14.5%以下時可長期儲存,如溫差變化大,且水分含量高則極易變質。進倉玉米含水量應在14%以下,儲存溫度不超過25℃,夏天應避免長期儲存。平時應注意倉庫溫度變化,有異常情況即采取適當措施,如翻倉通風或提前使用。定期采樣,測定含水量、發芽率及脂肪酸價,以了解品質變化。入倉時用玉米清理機清除其中的破碎及粉狀物,盡快使用,完整的玉米粒入倉儲存可降低品質變化速度。

經膨化處理的熟玉米,玉米中澱粉糊化程度達92%以上,提高了玉米的適口性、消化率,對提高仔豬采食量、消化率以及減少下痢均有良好的效果。

(2)小麥:小麥能量低於玉米,蛋白質含量比玉米高。用小麥喂肉豬以粗碎為宜,太細影響適口性,如果顆粒大小在600~800μm(每粒小麥破碎成4~6片),小麥可以代替玉米;乳豬料中一般用粉末狀。

小麥中維生素以B族維生素與維生素E含量最多,而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C含量極少,胚芽及胚中維生素B1也極少,生物素的利用率與玉米一樣較低。

小麥在穀類飼料中,蛋白質含量僅次於大米,其必需氨基酸如賴氨酸、含硫氨基酸、色氨酸等均較低。小麥有效能值僅次於玉米,所含磷中一半是植酸磷,在替代玉米作為飼料原料時應注意營養平衡。

小麥儲存時,若水分超過14%,會因穀粒呼吸作用旺盛而降低質量,甚至會發熱變質。

(3)稻穀:稻穀去殼後所剩穎果俗稱“糙米”,糙米去糠為精白米。稻穀中含有8%的粗蛋白、60%以上的無氮浸出物及8%的粗纖維,如不脫殼,在能量飼料中屬低檔穀物。稻穀的有效能值與其粗纖維的含量呈強負相關。

稻穀中賴氨酸、胱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都較缺少,礦物質微量元素中除錳、鋅含量較高外,所有必需的微量元素都不能滿足豬的營養需要。

糙米以胚乳為主要成分,占91%~92%,種皮占5%~6%,胚芽占2%~3%。飼料用糙米含水分13.5%,粗蛋白質7.63%,粗脂肪2.4%,無氮浸出物74.1%,粗纖維1.04%,粗灰分1.28%,容重845g/L。

稻穀中的蛋白質由穀蛋白、球蛋白、白蛋白及醇溶蛋白等組成,不失為穀類優良蛋白質來源。稻穀中的脂肪大部分存在於米糠及胚芽中,脂肪中脂肪酸以油酸(45%)及亞麻油酸(33%)為主,米油極易酸敗。稻穀中糖類以澱粉為主,占白米的75%,其他還有糊精1%,糖0.5%,多戊糖1%。稻穀中的磷以植酸磷為主,利用率低,同時鈣含量亦低。糙米中B族維生素較多,但β-胡蘿卜素含量低,故用作飼料時應注意補充維生素A。

稻穀中稻殼不僅粗蛋白含量低,且40%以上是粗纖維,其中一半是難以消化的木質素,用以喂豬,有效能與可消化營養均為負值,在用稻穀喂豬時應注意掌握。糙米用於配合飼料,喂豬效果較好,對改善胴體脂肪硬度提高肉質有一定效果。

(4)米糠:米糠是稻穀加工的副產品。稻穀脫殼後副產品稱稻殼或礱糠,屬於粗飼料,營養價值低。糙米再精加工成精米,此精白過程中的副產品稱米糠,占糙米的9%~10%,其成分為穀物的果皮層、種皮層、胚芽以及混有少量的碎米、粗糠等,其營養價值視精米加工程度不同而不同。

米糠經脫脂處理的產品叫脫脂米糠。壓榨法去油後的產品稱米糠餅,有機溶劑去油後的產品稱米糠粕,目前我國80%采用機榨工藝。

米糠的粗蛋白質含量高於玉米,賴氨酸含量也高於玉米和小麥麩。米糠脂肪含量高,平均達14%,且大多數為不飽和脂肪酸,油酸及亞油酸占79.2%。米糠的粗纖維含量不高,消化能在糠麩類飼料中最高。米糠富含B族維生素,維生素E的含量也很高,但缺乏維生素A和維生素D,鈣含量低,磷含量高,但多為植酸磷,利用率低。脫脂米糠除粗脂肪比米糠大大降低外,粗蛋白、粗纖維、氨基酸等均比米糠高,但有效能略低。

由於米糠脂肪含量高,多為不飽和脂肪酸,且米糠中含有脂肪分解酶和氧化酶,加上微生物的作用,所以很容易酸敗發熱和黴變。米糠經脫脂或加熱後可破壞其中的酶,避免酸敗。新鮮米糠放置4周即有60%的油脂變質。通常降低儲存溫度或添加EDTA(乙二胺四乙酸)可延緩米糠中油脂氧化酸敗的速度,但抗氧化劑效果不佳。酸敗變質的米糠適口性差,可引起動物嚴重腹瀉甚至死亡等。因此,米糠一定要新鮮飼喂。新鮮米糠在生長豬飼糧中可用到10%~12%,但在育肥豬飼糧中不能過多,否則易引起背膘變軟,胴體品質差,用量以15%以下為宜。脫脂米糠的適口性比米糠好,且不影響胴體品質。

(5)小麥麩和次粉:在小麥製粉過程中可以生產精粉、標準粉、次粉及小麥麩等不同檔次的產品、副產品。

小麥加工成麵粉過程中可產生22%~25%的小麥麩,3%~5%的次粉和0.7%~1%胚芽等副產品。小麥的次粉又稱黑麵、黃粉、下麵(或三等粉),是小麥籽實磨製各種麵粉後獲得的副產品之一,由於加工工藝不同,製粉程度不同,出麩率不同,次粉變異很大。

麩皮的成分因小麥的品種差異較大,硬冬小麥的麩皮含粗蛋白質較高,軟春小麥麩皮較低;紅小麥麩皮比白小麥麩皮蛋白含量高;另外小麥的篩餘含量、小麥粉的混入量以及粉碎階段不同都會影響麩皮的成分。

小麥麩和次粉的粗蛋白含量均較高,兩者接近。小麥麩的粗纖維含量高於次粉,因而其消化能值明顯低於次粉。它們所含的蛋白質品質較玉米或小麥為佳,富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缺乏維生素A和維生素D。低鈣高磷,但主要是植酸磷,有研究表明,小麥麩中存在較高活性的植酸酶。由於小麥麩質地疏鬆,容積大,含有適量的粗纖維和硫酸鹽類,有輕瀉作用,加之消化能值低,故不宜作為豬的主要飼料原料,而應與玉米、高粱、大麥等穀實飼料搭配飼喂。在繁殖母豬分娩前後使用10%~25%的小麥麩,可預防便秘。一般在生長育肥豬日糧中不應超過20%。

次粉因含有較多的澱粉,是很好的顆粒黏結劑,但在粉料中用量過大時,會有黏嘴現象,故適用於作顆粒飼料的原料。次粉喂豬的效果優於小麥麩。

任務二 豬的飼糧配製與質量控製

一、仔豬的飼糧配製

1.仔豬的消化生理特點

(1)消化道發育:胃在乳蛋白消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在哺乳期間,胃的酸性環境及凝乳酶的存在有利於乳蛋白的消化。仔豬哺乳時,胃內因乳酸的存在,其pH值維持較低水平,斷奶後胃內容物因缺乏有機酸導致乳酸產生明顯減少,內源性鹽酸分泌少,使胃內pH值明顯升高。仔豬斷奶後胃增重不斷增加,並高於同齡哺乳仔豬,表明仔豬斷奶後采食量不斷增加,胃消化固體飼料的能力得到鍛煉,刺激了胃的發育。

仔豬腸道組織發育迅速,采食幹飼料能夠刺激腸道組織的發育。仔豬腸壁形態結構在斷奶前後迥然不同,斷奶前小腸黏膜上皮絨毛呈現纖長手指狀,隱窩較淺,斷奶後一周內絨毛變為較短的平滑舌狀,隱窩加深,這種變化影響著小腸黏膜功能,導致小腸絨毛刷狀緣分泌的消化酶活性降低。

(2)消化酶活性:哺乳仔豬胃腸消化酶活性隨日齡增加而增強,但早期斷奶對大多數消化酶活性的增長有抑製作用。同時,仔豬斷奶後不同消化器官的同一消化酶活性(尤其是澱粉酶)恢複速度也不同,腸道組織消化酶活性恢複速度快於胰腺組織。胃蛋白酶活性不受斷奶應激影響,出生後隨日齡及采食量的增加而增強。

(3)腸道微生物區係:仔豬腸道微生物發展迅速,仔豬出生後2h內,糞便中已可檢出大腸杆菌和鏈球菌,至出生5~6h,這兩種細菌數量已高達每克糞便109~1010個。乳酸杆菌出現較慢,出生48h才構成優勢菌群。大腸杆菌、魏氏梭菌、鏈球菌、乳杆菌和擬杆菌是仔豬胃腸道的主要菌群。大腸杆菌增殖與仔豬腹瀉相關,仔豬斷奶時胃腸道內pH值上升,使乳杆菌數量減少,大腸杆菌數量增加,微生物區係平衡遭到破壞。胃腸道內產酸的乳杆菌數量減少,又會導致胃腸道內pH值的升高。由此可見,胃腸道微生物區係和pH值間互為條件,形成不良循環給仔豬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2.仔豬飼糧的配製

(1)蛋白原料的選擇:研究表明,仔豬腸道發生過敏反應時,其結構和功能將發生損傷性變化,出現絨毛萎縮、隱窩增生,影響養分的消化吸收而出現腹瀉。在飼喂不同蛋白源飼糧時,飼喂乳蛋白的仔豬腸道損傷最輕;飼喂豆餅仔的豬受損最重;以玉米替代18.3%的豆餅蛋白後,黏膜損傷得到緩解;用乙醇破壞豆餅抗原後,黏膜損傷進一步減輕。這說明黏膜受損的程度與日糧的抗原含量呈正相關,早期斷奶飼糧中豆餅等植物蛋白飼料比例不能過高。因此,在經濟允許條件下應盡可能提高早期斷奶仔豬飼糧中動物蛋白比例,在魚粉、脫脂奶粉、噴霧幹燥血粉(SDBM)和噴霧幹燥豬血漿蛋白粉(SDPP)幾種動物蛋白中,以SDPP效果最佳,SDBM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