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性行為及其利用
有性繁殖的動物達到性成熟以後,在繁殖期裏所表現出的兩性之間的特殊行為都是性行為。性行為主要包括發情、求偶和交配行為。母豬在發情期可見到特異的求偶表現,公豬、母豬都出現交配前的性行為。
母豬臨近發情時外陰紅腫,在行為方麵表現神經過敏,輕微的聲音便能被驚起,但這個時期雖然接受同群母豬的爬跨,卻不接受公豬的爬跨。在圈內喜聞同群母豬的陰部,有時爬跨其他母豬,行動不安,食欲下降。發情中期的母豬行動愈發不安,夜間尤甚。跑出圈外的發情母豬,能靠嗅覺到很遠的地方去尋找公豬,有的母豬甚至能記住過去配種時所走過的路途。
在農村,常能在有公豬的地方找到出逃的母豬。發情母豬常能發出柔和而有節奏的哼叫聲。當臀部受到按壓時,總是表現出如同接受交配的站立不動姿態,立耳品種同時把兩耳豎立後貼,這種現象稱壓背反射或稱呆立反射。呆立反射是母豬發情的一個關鍵行為,能由公豬短促、有節奏的求偶叫聲所引起,也可被公豬唾液腺和包皮腺分泌的外激素氣味所誘發。由於發情母豬的呆立反射與排卵時間有密切關係,所以被廣泛用於對舍飼母豬的發情鑒定。性欲高度強烈時期的母豬,當公豬接近時,調其臀部靠近公豬,聞公豬的頭、肛門和陰莖包皮,緊貼公豬不走,甚至爬跨公豬,最後站立不動,接受公豬爬跨。母豬在發情期內接受交配的時間大約有48h(38~60h),接受交配的次數為3~22次。
發情公豬一旦接觸母豬,會追逐母豬,嗅母豬的體側、膁部、外陰部,把嘴插到母豬後腿之間,突然往上拱動母豬的臀部,錯牙形成唾液泡沫,時常發出低而有節奏的、連續的、柔和的喉音哼聲。當公豬性興奮時,還出現有節奏的排尿。公豬的爬跨次數與母豬的穩定程度有關,射精時間為3~10min,有的公豬射精後並不跳下而進入睡眠狀態。
有些母豬往往由於體內激素分泌失調而表現出性行為亢進或衰弱(不發情和發情不明顯)。公豬由於遺傳、近交、營養和運動等原因,常出現性欲低下,或發生自淫行為。群養公豬常會造成穩固的同性性行為,群內地位較低的個體往往成為被爬跨的對象。
在生產實際中,經常用公豬對發情症狀不十分明顯,特別是對沒有靜立反應但會接受公豬爬跨的母豬進行試情,確保發情期內配種。另外,生產中還常用公豬來誘情,方法是將不發情的母豬趕入成年公豬舍,讓其與公豬直接接觸,每次2~10min,每天上、下午各一次,一般持續2~3d母豬即發情。
四、母性行為及其利用
母性行為主要是指分娩前後母豬的一係列行為,如絮窩、哺乳及其撫育和保護仔豬的行為。
母豬在分娩前1~2d,通常銜取幹草或樹葉等造窩的材料,如果欄內是水泥地麵而無墊草,隻好用蹄子扒地來表示。分娩前24h,母豬表現神情不安,頻頻排尿,搖尾,拱地,時起時臥,不斷改變姿勢。分娩多選擇在安靜時間,一般多在16:00以後,特別是夜間產仔多見。
母豬分娩時多側臥,呼吸加快,皮溫上升。當第一頭仔豬產出後,母豬不去咬斷仔豬的臍帶,也不舔仔豬,並且在生出最後一個胎兒以前多半不去注意自己產出的仔豬。有時母豬還會發出尖叫聲,當小豬吸吮母乳時,母豬四肢伸直露出乳頭,讓初生仔豬吃乳。整個分娩過程中,母豬自始至終都處在泌乳狀態,乳頭飽滿,甚至乳汁流出,使仔豬容易吸吮,並不停地發出“哼哼”聲。母豬分娩後以充分暴露乳房的姿勢躺臥,引誘仔豬挨著母豬乳房躺下。哺乳時常采取左倒臥或右倒臥姿勢,一次哺乳中間不轉身,母仔雙方都能主動引起哺乳行為,母豬以低度有節奏的哼叫聲呼喚仔豬哺乳,有時是仔豬以它的召喚聲和持續地輕觸母豬乳房以刺激泌乳,一頭母豬哺乳時母仔的叫聲,常會引起同舍內其他母豬也哺乳。
仔豬吮乳時,開始仔豬聚集乳房處,各自占據一定位置,以鼻端拱摩乳房,吸吮,仔豬身向後,尾緊卷,前肢直向前伸,此時母豬哼叫達到高峰,最後排乳完畢。
在分娩過程中母豬如果受到幹擾,則站在已產的仔豬中間,張口發出急促的“呼呼”聲,表示防護性的威嚇。經產母豬一般比初產母豬安穩。分娩過程3~4h。初產母豬比經產母豬分娩快,放養的豬比舍飼的豬分娩快。臍帶由仔豬自己掙斷。強壯的仔豬用自身的活動很快便把胎膜脫掉,而弱仔豬則往往帶在身上。胎盤如不取走,多被母豬吃掉。
母仔豬之間是通過嗅覺和聽覺來相互識別和聯係的。在實行代哺或寄養時,必須設法混淆母豬的辨別力,最有效的辦法是在外來仔豬身上塗抹母豬的乳汁,或者把它同母豬所生的仔豬混在一起,以改變其體味。豬的叫聲是一種聯絡信號,仔豬遇有異常情況時通過叫聲向母豬發出信號,不同的刺激原因發出不同的叫聲。哺乳母豬和仔豬的叫聲,根據其發聲的部位(喉音或鼻音)和聲音的不同可分為“嗯嗯”聲(母仔親熱時母豬叫聲)、尖叫聲(仔豬的驚恐聲)和鼻喉混聲(母豬護仔的警告聲和攻擊聲)三種類型,以此不同的叫聲,母仔互相傳遞信號。
正常的母仔關係,一般維持到斷奶為止。母豬非常注意保護自己的仔豬,在行走、躺臥時十分謹慎,不致踩傷、壓死仔豬。母性好的母豬躺臥時多選擇靠近欄角處並不斷用嘴將仔豬拱離臥區後而慢慢躺下,一旦遇到仔豬被壓,隻要聽到仔豬的尖叫聲,會馬上站起,將防壓動作再重複一遍,直到不壓住仔豬為止。帶仔母豬對外來的侵犯先發出警惕的叫聲,仔豬聞聲逃竄或者伏地不動,母豬會用張合上下頜的動作對侵犯者發出威嚇,或以蹲坐姿勢負隅抵抗。中國的地方豬種,護仔的表現尤為突出,因此有農諺“帶仔母豬勝似狼”,在對分娩母豬進行人工接產、初生仔豬的護理時,母豬甚至會表現出強烈的攻擊行為。現代培育品種尤其是高度選育的瘦肉型豬種,母性行為有所減弱。
五、群居行為及其利用
豬在進化過程中形成定居漫遊習性,豬的群體行為是指豬群中個體之間發生的各種交互作用。結對是一種突出的交往活動,豬群體表現出更多的身體接觸和保持聽覺的信息傳遞。
在無豬舍的情況下,豬能夠尋找固定地方居住,表現出定居漫遊的習性。
在放牧結束後豬能自動回到自己的圈欄內。仔豬同窩出生,過群居生活,合群性較好。
在同一群內,個體依據體重、性情等有明顯的群體位次。既有合群性,也有大欺小、強欺弱和競爭好鬥的習性。豬群中有明顯的等級,這種等級在豬剛出生後不久即形成,豬群越大,這種現象越明顯。這種等級最初形成時,以攻擊行為最為多見,一個穩定的豬群,一般是會按優勢序列原則組成有等級製的群體結構。一般體重大的、氣勢強的豬占優位,年齡大的比年齡小的占優位,公豬比母豬、未去勢的比去勢的豬占優位。小體形豬及新加入到原有群中的豬往往列於次位。同窩仔豬之間群體優勢序列的確定,常取決於斷奶時體重的大小,不同窩仔豬並圈喂養時,開始會激烈爭鬥,並按不同來源分小群躺臥,在24~48h,明顯的等級體係就可形成。
穩定的豬群是按優勢序列原則組成有等級製的社群結構,個體之間保持熟悉、和睦相處;當重新組群時,穩定的社群結構發生變化,發生激烈的爭鬥,直至重新組成新的社群結構。
仔豬出生後幾小時內,為爭奪母豬前端乳頭會出現爭鬥行為,常出現最先出生或體重較大的仔豬獲得最優乳頭位置。同窩仔豬合群性好,當它們散開時,彼此距離不遠,若受到意外驚嚇,會立即聚集一堆,或成群逃走,當仔豬同其母豬或同窩仔豬離散後不到幾分鍾,就出現極度不安,大聲嘶叫,頻頻排糞尿。年齡較大的豬與夥伴分離也有類似表現。
所以,在實際生產中,要控製豬群的飼養密度,並根據豬的品種、類別、性別、性情、體重等進行分群飼養,防止以大欺小、以強欺弱,影響豬群整齊度和正常生長。
六、後效行為及其利用
豬的行為有的是與生俱來的,如覓食、母豬哺乳和性行為;有的是後天獲得的行為,即條件反射行為或後效行為。後效行為是豬出生後對新鮮事物的熟悉而逐漸建立起來的,豬對吃喝的記憶力強,對采食飼料的學習以及飼喂的有關工具、食槽、飲水槽及其方位等最容易建立起條件反射。
小豬在人工哺乳時,每天定時飼喂,隻要按時給以笛聲、鈴聲或飼喂用具的敲打聲,訓練幾次,即可聽從信號指揮,到指定地點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