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運籌學
主要研究經濟活動與軍事活動中能用數量來表達有關運用、籌劃與管理方法等問題。或者說是研究正在運行或將要運行的體係。它是根據問題的要求,通過數學的分析和運算,做出綜合性的合理安排,解決有關安排、籌劃、調度,使用,控製等方麵的問題,以達到較經濟,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
1938年羅維開始使用這一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正式出現了運籌學,1952年美國成立了運籌學會,1958年舉行了第一次國際運籌學會議,後來有了大發展,理論和應用廣泛深入發展。在應用方麵主要是從事大型的、複雜問題的處理,例如軍事問題,汙染問題,城市建設問題,運輸問題,人類資源管理,教育問題等。運籌學的主要分支有規劃論,對策論,即博奕論排隊論、質量控製、投入產出分析等。
(十四)數論
它是研究整數集合的科學就是研究用整數按一定形式構成的數係的科學。它的基本問題之一是“一個數能否被另一個數整除”的問題。其中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的一個難題,它是1742年哥德巴赫寫信給歐拉提出了兩個猜想:①每一個大於或等於6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表示為1+1)②每一個大於或等於9的奇數都可以表示為三個素數之和。這是所說的素數是2除外的素數。這兩個命題歐拉證明了②是①的推論,所以①是最基本的,他相信結論正確,但他不能證明。經過兩個多世紀沒人能證明,到1922年哈代和李特伍德提出了“園法”有了重大進展,得到初步成果。1937年維諾拉多夫又證明了②,後來形成了研究熱潮。1940年布赫夕塔布證明了①的“4+4”,(4個素數積+4個素數積)1956年我國王元證明了“3+4”。1962年潘承洞(中國)巴爾巴恩獨立證明了“1+5”。1963年他們又分別證出了“1+4”。1965年布赫夕塔布、維塔格拉多夫、朋比利都證明出是“1+3”。1966年5月陳景潤(中國)他改進了篩法,證明了“1+2”(即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乘積之和),這被稱為“陳氏定理”,我國數學家在1968年丁夏畦、王元、潘承洞又改進簡化了陳景潤的證明。此後又停止下來。
數論的方法分為初等數論,解析數論、代數數論、幾何數論,初等數論不求助於其它數學部門研究整數的性質;解析數論是用數學分析為工具;代數數論基本概念是代數數(即方程的根),幾何數論主要用“空間格網”,坐標中的“整點。(坐標都是整數的點)。
(十五)計算機
計算機已經成為當代各領域廣泛使用的計算工具。它從1964年後經過了電子管(1946—1958)晶體管(1958—1964)集成電路(1964—1971)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1971年以後)已經進入第五代產品,向智能化發展即有人工智能和知識信息處理和非數值運算的高性能,它種類繁多但特點都有:
①運行速度快:巨型機已達130億次每秒;
②運算精度高:十幾位有效數學;
③具有邏輯判斷功能,並根據判斷自動決定以後所要執行的命令;
④具有記憶和貯存功能:原始數據,中間結果,計算指令等信息存儲起來以備調用;
現在被廣泛使用的微型計算機還有以下特點:
①設計先進;②軟件豐富,已達數千種之多;③功能齊全(各種文字、圖形、圖象、還有設計、製造、管理、教育、實驗、診斷、查詢、檢索、學習、檢測等各種功能);④體積小成本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