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王老頭(1 / 2)

昌都。

原來的昌都根本就沒有成市,隻是作為一個類似於自治區的存在坐落於帝國的西北方。當第三次世界大戰,帝國的重大城市都成為了核攻擊的重點,原來的西北重城皆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平民們隻得往深山裏繼續轉移。

隨著時間的流逝,戰爭的平息,帝國版圖的增加,西北又向外擴展了一些,因為行政上的需要,以及原來的百姓就已經大批次的來到了昌都,經過多年的建設,昌都從一個人口基本不超過五十萬的小山區,開墾到了人口遠超三千萬的超級大城市。轟轟烈烈的改造,轟轟烈烈的建設,太多太多的流離失所的難民重新在這裏住下,尋找了戰後的平靜,尋找了生的希望。

昌都作為一個原來的山區,崇山峻嶺自然不必說,更有瘴氣之類的天然災害,在這麼多年間,人們炸山,填湖,漸漸地人工的在這山林橫豎的地方硬生生的砍出來了一塊盆地,來發展。昌都依然建造的跟帝國原來的城市一樣,四四方方,規規整整。不知道多少年過來了,人們依然跳脫不出那種已經埋藏在骨子裏的文化。從原本昌都的中心地段向外輻射,沒有城牆,沒有任何的古代建築,沒有任何的曆史古跡,所有的東西都是後來重新建造的。因為人口已經超過了三千萬,一座城市完全無法滿足人們的自然需求,於是又在昌都的東南西北方向各建造了一個衛星城,來滿足那些沒有錢,沒有勢進入主城區的百姓們的居住。對於剛開始的百姓們而言,能有個地方生存下來就已經很不容易,並不會在乎那麼多,而隨著戰後這幾百年的發展,人口老齡化的逐漸消失,整個國家都像昌都那樣,度過了最艱難,戰爭讓整個國家的青壯年平白的減少了六分之五,急劇的加強了人口的老齡化趨勢,青黃不接的社會往往會直接導致整個社會製度的崩潰,好在隨著時代的進步,長壽的隻要不得病的人們的平均壽命都在九十到一百一之間,當年的那些爺爺奶奶們也有足夠的時間撫養他們當時那些失去了爸爸媽媽的孫子孫女們長大成人,成為了社會的支柱,幫助整個城市的農業,工業,商業,教育,醫療等等的好轉,讓人們從無所事事等待救助到現在的人人有活幹,即使吃不飽,但是也不會餓死的狀態。戰爭對自然的破壞導致了糧食的稀少,本就是山地的昌都S地區,即使平山作田,可是那貧瘠的土壤也根本毫無辦法讓整個社會重新回到那種不愁吃的年代。一個新的帝國的誕生,等級製度的重新產生,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這麼多年領導層間的種種全力傾軋以及窮兵黷武的各種隻注重戰備工作,絲毫不對民生關心的政策,也導致了社會的不穩定。

張老頭住在西城,即昌都西邊的衛星城之中。張老頭是整個戰後移民過來的第三代人,度過了最糟糕的時代的他,也曾娶妻,隻是那糟糠之妻卻並沒有給他生下一兒半子,就因為重病去世了,說是重病,也隻是因為這個地方的醫療條件有限,張老頭沒有錢去給妻子去主城裏的好醫院看病,隻能在這窮人區的赤腳醫生們隨便看看的妻子,在得了病沒多久就撒手而去。因為核汙染,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生不出來孩子了,有錢的可以去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段,沒錢的就隻能像張老頭一樣,去那所謂的福利院去領養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孩子。

現今已經八十五的張老頭是在八十歲退休的時候,才不堪忍受寂寞去領養了一個孩子,不好意思跟他說自己當爸爸,即當孫子來養。一輩子隻不過是個普通工人的張老頭連房子都沒有買得起,在付完了那可惡的所謂福利院的領養費用後,已經基本上窮困潦倒的張老頭隻能力所能及的騎著三輪車,在城裏麵逛一逛,撿撿廢品,拾拾有用的東西,然後到家這邊的廢品收購站換些錢,給自己那還小的孫子換些東西吃,補充補充營養。

從衛星城進主城有一道檻,下午三點鍾以後,沒有主城暫住證的人就不允許待在主城之中,待到六點之後,仍然違法待在主城裏的人員就可能會被羈押,關起來等待著罰款才能放行了。所以張老頭每天基本上都是一大早給小孫子弄完吃的之後,將正將五歲的各種調皮亂跑的小孫子交給旁邊賣早點的趙大媽稍微照看一下,自己就蹬著那花了不少錢買來的三輪車從西城出發,進入主城,從早晨逛到中午。到了中午,也就在路旁邊的樹蔭下,將就著自己早晨從趙大媽那裏買來的饅頭,以及旁邊的公廁裏的自來水填填肚子,稍微坐在樹蔭下休息休息,下午就趕緊的順著西邊的方向繼續看看,找找有沒有有錢人看不上,用不到扔掉的,可是對於自己來說還是寶貝的能換些錢或者自己用得上的好東西,然後在三點多就要出主城,趕到家裏的時候也已經五點多了,從隔壁的趙大媽家接回小孫子,然後進入那從政府那租的破房子,做飯給小孫子吃,房子破歸破,但是有了孫子,好歹是個家。每隔一個星期,把收集到的破爛一起送到前麵不遠處的廢品收購站,這就是王老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