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人們就用“桃李滿天下”來比喻一個人培養的人才眾多,到處都有他的學生。
眼不見為淨李秀才和張秀才打賭,什麼東西最幹淨?李秀才說:“水洗為最淨。”張秀才辯解道:“眼不見為最淨。”兩人僵持不下,決定用全部家產為賭注,請眾人評判。村裏人評判結果還是“水洗為淨”。張秀才全部家產歸李秀才所有,限三天後兌現。
張秀才回家後對妻子一說,妻子好一通埋怨。夫妻二人長籲短歎,一連兩天茶飯不思。第三天一早,妻子忽然想出個好主意,張秀才一聽,心中大喜,馬上準備操辦。
上午,李秀才正準備去張家接收財產,忽然有人來說張秀才中午請他和各位評判人吃飯。他心想:張秀才這人雖然固執,但做事倒算仗義。於是邀了評判人,去張家赴宴。
眾人正在喝酒,見張秀才的妻子提出一隻便桶,在院裏用水刷了幾遍,又用開水燙過,拿進屋裏。眾人不解,但吃飯時也不便去問。過了一會兒,張夫人端出香噴噴的米飯,請大家吃,眾人誇了幾句米飯好香。張夫人說:
“誰還添點?我去拿來。”眾人一致說好,張夫人轉身拿出便桶,桶內滿滿一桶白米飯。張夫人抱歉地說:“今天人多,家裏沒有大桶,隻好用便桶盛飯。”
眾人一聽,紛紛指責張夫人。張夫人辯道:“便桶已經用水洗了數遍,諸位不都認為水洗最淨嗎?況且,剛才你們吃的飯,也是這便桶裏的,你們不是說香嗎?”幾句話,問得眾人啞口無言,有幾個已開始作嘔,評判人不得不承認:“還是眼不見為淨。”
這句俗語和這個故事,後來流傳極廣。
英雄無用武之地三國時,曹操平定北方,後又試圖統一全國。
劉備這時羽毛尚未豐滿,無法抵抗曹操大軍的攻勢,於是派諸葛亮去東吳見孫權,希望雙方聯合起來對付曹操。
諸葛亮對孫權說:“昔日將軍在江東起兵,劉備在漢南舉事,共同與曹操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平定了後方,又收複了荊州,已經是威震四海。而劉備則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逃到這裏來了。希望將軍您能估計一下自己的力量,如果能與曹操相抗衡,就應早與他一刀兩斷;如若不能,則幹脆早點放下武器投降。像將軍現在這樣表麵上服從曹操,而內心裏又另有主意,事情到了這樣緊急的地步,再不當機立斷,危險馬上就要來了。”
孫權聽從了諸葛亮的勸告,與劉備聯合起來,終於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打敗了曹操。
諸葛亮說劉備英雄無用武之地,實際上是對劉備處於窘迫境地的一種婉轉的說法。但後人則照字麵上的意思,用這句話來比喻才能沒有地方發揮。
有誌者事竟成耿弇奉命去攻打張步。然而當時張步勢力很強,名聲也高,一般將士不敢輕易與他較量。耿弇卻不迷信,他率兵先攻打由張步的部下鎮守的祝阿,一上午的工夫,便攻下了。接著又用計攻破了計裏和臨淄,張步雖知部下連連敗北,仍沒把耿弇放在眼裏,率兵到臨淄城下,試圖一舉奪回臨淄。
耿弇與張步在臨淄東城外交戰。廝殺中,耿弇的腿部被箭射中,他看都沒多看一眼,立刻揮刀把箭砍斷,仍然繼續戰鬥。
劉秀聽說張步親率大軍攻打耿弇,還沒到時,耿弇的部下對他說:“張步的兵力太強,這麼戰下去,我們戰得太艱苦,傷亡也大,不如暫時休戰,等援軍趕到再出去。”可是耿弇不同意,說:“主上來的時候,應該殺牛備酒,隆重接待,怎麼能夠把敵人留給主上去消滅呢?”
於是,繼續出戰,終於打退了張步。
劉秀到了臨淄,看到耿弇靠自己的力量打退了張步,心中大喜,慰勞了軍隊,還當著眾將官的麵誇獎了耿弇,說他是“有誌者事竟成也”。
後來人們就用“有誌者事竟成”說明一個人隻要有堅強的意誌和決心,最後一定能夠戰勝困難,把事情做成功。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從前,有位進京趕考的書生。他在趕考途中看到一棵快要枯死的李樹,就用自己的水為李樹澆灌,這天晚上書生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向他走來,對他說:“多謝你救了我,你進京趕考,我會盡力幫助你。”書生醒來,果然見身邊有一顆紅潤光滑的李子,他很是高興,帶著李子上路了。
到了京城,進了考場,李子變成了一支筆。書生握在手中,寫出了洋洋灑灑的蓋世之文。皇榜下來,書生中了狀元,留在朝內做官,李子變作姑娘天天與書生為伴,暗用仙術為書生解決了許多難題,書生因此被皇上重用。
朝中宰相見書生得寵,便想招他為婿。書生聽說相府的小姐美如天仙,便答應了。為了榮華富貴,書生將李子的真情忘得一幹二淨。一天,他看到李姑娘化做一顆李子在睡覺,便上前抓住摔在地上,踩了幾腳。
沒有了李子,書生什麼也不會了。皇帝讓辦什麼事他都辦不好。皇帝一氣之下罷了他的官,宰相也退了婚,書生悔恨交加,可為時已晚。
以後,這個故事就流傳了下來,並有了“有理(李)走遍天下,無理(李)寸步難行”這句話。
無巧不成書據傳施耐庵創作《水滸傳》時,每到寫武鬆打虎一節時,總是無法下筆,因為他從未見過打虎場麵,隻憑空猜測不知道怎樣描繪。
正當冥思苦想之際,忽聽門外一陣吵鬧,他放下手中的筆,信步來到門口。
見有不少人正在看熱鬧,施耐庵撥開眾人,上前一看,原來是鄰居阿巧,因為喝醉了酒,不知怎麼與一條大黃狗發生了衝突,人狗混戰,難分勝負。
施耐庵正要上前喝住阿巧,轉念一想,武鬆打虎不也是酒醉之後嗎?且看看酒醉的阿巧如何對付這條大黃狗,也許能有點啟發。想到這裏,他便在一旁觀察著阿巧和狗的一舉一動。
隻見阿巧衣襟敞開,掄圓拳頭朝狗頭打去,大黃狗輕輕一閃,回頭又向阿巧撲來。阿巧怒不可遏,一把抓住狗腳,飛身跨在狗的身上,舉起拳頭在狗頭上來了三拳,大黃狗癱趴在地,毫無力氣了。
回到家裏,施耐庵就在腦海中慢慢回放剛才的一幕,以阿巧打狗為參照,寫成了武鬆打虎,寫完之後,滿意地歎道:“要是沒有阿巧,我就寫不成這本書嘍。”
此後,“無巧不成書”這句話便流傳開來。意思是說,由於意料之外的事或巧合而使事情富有戲劇性。
解鈴還須係鈴人古時有一位性格豪爽、不拘小節的和尚,法號法一。其他和尚因為法一不專心苦修都瞧不起他,隻有法一的師父法心禪師識其慧根,對法一十分器重。
一日,法心禪師問弟子:“係於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誰人能解?”
和尚們聽了,低頭深思無人能答,正在這時,法一從外麵走了進來,法心禪師又把剛才的問題重複了一遍。法一不假思索,隨口答道:“誰能係上,誰就能解下。”
其他弟子聽了,懊悔自己思慮不及,不得不佩服法一。法心禪師語重心長地說:“法一頗具慧根啊!”
這句話告訴人們:誰惹出的事情,還是要由誰去解決。
各掃自家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清代濟州有件冤案,一個名叫翟夏中的百姓,早上起來打掃院子門前的積雪,看見鄰居鄭儀家瓦片上覆蓋一層雪霜,便好意幫其掃落。誰知掃霜時竟發現鄭儀一動不動地倒於血泊中,翟夏中驚慌失措,嚇得跑回家中。隨後,鄭儀屍體被另一人發現,報到縣衙,知縣勘查過現場後發現了可疑的腳印,經確認是翟夏中所留,不聽其辯解將其屈打成招,打入死牢。
翟夏中的妻子到州衙鳴冤,州官分析案情,覺得可疑,責令知縣查明真凶。知縣無奈,仔細偵破,終於將真凶緝拿歸案。
原來,鄭儀的堂弟鄭容是個市井無賴,鄭儀曾勸他棄惡從善,而他一直懷恨在心。一日他與鄭儀爭執失手將其殺死便倉皇逃竄,一夜大雪蓋住了他的腳印,反而留下了翟夏中的腳印。
真相大白,自然要放了翟夏中,知縣為了挽回麵子,對翟夏中說:“若不是本官明察秋毫,你哪有今天啊!以後你不要多管閑事,掃你自己門前的雪就是了,管別人瓦上的霜幹什麼?”
“各掃自家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句話隨著這起冤案一下傳開了。
後就成了一些自私自利、明哲保身的人的座右銘。
吃著碗裏,看著鍋裏明末清初,中原地區國政衰敗,敵軍入侵,連年征戰,百姓痛不欲生。
一戶農民姓李名大,因顆粒無收流離失所。一家一路乞討來到京郊,搭了個簡易窩棚,勉強居住度日。
有一天夜裏,李大正熟睡,忽然被一陣喧鬧驚醒,起來一看,是軍隊在押運糧草經過此處。一輛輛馬車滿載著不知從哪裏劫掠來的糧食運往京城。
李大讓妻子照顧好睡熟的孩子,自己溜出窩棚,拿著家什,蹲在路邊。待運糧車過後,他借著月光,將路上散落的糧食掃攏,到天蒙蒙亮時竟撿了有半口袋。
清早,李大讓妻子熬粥給孩子們喝,這些天一家人沒怎麼吃過糧食,孩子們醒來見到粥,都手舞足蹈,一碗又一碗地喝開了。李大兩口子看孩子們吃得香甜,十分欣慰,自己也想喝些,可又怕孩子們吃不飽,不知這一鍋粥夠不夠喝。兩口子一邊慢慢啜著,一邊看著鍋裏的粥還有多少。
“吃著碗裏,看著鍋裏”後來被人們反其意而來責備那些貪婪無盡的人。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清末庚子年間鬧起義和團,義和團在河北、山東一帶發展壯大。一開始以扶明滅清為口號,到後來,洋人入侵,則把口號改為扶清滅洋。
河北滄州是著名的武術之鄉,也是義和團興盛的地方。這裏有一個壇主,人稱潘二爺。潘二爺年逾花甲,但精神矍鑠,一生闖蕩江湖,見多識廣。
新入壇的一個拳師名叫李勇,武藝高強,作戰勇猛,隻是經驗不足。
在一次攻打天津英租界的戰鬥前,潘二爺說:“洋人有洋槍,與他們作戰要靠近了打,不能造聲勢硬攻,要智取。”李勇說:“憑咱們這身武藝,還在乎他什麼土槍洋槍。”
戰鬥開始了,李勇率眾先是喊殺,徑直往裏衝,洋人們端起洋槍開火,盡管義和團的勇士們喊著刀槍不入,可一個個還是被槍彈擊倒,傷亡慘重。李勇自己也負了傷。
失敗後,李勇感歎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這句格言是說,不聽有經驗的老人的話,就可能遭遇挫折。
茶壺裏煮餃子心裏有數大書法家王羲之從小拜師學習書法,二十多歲已小有名氣。但名氣大後,他不再像過去那樣勤奮刻苦。
一次,他出去遊玩,途經一處茅草屋,就進去休息。屋裏有一個老婆婆,見王羲之又餓又累,就趕緊和麵拌餡要給他包餃子。老婆婆在爐子上放上一把粗嘴大茶壺,背對著茶壺坐下,一邊包餃子,一邊和王羲之說話。老婆婆包一個餃子就往後麵的茶壺裏扔一個,不偏不斜,每個餃子都正好扔在茶壺嘴裏。王羲之看呆了:“這簡直太神了,婆婆你是如何練出來的呢?”老婆婆笑著說:“這沒什麼難的,隻要幹得多,熟能生巧,勁用多大,哪個方向我都心裏有數。不過這也要多幹,一停下來不幹,就扔不準了。”王羲之聽了老婆婆的話很受啟發,覺得自己練字也要像老婆婆扔餃子一樣,要持之以恒,不能鬆懈。他回到家中,閉門謝客,每日勤學苦練,字越寫越好,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師。
現在,人們常用“茶壺裏煮餃子心裏有數”這句話來形容做某件事時,很有把握,或對某件事很了解。
朝裏有人好做官牛大人奇醜無比,並且目不識丁。牛大人的母親是林大人的奶媽。林大人當官後,將奶媽一起接進了京城。
有一天,番國使臣向皇上獻寶:一件大蟒袍,一頂小頭盔,一雙小腳女人穿的靴子。使臣有話,如果天朝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穿戴,以後永不進貢。
皇上一聽就急了,四處尋找能穿上這身衣服的奇人。林大人第一個就想起了奶媽的傻兒子。
皇上宣姓牛的進宮試衣。這身衣服好像是給這個姓牛的定做的,穿著別提多合適了,他穿戴完畢,在皇上麵前一走,那個滑稽相,連皇上都忘了帝王的尊嚴,笑得差點兒從龍椅上掉下來。林大人問皇上:“陛下看他穿著怎麼樣?”皇上笑得合不上嘴:“好,好,哈……一副天官的派頭。”林大人趕緊拉住姓牛的說:“還不趕快謝恩。”皇上被說愣了:“謝什麼恩?”林大人說:“皇上剛才不是說封他為天官嗎?”皇上心想,天官是什麼東西,我都不知道,封一個就封一個吧。於是,姓牛的就當了天官,成了牛大人。
“朝裏有人好做官”這句話,就是諷刺封建專製體製下,即使像牛大人這樣的傻子,隻要在朝廷裏有個親戚,也照樣可以當官。比喻有門路,有人撐腰,做事方便。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前,有一個屠夫,心狠手毒,沒有一點慈悲之心,並且他對自己的父母也很差,常常虐待他們。街坊鄰居都認為他是個不可救藥的不孝子,並為他父母的晚年生活擔心。
有一回,屠夫家的母豬生了一窩小豬,共五頭。還等不及小豬長大,屠夫就把母豬捆綁起來,磨刀霍霍,要把它殺掉。五頭小豬見屠夫要殺它們的母親,非常著急,想盡一切辦法來阻止屠夫的行動。老大趁屠夫打盹時,把屠刀叼走了;老二則用嘴把殺豬用的大木盆拱走了;老三、老四拚命去咬捆母豬的繩子;老五最小,身單力薄,幹不了大事,隻好跪在地上,流著眼淚,嗷嗷直叫,哀求屠夫不要殺它的母親。屠夫醒來,見了這般情形,很受震動,想不到連這種隻知飽食酣睡的畜生也有救母之情!於是,他扔下屠刀,放開了母豬。從此以後,他改惡從善,吃齋念佛,悉心侍奉二老雙親,後來竟然得道成佛。
後來,佛家便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來勸人停止作惡,改惡從善,修成正果。一般人則常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來比喻改惡從善。掛羊頭,賣狗肉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靈公喜歡宮中宮女穿男裝,於是齊國婦女都紛紛仿效起來。
齊靈公知道後,覺得整個國家這樣鬧騰起來,有損國家的聲譽。再說,所有的女人都穿男裝,看上去實在單調難看。於是,他下令說:“從現在起,再有女穿男裝的人,一律嚴厲懲罰,要撕破衣服,扯斷衣帶。”
齊靈公心想,采取這樣嚴厲的措施,一定能夠製止女穿男裝的現象。可他沒想到,盡管有許多女人的衣服被撕破了,衣帶被扯斷了,卻仍然有許多女人照樣穿著男人的服裝,女穿男裝的現象還是不能杜絕。齊靈公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次,相國晏子來見齊靈公。齊靈公就問晏子:“為什麼采取這樣嚴厲的措施,女人們仍不服從禁令?”
晏子回答說:“大王在宮中縱容女穿男裝,在外麵卻禁止這樣做,就好像在肉鋪門外掛著羊頭,而裏麵的桌子上賣的卻是狗肉。這樣的禁令當然不靈。如果大王您首先在宮中禁止女穿男裝,外麵的女人自然不敢不聽從禁令。”
於是,齊靈公下令禁止宮女再穿男裝。這一次果然靈驗,不到一個月,全國女子再也沒有穿男裝的了。
這句俗語傳到今天,比喻表裏不一、言行不一的欺騙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