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從猶太進口的“替罪羊”(2 / 3)

“人心不足蛇吞相”這句俗語就由這個傳說而來。它告訴人們,貪心不足沒有好下場。這裏的“相”本來是宰相的“相”,後來被人們傳成了大象的“象”,這種說法更加形象,是說人的貪心之大,就像是小蛇要吞掉大象一般。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唐代初年,一日早朝之後,唐太宗李世民把魏徵留下。

魏徵一聽李世民讓他留下,當即停下了腳步。等大臣們都退下以後,魏徵問:“陛下,有何吩咐?”李世民道:“你我同甘共苫,南征北戰,九死一生,現在你我以君臣相處,我雖已封你為鄭國公,但仍覺得虧待了你。”

魏徵一聽,急忙跪下謝恩,被李世民一把扶起。李世民接著說:“我這裏有若幹美女,都是各地精心挑選送來的,賜你幾名為妾。”

魏徵趕緊說:“陛下之意,我已心領,隻是我們夫妻恩愛,臣不想納妾。”

李世民說:“納妾與夫妻恩愛有什麼關係!”

這時,程咬金正躲在大殿的柱子後麵,把這番對話聽得清清楚楚。原來,剛才退朝時,程咬金聽皇上讓魏徵留步,就想偷聽一下有什麼事。現在一聽有這等好事,魏徵還不幹,再也忍不住了,轉出殿柱,大聲說道:“陛下,俺魏大哥不要,你就把美女賜給俺吧!”

李世民扭頭一看,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程咬金,斥道:“誰讓你留下偷聽朕的談話?”魏徵也急忙製止:“七弟,休得無禮,還不退下。”

程咬金理直氣壯地對李世民說:“俺魏大哥功勞最大,但俺的功勞也不小呀,為何陛下兩樣對待?”

李世民怒道:“你斧劈老君堂,差點要了朕的性命,朕不治你的罪,就是好事,還來邀功?”魏徵在一旁好言相勸,推推拉拉,將程咬金轟下殿去。

程咬金氣急敗壞,心想,好你個魏徵,皇上賜你美女,不賜給俺,俺得不到,讓你也休想得到。於是,他趕到魏府,將李世民要賜給魏徵美女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魏夫人。

魏夫人脾氣火暴,一聽此言,衝出門去,這才有了後來魏夫人私闖金殿、吃醋自殺的故事。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是說在謀劃某件事情時,突然出現意外情況,使計劃不能實現。賠了夫人又折兵三國時期,劉備聽從諸葛亮的計謀,拿下荊州。東吳孫權索要,劉備不給。

後來,東吳都督周瑜聽說劉備的甘夫人死了,就假稱東吳要把孫權的妹妹許配給劉備,吳、蜀聯姻,共同對付曹操,等劉備到東吳招親時,乘機扣留劉備作為索要荊州的人質。軍師諸葛亮識破了東吳的計策,於是將計就計,派大將趙雲保護劉備去吳國成親。

劉備到東吳後,按照諸葛亮的計策行事,博得孫權母親吳國太的歡心,與孫權的妹妹真的成了親,婚後兩人的感情很好。周瑜弄假成真,計謀失敗。

有一天,趙雲按照諸葛亮事先的安排,急忙求見劉備,報告曹操率領50萬大軍來取荊州,諸葛亮派人請劉備速回。劉備把這件事告訴了夫人,夫人表示願意和劉備一起回荊州。夫婦倆謊稱到江邊祭祀劉備父母,帶領隨從走出城門,向荊州方向趕去。

孫權得知劉備帶著自己的妹妹回了荊州,急令手下大將追趕,但這些將領見了孫夫人不敢下手,周瑜隻好親自率兵追趕,但為時已晚,當他來到江邊時,看見劉備一行已經上船。再向前追趕時,諸葛亮事先布置的伏兵出擊,周瑜大敗,隻好逃走。這時,劉備的士兵一齊向周瑜大聲喊道:“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感到計策徹底失敗,大叫一聲,氣得暈倒在船上。這就是諸葛亮二氣周瑜的故事。

這句俗語用來比喻想占便宜,反而遭到雙倍的損失。不打不成交梁山好漢李逵為人心粗膽大,率直忠誠,手持兩把板斧,威風八麵。李逵是個急性子,強脾氣,辦什麼事都不拐彎,直來直去。

一天,李逵來到水泊邊,見一漁夫撐船靠岸,便大嚷大叫道:“喂,那船家快把船劃過來,把老子渡過去!”

旁邊的神行太保戴宗推了他一把說:“哪有用這種口氣與人講話的!”忙又喊道,“船家,我們急著趕路,幫幫忙吧。”

漁夫把船靠過來說:“莫急,這一天累了,我要歇一會兒。”說罷,跳下船,係上纜繩,找了塊平坦的地方躺下了。李逵心急,一把揪起漁夫,吼道:“老子要趕路,誤了事,小心找打。”

漁夫說:“你這黑廝,怎麼這樣與人講話,我偏不!”

李逵大怒,照著漁夫就是兩拳。漁夫見他力氣大就跳進水中,李逵也追下水去,可李逵是旱鴨子,到了水裏有勁也使不上,直被灌得喝了一肚子水。

同行的戴宗喊道:“好漢且住手。”那漁夫罷手上岸,李逵也從水中爬出來。戴宗一問,方知那漁夫是有名的浪裏白條張順。戴宗也把自己和李逵的姓名告訴了張順,張順忙向李逵賠罪,戴宗說:“你兩個真是不打不成交呀。”

後來,人們以此比喻經過摩擦、鬥爭,而後相識、相交的朋友。

竹籃打水一場空很久以前,有個叫梁齊的人,他一心想得道成仙。此事被仙人藍采和知道後,便告訴他如要成仙,就每天三次拿竹籃到河裏提水。

梁齊心想,竹籃滿身是孔,怎麼能提起水呢?但仙家之言,一定不會錯。

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整整十年過去了,漸漸地,籃子居然真能盛住些水了。

一次,梁齊又到河邊提水,剛要離開之時,忽然聽到喊救命的聲音,隻見一個小孩掉到了水裏,眼看就要淹死了。梁齊想,我還是提水吧,馬上要成仙了,隨即提水扭頭就走,突然覺得手中一輕,隻見滿滿一籃水全漏光了。

藍采和站在他麵前,非常不悅地對他說:“你見死不救,沒有善心,是成不了仙的,還是留在凡間吧。”說完,拿起竹籃就飄走了。原來,那個小孩是藍采和變來考驗梁齊的,他沒經受住考驗,白白提了十年水。

以後,人們就常用“竹籃打水一場空”來比喻計劃落空或白花力氣,一無所獲。

初生牛犢不怕虎從前,有一個養牛人,他每天都要去後山坡上放牛。

有一天,這個農民發現了一件怪事,一頭身強力壯的小牛,每天吃一會兒草就偷偷地向山坡後麵走,每次都要很久才回來。這種現象持續了多日。

有一天,小牛吃了草後又偷偷地向山後走,這個農民就悄悄地跟在後麵想一探究竟。隻見小牛在一個山洞旁停了下來,向洞中“哞、哞”地叫個不停。不一會兒,洞中躥出一隻猛虎,向小牛撲來,小牛也不示弱,猛發力向猛虎衝過去,一時間,打得塵土飛揚,難分難解。天色漸晚,老虎和小牛還不分勝負,老虎回了洞,小牛也回到了山坡。

農民看到這一幕深感驚奇,回家想了個辦法。他在小牛的兩隻角上分別綁了一把尖刀。第二天放牛,小牛吃過草又像以往一樣去跟老虎搏鬥,沒幾個回合,老虎把小牛掀倒在地,小牛發怒了,站起來就向猛虎衝去,老虎來不及躲閃,慘叫一聲倒在了血泊中。

後來人們知道了這件事,都非常感歎小牛的勇氣,也就有了“初生牛犢不怕虎”這句俗話。

端著金碗去要飯從前,有個叫李四的人,家境貧寒,潦倒度日。有一天,他出去砍柴,在路邊撿到一個金碗,興衝衝地捧著金碗回家了。

回到家裏,他忙著燒火做飯,想趕快嚐試一下用金碗吃飯的滋味。飯做好了,李四把金碗放在桌上,又拿來一雙筷子,一看筷子是破竹做的,與金碗放在一起實在不相稱,便翻箱倒櫃,好不容易找到幾枚銅板,去鎮上買了雙好筷子。

碗筷相配了,可是再一看桌子和凳子已經破舊不堪,馬上就要散架了,這怎麼能與金碗相配呢?他咬咬牙,賣掉了家中僅有的米和一些家具,換了張紅漆八仙桌和一把太師椅。

這些都配齊了,剛一坐下去,李四又覺得不對頭,自己一身補丁衣褲,怎麼相配呢?於是,他把家中能變錢的東西都賣了,換了一身新衣服。

這下,家徒四壁,以後的日子沒法過了。李四又舍不得賣掉金碗,隻好端著金碗去要飯。

這句話現在指放著好的資源或條件不利用而處於困境。凡事要好,須問三老很久以前,有一個村莊的村民隻會養雞。有一年發雞瘟,雞差不多死光了。村民無可奈何,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雞死去。後來有三位老者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們把雞毛收到一起,堆在山頂上,燒了起來。

燒雞毛的難聞氣味衝上了天,玉皇大帝聞到了,知道凡間一定遭了災,便派一個神仙下凡查看。神仙駕著祥雲,來到三位老者麵前,問道:“幾位老人家,你們為什麼要燒雞毛?”三位老者把鬧雞瘟的事原原本本告訴了他。

神仙聽完,從口袋裏拿出一根長滿青葉子的樹枝遞給三位老者說:“你們拿這樹枝,五更時插在屋門口,它長起來,就用這樹葉喂雞,雞就不會生瘟病了。”說完,神仙就不見了。

當夜五更,三位老者把樹枝插在屋門口。第二天一看,樹枝果真長成了樹,樹上長滿了青翠的葉子。人們用葉子喂雞,雞瘟果真斷絕了,家家戶戶又都養起了雞。

從此村裏人有什麼事都要去向三位老者請教,慢慢地就傳下來這麼一句話:“凡事要好,須問三老”。

放長線,釣大魚有個很想釣大魚的人,特意造了個巨型魚鉤,搓了條又粗又長的繩子當魚線,殺了五十頭肥牛作魚餌。

一切準備就緒以後,這人便蹲在高高的會稽山上,把釣竿上的魚餌遠遠地拋入了東海。然後,等呀,等呀,在山上守候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一條魚也沒釣著。但他並不灰心,每日仍舊專心致誌地垂釣。

有一天,終於有一個龐然大物把魚餌吞食了。它拖著大釣鉤忽而沉入海底,忽而跳出水麵,上下翻騰,攪得東海白浪滔天,就像刮起了十二級台風。方圓千裏的人都嚇壞了,以為得罪了某位神靈,要大禍臨頭了呢!結果,拉起釣繩一看,原來是一條特大的魚。

這條魚實在是太大了。把它剖開,製成魚肉幹,從浙江以東到蒼梧山以北,方圓數十裏地方的人們個個都分到了一塊,嚐到了大魚的美味。

“放長線釣大魚”的故事,本來是用來比喻求學問必須下功夫,要有長遠的打算才能有所成就,後來這個俗語則多用來形容做事要從長計議。

君子之交淡如水春秋時期,孔丘在魯國為官,但因為他與當權者政見不合,隻好離開魯國,四處周遊。旅途中吃了不少苦頭,還到處受冷遇。

孔丘身處困境,過去一些要好的朋友、學生不僅不伸手搭救,反而還疏遠他。對此他迷惑不解。於是,就向一個姓桑的隱士請教:這究竟是為什麼?

隱士告訴他,這並不奇怪,本來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意思是說:君子之間的友誼,就像那淡淡的清水一樣,清水無色無味,但卻能常飲不厭,與坦蕩的君子交朋友就是這樣,他能真誠對你,長遠相處。

而與勢利小人的交情,就像甜酒似的,雖然令人一時陶醉,卻不能長飲,與小人交朋友,在禍患交加、身處逆境時,必然會受到冷淡和背棄。所以,結交朋友時要看看他是否坦誠,是否能長遠相處,“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名言,後來成了人人皆誦的俗語,用來比喻君子間友情的坦誠和純潔。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從前,有一個農夫叫軍資,娶妻秀枝。兩人勤勞能幹,恩愛有加。

不想一日秀枝去城裏賣布,被無賴公子李和看到,他見秀枝年輕貌美,起了歹心,欲搶秀枝回家做妾。秀枝不從,一頭撞在石柱上。軍資趕到,秀枝已氣絕身亡。軍資去找李和拚命,怎奈對方人多勢眾,被打得遍體鱗傷扔到了山裏。

軍資從昏迷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一張床上,院裏有一個老和尚在練功。原來是老和尚把他救到了廟裏,並給他治好了傷。軍資見老和尚武功高強,便跪倒在地,哭訴了自己的遭遇,請老和尚收他為徒。老和尚聽到李和如此作惡,非常氣憤,他收軍資為徒,決心要把畢生所學全部傳給他。

光陰似箭,轉眼十年過去了,軍資得老和尚真傳,練就了一身超群武功。

這日,他辭別師傅,下山報仇。現在的軍資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他輕而易舉地摸進了李和屋內並殺死了他,並蘸著李賊的血在牆上寫了八個大字:

“軍資報仇,十年不晚。”

以後這個故事流傳了下來,人們把“軍資”改成了“君子”,成了現在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太歲頭上動土據傳,李老君發明了燒磚做瓦。他人高馬大,不怕燒,不怕燙,燒出磚瓦後使人們都住上了房子。

人們發現住房子要比住窯洞舒服多了,便紛紛來請教李老君,向他學習燒磚的技術。這樣,取土燒磚的人越來越多。這樣一來就驚動了土地太歲。

土地太歲是玉皇大帝派下來管土地的。太歲一看,這麼多人不經過自己同意就隨便動用泥土,一時大怒,施展魔法,把許多窯工都弄病了。

李老君知道這件事後,決心要治一治土地太歲。一天,他找到太歲說:

“我的弟子冒犯了太歲,明天我擺一桌酒席,向太歲請罪。”嗜酒的太歲一聽大喜過望,一口答應。

第二天,土地太歲高高興興來到李老君的窯上,看見李老君把一桌香噴噴的菜放在了窯裏,就問李老君:“這裏麵這麼熱,怎麼吃飯呀?”李老君說:

“我們燒窯人從來就在這裏麵請客,請進吧。”太歲雖然怕熱,但經不住那一桌酒菜的誘惑,就進了土窯。這時,李老君往門口一坐,對外麵喊道:“弟子們,燒起火來。”太歲一聽,就想奪路而逃,無奈門被李老君堵住,隻好苦苦哀求李老君放他出去。李老君說:“我們燒窯的,天天要破土,處處要取土,以後你不許再禍害我的弟子!”土地太歲滿口答應,狼狽地逃出窯去。

以後,窯工們就天天在太歲的頭上取土燒磚,太歲也奈何不了他們。

現在,人們用“太歲頭上動土”來比喻敢於反抗有權有勢的人;有時也指不知深淺,貿然行事。

桃李滿天下狄仁傑在武則天當政時官至宰相,他公正廉潔,為武則天推薦很多賢才。

有一次,武則天問狄仁傑:“我想得到一個有本事的人委以重任,你認為誰合適?”狄仁傑說:“我還弄不清楚陛下準備任他何職,怎麼能知道誰合適呢?”武則天說:“我想任用他為將相。”狄仁傑回答說:“若是講文章學問,那麼首推蘇味道和李嶠。倘要政績出色,那麼要荊州長史張柬之,這人雖然年紀大了些,但確實是當宰相的材料。”武則天便任命張柬之為洛州司馬。

過了幾天,武則天又問狄仁傑同樣的問題,狄仁傑回答說:“上次推薦的張柬之,您還沒任用呢!”武則天說:“不是已經提拔他了嗎?”狄仁傑回答說:

“我所推薦的是(適合)當宰相的,而不是當司馬的。”於是,武則天又提拔張柬之為秋官侍郎,過了很久,終於任命他為宰相了。

狄仁傑還曾推薦過夏官侍郎姚元崇、監察禦史桓彥範以及太州刺史敬暉等數十人,後來都成了有名的大臣。有人因此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回答說:“薦賢為國,非為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