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初展宏圖1(3 / 3)

緊接著,孫權以周瑜為左督(正指揮),程普為右督(副指揮),魯肅為讚軍校尉(類似參謀長),領精兵三萬,隨同諸葛亮溯江西上,去和劉備的軍隊會合。這時,在樊口的劉備,目睹曹軍日益逼近的形勢,非常著急,每天派人探聽孫權軍隊的消息。當他得知周瑜率軍同諸葛亮一起前來時,非常高興,趕忙派人慰勞,並親自乘船迎接周瑜。雙方相見後互致友好合作之意。劉備對周瑜說:“抗拒曹操入侵,這是睿智的決定,不知戰卒有多少?”周瑜說:“有三萬人。”劉備有些失望地說:“可惜少了。”周瑜說:“這足夠用了,豫州但觀周瑜破敵。”於是,雙方合兵五萬迎敵。

到此,諸葛亮出使柴桑,說服孫權共同抗擊曹操的使命,算是圓滿完成了。

孫劉聯盟的實現,是由當時的政治軍事鬥爭形勢所決定的。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孫劉結盟是雙方的共同願望。諸葛亮善於掌握時機,親自去會見孫權,促進了孫劉聯盟的實現,其作用是應該肯定的。就孫權方麵來說,魯肅的努力也起了相當的作用。《三國誌》的注者裴鬆之曾指出:“劉備與孫權並力,共拒中國(指曹操),皆肅之本謀。”因此,片麵誇大諸葛亮個人在孫劉結盟中的作用,把魯肅置於無足輕重的地位是不合適的。

那麼,他們的計謀曹操看出來了嗎?

早在劉備逃奔孫權時,曹操手下有些人估計孫權必定殺掉劉備。曹操的重要謀士程昱則認為:“孫權新近即位,還未被海內人士所懼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剛剛占據荊州,威震江南。孫權雖然有謀略,但不能獨擋曹公。劉備素有英名,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孫權必定資助劉備來抵禦我軍。”程昱果然言中了。

孫權、劉備軍隊五萬多人會師後,統歸周瑜指揮,接著沿江西上迎擊敵人。這時(十一月間),曹操的軍隊正順流而下。雙方軍隊在長江南岸的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相遇。曹操的先頭部隊被孫劉聯軍打敗,便撤退到北岸的烏林(今湖北洪湖東),與主力會合。雙方隔江對峙,準備再戰。

情況的發展正像諸葛亮、周瑜所分析和估計的那樣,曹操的軍隊已經很疲勞,加上水土不服,陸續發生了疫病;同時,曹軍多數人不習水性,受不了江上風浪長時間的顛簸,精神不振,從而影響了戰鬥力。於是,曹操下令將一些戰船接連起來,以減輕船身的搖晃,使士兵在船上就像在陸地上一樣。

曹軍鎖連戰船的弱點,被周瑜的部將黃蓋發現了。他向周瑜建議說:“敵人軍隊多,我們軍隊少,如果長期相持,對我們很不利。如今曹軍把戰船連結起來,首尾相接,我們可用火攻的辦法將其打敗。”周瑜認為這是個好辦法。

為了能夠接近曹營,周瑜同黃蓋等人又商量決定采用詐降的計策。黃蓋先給曹操寫了一封降書,派人送到江北曹營。降書中說:“黃蓋受孫氏厚恩,長期擔任將帥,主人待我不保但是天下事情,要看大勢所趨。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抵擋中國(指曹操)百萬大軍,眾寡不敵的形勢,是海內人士都看得明白的。東吳的將士官吏,不論見識高低,都知道抵擋大軍是不可以的。隻有周瑜、魯肅褊狹淺薄,不明大勢。現在黃蓋歸順曹公,是從實際考慮的,周瑜統領的軍隊,很容易被摧垮,到兩軍交鋒的時候,我願意為前部,一定根據事態的變化效命立功。”

曹操得到降書後,覺得信中所說合乎情理,客觀形勢和江東群臣的態度確實是這樣的。為了慎重起見,他又特地召見送信之人了解虛實,經過嚴密盤問之後,便信以為真,並同送信人約定受降黃蓋的事宜。

同月的一天夜裏,正刮著東南風,黃蓋率領數十艘大船,裝滿浸著油液的幹柴枯草,外麵用布幕裹好,插上約定的旗號,又在每艘大船的後邊拴上機動靈活、便於攻戰的小艇——走舸,向北岸曹軍水寨開去。曹軍以為是黃蓋前來投降,毫無防備,紛紛“延頸觀望,指言蓋降”,等黃蓋的船隻靠近水寨時,突然同時縱火,衝向曹軍水寨。這時東南風刮得正緊,火借風勢,風助火威,頃刻間曹軍的戰船都燃燒起來,水寨頓時淹沒在一片火海之中。接著,烈火又延伸到岸上的曹軍營寨。這一突然襲擊,使本來因各種原因缺乏戰鬥力的曹軍為之大亂。接著,周瑜、劉備率領水軍,衝殺過來。在孫劉聯軍的猛攻麵前,曹軍大敗,“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在彌漫的煙火中,曹操帶領殘兵敗將,匆忙從陸路經華容(今湖北監利縣西北)向江陵方向逃去。剛逃走時,曹操派兵把沒燒著的戰船和其他帶不走的軍用物資燒掉,以免落入孫劉聯軍手裏。逃跑途中,道路泥濘,戰馬陷入泥潭中,曹操派兵尋找雜草填在路上,才勉強得過。一路上敗逃士兵爭先恐後,互相踐踏,老弱者“陷泥中,死者甚眾”。孫劉聯軍水陸並進,乘勝猛追,一直追到南郡。

當曹操離開華容道時,不禁哈哈大笑。手下人問他笑什麼,他回答說:“劉備是一個可與我匹敵的人,但拿主意很慢。如果他早設計謀,派人到華容道這裏埋伏,放火阻擊,我們就完了。”其實在雙方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孫劉聯軍需要集中兵力打擊主戰場的曹軍,劉備不可能冒險抽出兵力早早離開主戰場,事先去到遙遠的華容道設伏阻擊。又何況劉備對戰爭的具體進程不可能預知呢!他隻能在打敗曹操後進行追擊,相機行事,這樣趕上曹操就很難了。

赤壁之戰,曹操的損失太大了,“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超過半數)”,有十多萬。他想到這次慘敗,不禁懷念起屢薦奇策的郭嘉(字奉孝)來。他感歎地說:“如果郭奉孝還在,是不會使我落到這樣一個地步的!”然後悲痛地喊道:“悲哀啊奉孝!痛心啊奉孝!可惜啊奉孝!”

曹操逃至江陵後,得知東線孫權有向合肥(今安徽合肥東北)進攻的跡象,又擔心自己後方出事,便留下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自己回歸北方。

赤壁之戰(也可以稱之為烏林之役)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約五萬比二十萬)、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為什麼優勢一方的曹操最後失敗了呢?主要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就是說領導戰爭的上策,是破壞敵方的計謀,其次是破壞敵方的外交;或是說領導戰爭的上策,是在計謀上戰勝敵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戰勝敵人。曹操忽視了孫劉聯盟的可能性以及這一聯盟對自己的危害性,在占據襄陽、江陵後,沒能對劉備窮追猛打,給劉備以喘息時間,特別是給孫劉兩家留下了建立聯盟的時間(約兩個月),從而使孫劉得以“並力”拒曹。這就是說曹操沒能破壞敵方的外交,犯了兵法的大忌。

第二,曹操沒能以己方之長攻敵方之短。 本來北軍是長於陸上作戰的,曹操雖然短期內建立了水軍,也進行了一定訓練,但數量少,又無作戰經驗;收編的荊州水軍又離心離德,戰鬥力不強。南軍長於水上作戰,有作戰經驗,且大敵當前能夠團結一心,戰鬥力很強,曹操“舍鞍馬”,以水軍在江中與孫劉聯軍較量,陷於被動挨打的境地。他陸軍雖多,沒能發揮多大作用,反倒使自己處於劣勢了。

第三,在具體指揮作戰上,曹操連鎖戰船,降低了作戰的靈活性,給敵方以可乘之機,周瑜抓住戰機,采用詐降、火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變被動為主動。

第四,赤壁戰前曹軍中已開始有疾疫,並且在蔓延,曹操沒有看到其嚴重性。如果他能及時采取措施,以陸戰為主或停止進攻,主動撤退,也不致造成後來的慘敗。

上述四點曹操失敗的重要原因,都與他驕傲輕敵有關。至於東南風幫助使黃蓋火攻得手,那就和曹操的主觀原因無關了。

唐朝詩人杜牧在《赤壁》一詩中,對赤壁之戰很有感慨: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銅雀,指的是銅雀台,是曹操在鄴城建造的娛樂場所,建成於公元210年,晚於赤壁之戰兩年。二喬,指的是孫策夫人大喬,周瑜夫人小喬。(“二喬”本姓“橋”,至於芳名,史書失載,故後人隻好以“大喬”、“小喬”來區別。)杜牧這句詩是設想,假若東風不給周瑜方便,曹操有可能獲勝,“二喬”就要被鎖在銅雀台中,供曹操玩樂了。詩人在這裏不是意在貶低周瑜,而是在感歎事業的成敗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如果條件不具備,即使是英雄人物也一樣無能為力。

如果我們把赤壁之戰中的幾個主要人物當時的年齡排列一下,是很有意思的:

孫權二十七歲;

諸葛亮二十八歲;

周瑜三十四歲;

魯肅三十七歲;

劉備四十八歲;

曹操五十四歲;

由此可見,赤壁之戰不但是劣勢的一方打敗了優勢的一方,而且是年輕的將領打敗了老將。這主要是三十四歲的周瑜打敗了五十四歲的曹操。(當然也有諸葛亮的一份功勞)。

赤壁之戰的勝利,是諸葛亮聯孫抗曹方針的勝利(從孫權方麵來說是魯肅聯劉抗曹方針的勝利),是他“外結好孫權”政策的一次重要實踐。這次勝利,不僅保全了劉備集團的實力,而且為劉備立足荊州打下了基矗

明清之際著名學者王夫之(王船山)在《讀通鑒論》中,總結漢末軍閥混戰過程中曹操勝敗的經驗教訓時說:“在漢末群雄的鬥爭中,曹操挾天子,擊敗四麵的敵人,道理在於群雄的自相誅滅,不能團結。呂布反複,忽彼忽此,大家都嫉恨他;袁術和袁紹兄弟分離;袁紹又和公孫瓚對立;袁譚、袁尚兄弟互相仇殺;韓遂和馬超互相猜疑;劉表雖然通好袁紹,卻坐視袁紹之敗而不救。這都是因群雄自相誅滅,給曹操以取勝的機會,結果隻剩下孫權、劉備兩家了。如果他們再自尋幹戈,不是內部崩潰就是為曹操所滅。魯肅和諸葛亮結交定計,合力抗曹,同曹操爭存亡,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最好的辦法。”王夫之的這一總結很有道理。他對諸葛亮和魯肅的聯合結交方針,給予了充分肯定。

在聯孫抗曹過程中,劉琦的作用不容忽視。孫劉結盟固然是雙方救亡圖存的需要,但諸葛亮說服孫權下決心聯合抗曹時,要有一定的實力作後盾,而劉琦的江夏戰士竟占劉備一方兵力的一半。在孫劉聯軍五萬多人中,劉琦兵力也占五分之一。在這場生死存亡的決戰過程中,劉琦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不能不說是諸葛亮結好劉琦所取得的成果。

這裏有必要講述一下《三國演義》對赤壁之戰的描述。《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內容,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到“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共十回,約五六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曲折複雜,情節引人入勝,人物性格鮮明生動,描寫戰爭雙方鬥智鬥勇,十分精彩,真是偉大的文學作品。這是它幾百年來膾炙人口、大受各階層人士喜愛的原因。小說具有的深遠影響,怎麼估價也不為過的。這裏我們要選出赤壁之戰中主要與諸葛亮有關的故事,加以分析,說明哪些是違背曆史不真實的,哪些是有一定根據,或有可信成分的。目的在於盡可能揭示曆史人物的本來麵目,而不是否定或批判《三國演義》這部偉大的經典小說。在閱讀中,也總會想到,人們都說它七分史實,三分虛構,到底有哪些是虛構的呢?本書不可能逐一加以考證分析,隻是擇其主要者予以討論而已。而其中多數已為廣大人民所深刻記憶和首肯。分析了,區別了,小說照樣閱讀,戲曲照樣欣賞。曆史與演義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果我們知道了哪些是基本曆史事實,哪些是虛構的故事,哪些是可信的推測,則我們學了曆史,受到了啟迪,而對虛構故事,則作為文學描寫而欣賞之,這就達到本書的一個目的了。

《三國演義》提出的孫、劉聯軍內部,周瑜與諸葛亮之間有不小的矛盾。主要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智慧和本事,還怕他以後對東吳不利,因此竟想法欲置諸葛亮於死地。諸葛亮身在危境,而心不驚慌,料事在先,處處轉危為安。在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周與諸葛的矛盾。《三國誌·吳書·周瑜傳》記載“(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說他性格寬宏大度,與人關係和睦。怎麼會與諸葛亮勢不兩立呢?《三國演義》成書於明清,在其前,還有平話《兩軍師隔江鬥法》,也指出他們之間存在矛盾,似乎也不是空穴來風。我們分析雙方在共同對敵之時,麵臨生死存亡之際,孫、劉兩家聯合是主客觀的需要。一個陣營內部還不無矛盾,何況是聯合呢?這可以從戰後的一件事得到佐證。戰後,劉備曾為地盤的事,詣京口見孫權。周瑜勸孫權把劉備軟禁起來,以便吞並劉備這一股力量,孫權認為應與劉聯合共對曹操,因此沒有接受周瑜之言。日後,龐統投靠劉備,當著劉備的麵證明,周瑜確有欲扣留劉備之念頭。劉備說:“天下智謀之士的見解都大致相同,當初孔明曾力諫我勿往,也怕的是這一手,這真是一著險棋,差一點沒有逃脫周瑜的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