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備到達襄陽時,“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劉備離開襄陽時,“荊楚群士,從之若雲”,也有很多老百姓跟著南撤,人數達十萬多,輜重達數千輛,行動很慢,一天隻能走幾十裏路。眼看曹軍就要追上了,有人建議劉備不要顧及老百姓,趕快退據江陵。劉備不肯,說:“要成就大事,必須以人為本,現在既然人們肯跟隨我,怎能忍心丟開他們不管呢?”仍堅持與眾人同行。
應該指出,劉備在這裏所說的“以人為本”,是指成就事業的資本,和我們現在提倡的“以人為本”在性質上、內容上是不同的,不能相提並論。但劉備的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也是值得肯定的。江陵是個軍事要地,曹操唯恐劉備搶先占據這裏,便率五千精銳騎兵,以一天一夜行三百多裏的速度追趕。當劉備退到當陽長阪(今湖北當陽東北)時,曹操的騎兵追上了,劉備軍隊被打得大敗。十多萬老百姓被衝得七零八落,不少人馬和輜重被俘獲,劉備的甘夫人和兒子劉禪在趙雲的救護下才得以轉危為安。在兵荒馬亂之際,曾有人說趙雲已經北投曹操去了,劉備堅定地說:“子龍是不會棄我而走的。”可見劉備對趙雲是多麼了解和信任。徐庶的母親則被曹操俘獲了。這迫使徐庶不得不歸附曹操,以保全母親性命。徐庶在辭別劉備時指著自己的心說:“本來想同將軍共圖王霸之業,現在失去老母,方寸已亂,再也不能做有益於將軍的事情了,請從此分別。”劉備不好再挽留,徐庶就這樣離開了劉備和他的好朋友諸葛亮。
劉備和諸葛亮帶領潰敗的人馬,倉皇南逃。由於通向江陵的道路已被曹軍截斷,他們不得不放棄退據江陵的打算,和張飛、趙雲等向漢水方向撤退,同由水路趕來的關羽會合。這時,江夏太守劉琦也率部前來接應,劉備一行便隨同劉琦一起退到夏口去了。
在危急之時,劉琦不投降大兵壓境的曹操,也不投靠勢力較強的孫權,偏偏前來接應敗逃的劉備,起到了外援的作用。這表明諸葛亮結好劉琦的做法是成功的。但是劉琮的不戰而降,長阪的潰敗,則是劉備、諸葛亮原來沒有估計到的。
諸葛亮結好劉琦,不僅對後來聯孫抗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有著積極的意義,而且對占據荊州計劃的實現,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強敵曹操的進逼下,孫權、劉備雙方都有聯合抗曹的要求。在劉表剛死時,魯肅就曾建議孫權圖取荊州,或勸說劉備,使其安撫劉表部眾,共同對付曹操。魯肅說:
荊州與我們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裏,士民殷富。如果占據這個地區,是建立帝王之業的資本。如今劉表剛死,兩個兒子本來就不和,軍中諸將也各懷異心。劉備是天下梟雄,與曹操對立,寄寓劉表,劉表忌惡他的才能而不重用。如果劉備與劉氏兄弟同心協力,上下一致,我們就同他們結為盟好;如果他們離心離德互不合作,我們就應該相機圖取,成就大事。現在我請求以奉命吊唁的名義,前去荊州慰勞軍中重要將領,並勸說劉備,使其安撫劉表部眾,同心一意共製曹操,劉備必定歡喜而從命。如果現在不快速前往,恐怕就被曹操搶先了。
孫權讚同這個建議,便派魯肅以吊喪為名前往荊州探聽虛實,相機行事。魯肅到達夏口時,聽說曹操發兵荊州,前鋒抵達南郡地界,劉琮已經投降曹操。他趕忙往迎南退的劉備,在當陽長阪與劉備相遇。二人相見後,魯肅向劉備傳達了孫權友好之意,並勸說劉備與孫權並力,共擊曹操。
魯肅問劉備:“將軍現在想到哪裏去?”劉備沒有把真實的意圖告訴他,隻回答說:“蒼梧(今廣西梧州市)太守吳巨是我的老朋友,我想投奔他那裏去。”魯肅卻坦誠地對劉備說:“吳巨是個平庸的人,不能有所作為,而且地處邊遠,即將被別人吞並,怎麼能依托他呢?我們孫將軍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東英豪都歸附他,現在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站得住腳,成就大事。為劉將軍打算,不如與孫將軍結盟,共圖大業。”魯肅的話正合劉備聯孫抗曹的既定方針,劉備聽了很高興,當即表示讚同。
接著,魯肅又與諸葛亮會見。在交談中,魯肅說他是諸葛亮哥哥諸葛子瑜(諸葛瑾字子瑜,時為孫權長史)的至交,於是兩人“即共定交”,也結成了好朋友。
劉備退到夏口後,諸葛亮向劉備說:“情況已經很緊急了,我願親自前往東吳,向孫將軍求救。”劉備一方麵讓諸葛亮同魯肅一起去會見孫權,一方麵按魯肅的建議進駐鄂縣(今湖北鄂城)之樊口,更加靠近孫權。這時孫權正領兵屯駐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關注著局勢的發展。孫權原來持觀望態度,但局勢急劇變化,戰火即將燒身,使他感到有同劉備聯合的必要,不過,對取得抗曹的勝利他還缺乏信心,態度有些猶豫不決。
諸葛亮隨魯肅來到柴桑後,孫權馬上接見了他。寒暄之後,孫權試探地說:“如今曹操勢力很大,劉豫州新敗,江東也處於困境,足下有何良策?”諸葛亮根據當時的形勢,針對孫權思想上的疑團和猶豫不定的態度,坦誠地說:
天下大亂以來,將軍起兵已經據有江東,劉豫州也在漢水以南招募軍隊,和曹操並爭天下。現在曹操已經滅掉不少對手,基本上平定了北方,又攻破荊州,威名震動四海,使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劉豫州逃遁到這裏。將軍應估量自己的力量,采取相應的對策。如果能夠以吳越之眾同曹操抗衡,就應馬上與他斷絕關係;如果沒有力量抵擋曹軍,那就放下武器,捆起盔甲,停止抵抗,趁早投降,向他稱臣。可是現在將軍表麵上服從他,而內心卻猶豫不決。在這緊急關頭,將軍還不能決斷,大禍很快就要臨頭了。
孫權聽過之後,有點生氣,不禁反唇相譏地問道:“既然像您說的那樣,劉豫州為什麼不投降曹操呢?”諸葛亮理直氣壯地回答說:
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尚且守義不辱,何況劉豫州是漢家王室的後代,英才蓋世,許多賢能之士都仰慕他,投奔他就像江河歸大海一樣。即使大事不能成功,那也隻能是天意,哪能屈從拜倒在曹操的腳下呢!
孫權聽後,激動地說:“我不能拿整個東吳之地和十萬兵眾受製於別人,我決心抗擊曹操。除了劉豫州再沒有能夠抗拒曹操的人了,但是劉豫州在新敗之後能夠擋住曹軍的進攻嗎?”
諸葛亮針對孫權的疑慮,具體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說:
劉豫州的軍隊雖然在長阪打了敗仗,但歸隊的士兵再加上關羽的水軍,還有精兵萬人,劉琦統領的江夏將士也不少於萬人。曹軍人數雖多,但遠道而來,長途跋涉,很是疲 憊。聽說追趕劉豫州的輕騎兵,一天一夜走三百多裏路,這就是所謂“強弓射出的箭飛到盡頭時,連一層薄薄的絹子也不能穿透了”。因此兵法上忌諱這樣做,說這種做法“必定損失上將軍”。而且,北方人不習慣水戰。還有,荊州民眾歸附曹操,不過是迫於兵勢,並非心服。現在將軍如果能夠派出猛將統兵數萬,和劉豫州同心協力,是一定能夠打敗曹操的。曹操兵敗,必然退回北方。到那時,荊州(劉)、東吳(孫)的勢力就會增強,鼎足而立的局麵就形成了。成敗的關鍵,就在今日。
孫權聽罷諸葛亮的分析,非常高興,這增強了孫權戰勝曹操的信心。他很佩服諸葛瑾的這位弟弟,覺得他見解確實非同一般。孫權決定在部下中進行討論,征詢意見,以統一認識、一致行動。
這期間曹操早已占據江陵(九月),但他沒有立即接著追殺劉備,給劉備以喘息機會。在約兩個月的時間內,曹操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一是收編劉琮的軍隊七八萬人(多為水軍)。二是表彰荊州投降有功(“服從之功”)人員,以劉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侯者十五人”“多至大官”。三是派人對荊州江南四郡(長沙、武陵、零陵、桂陽)進征招撫,取得成功。遠在益州的劉璋(時為益州牧)也向曹操稱臣,“始受征役,遣兵給軍”。四是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除舊布新)”。就是要荊州的官吏與老百姓向他投誠,與他合作,一起除舊布新。五是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羲等為官。荊州地區不少士人投歸於他。
曹操順利地幾乎兵不血刃地占據了荊州,得到了大量的軍力、物力和人力,這使他驕傲自得。他根本沒把狼狽逃竄的劉備放在心上,就是對占據江東的孫權也沒看在眼裏。他以為自己可以一舉滅掉劉備,進而迫使孫權降服。於是他一方麵集中水陸兩軍,擴充戰船準備沿江東下;一方麵派人向孫權下戰書。書中說:“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當孫權把這個戰書拿給群臣看時,“莫不響震失色”。
當時孫權部下分為兩派:主降派和主戰派。
在討論如何對付曹操時,以張昭、秦鬆為代表的主降派,被曹操的表麵聲勢嚇破了膽,主張不戰而降。張昭向孫權說:“曹操像豺狼猛虎一樣,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不動就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將軍以前可以依靠長江天險抗拒曹操,現在曹操占據荊州,有了水軍,水陸俱下,我們已經失去了這個優越條件。況且雙方力量眾寡懸殊,根本不能相比,隻有投降才是上策。”張昭在東吳統治集團中是一個很有地位的元老,他的話很有影響,他的意見得到了多數人的同意,這使孫權為難了。
主戰派的代表人物是周瑜和魯肅。周瑜正在外地,沒有參加商議。在一片“勸權迎之”的議論聲中,魯肅一言不發,他在考慮如何勸說孫權。當孫權起身更衣時,魯肅追上前去。孫權知道他的意思,拉著他的手說:“您想說什麼?”魯肅回答說:“剛才,那些人發表的意見,隻想誤害將軍,不值得與他們共商國家大事。現在像我魯肅這樣的人可以迎接曹操,至於將軍您則不可以。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現在我迎接曹操,他會將我送還鄉裏,評定一個名位,最低可以封官為下曹從事,乘坐牛車,攜帶隨從,交遊士林,經過逐級升遷,肯定會做到州郡一級的官員。如果將軍投降曹操,能有安身立命之地嗎?希望將軍早定大計,不要聽信他們的意見。”孫權歎息說:“剛才那些人的話,使我大失所望。現在您所言國家大計,正與我的想法相同,這是上天把您賜給我埃”
接著,魯肅建議孫權速將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召回,商討抗曹大計。
周瑜在軍機會上聽到張昭、秦鬆等人舊調重彈的議論後,針鋒相對,理直氣壯地說:“曹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是漢賊。孫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且曹操是自來送死,怎能迎之呢!”接著周瑜指出曹操用兵江南的四個不利之處:第一,曹操南下,後方並不穩定,馬超、韓遂在潼關以西,對他構成嚴重威脅,是他的後患;第二,曹操舍棄慣用的鞍馬,登上不熟悉的戰船同我們較量,這是舍長就短;第三,現在正值盛寒季節,曹軍草料短缺,給養不足;第四,曹操驅使北方眾多戰士遠涉江湖之間,水土不服,必生疾玻最後,周瑜說:“這四點都是用兵者所應該避諱的,而曹操卻冒險行動。將軍要活捉曹操,就在今日。我請求帶領精兵三萬人,進駐夏口,保證為將軍打敗曹操。”孫權說:“曹操老賊想要廢掉漢室,自己當皇帝,這是蓄謀已久的了,隻是擔心二袁、呂布、劉表和我,現在二袁等已被消滅,隻有我還在,我與老賊誓不兩立。你主張抗擊曹操,和我的想法完全一致。”然後,拔出寶劍,砍去奏案一角,厲聲說道:“諸將吏敢有再言投降曹操的,就和此奏案相同!”投降派不敢再說什麼了,是戰是降的爭論,也就此結束。
當天夜間,周瑜又進見孫權,分析曹操的兵力說:“那些人隻看到曹操書信中說有水陸軍八十萬,就嚇破了膽,不去弄清虛實,就主張投降,太無道理了。據我偵察的結果,曹操從北方帶來的軍隊不過十五六萬,而且已經疲 憊不堪;所得劉表的軍隊,最多有七八萬,對曹操還抱有疑懼心理。曹操帶著疲勞易病的軍隊,指揮三心二意的降卒,人數雖多,這沒什麼可怕的。給我精兵三萬,就足以打敗曹操,請將軍放心。”孫權聽罷,感慨地說:“張子布等人各顧妻子,存有私心,很使我失望。唯獨你與魯子敬和我的態度一致。這真是上天安排你們兩人來幫助我呀!五萬人一時難以備齊,已選出精兵三萬,戰船糧草和軍械均已辦好,你同子敬、程公先出發,我隨後再增發人眾,多載資糧,為你做後援。你能打敗曹操就同他決戰,如果不如意,就回來同我會合,我與曹操決一勝負。”
經過魯肅、諸葛亮的努力,實現了孫劉聯合抗曹;經過諸葛亮、周瑜的努力,增強了孫、劉戰勝曹操的信心。在軍事上諸葛亮和周瑜都能抓住曹軍內部的致命弱點,不為表麵聲勢所迷惑,這正是他們高人一籌的地方。後來的戰爭實踐證實了他們分析論斷的正確性。這年周瑜三十四歲,比二十八歲的諸葛亮年長六歲。
對於諸葛亮這位智慧出眾的青年,孫權很想把他留下來,為己所用,於是先示意張昭見諸葛亮,表示要推薦諸葛亮仕吳的意願,被諸葛亮婉言謝絕。有人問其原因,諸葛亮回答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度量),能賢亮而不能盡亮(盡展其才),吾是以不留。”其實諸葛亮在同劉備建立牢固的魚水關係後,他對劉備忠貞不渝,就是孫權能夠“盡其用”,諸葛亮也不會離開劉備投靠孫權的。對此裴鬆之認為,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相遇是“希世一時,終始之分,誰能間之”,即便孫權“盡其用”,諸葛亮也能像關羽離開曹操那樣,“義不背本”。接著,孫權叫人把諸葛瑾請來,說:“孔明是你的弟弟,弟弟跟隨兄長,理所當然,為什麼不勸他留下來呢?如果孔明肯留下跟隨哥哥,我親自給玄德寫信解釋好了。”諸葛瑾領命去勸說諸葛亮留在東吳,諸葛亮不肯。諸葛瑾回報孫權說:“弟弟輔佐劉備,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如我之不往一樣。”孫權隻好作罷。諸葛亮這次出使東吳能夠見到闊別十四年之久的哥哥諸葛瑾,是他在個人方麵的一個重要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