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1 第二個冬天:1943年初東線南部大震蕩(1 / 3)

一、戰役態勢:1943年1月南線德軍序列B 集團軍群:第2集團軍,第2匈牙利集團軍,第8意大利集團軍,菲特爾-皮克戰役集群頓河集團軍群:霍利德戰役集群,第6集團軍(1943年2月2日覆滅),霍特戰役集群,第3羅馬尼亞集團軍A集團軍群:第1裝甲集團軍,第17集團軍,克裏木指揮部1943年初的東線南部戰場,似乎早已忘記了被遠遠拋在後方的斯大林格勒,忘記了覆滅中的保盧斯第6 集團軍,甚至也忘記了自己的準確位置。紅軍的坦克履帶把戰線碾壓得支離破碎,漫天暴風雪和風攪雪肆虐下的大地上,到處是翻倒的載重汽車和坦克、殘缺不全的屍體、漫天飛舞的文件、空空如也的酒瓶、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和打字機。死神龐大的魔影在遼闊雪原上空主宰著一切。它的死亡鐮刀在收割生命時,並不顧及他們是失敗者還是所謂勝利者。

當然,勝負和是非對活人還是有意義的。為此就有必要從無序、混亂、死亡中理出一些頭緒來。所謂曆史,不過如此。

而下麵,就是從無序、混亂、死亡的1943年初東線南部戰場,簡要分析出來的一點情況:《東線1941-1945:斯大林格勒》已經介紹過:1942 年底,紅軍在斯大林格勒包圍了德第6集團軍,擊退了曼施坦因的解圍行動,並在頓河中遊發動進攻。到1943 年初,東線南翼戰場被分為兩個主要戰區。由北向南態勢如下:第一個戰區,位於頓河上遊,以沃羅涅日為中心。德軍部署了魏克斯元帥的B集團軍群。包括德國第2 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這個集團掩護著庫爾斯克和哈爾科夫方向。

當麵紅軍,主要是戈利科夫中將(1943年1月19 日晉升為上將)的沃羅涅日方麵軍,還有布良斯克方麵軍南翼集團。

第二個戰區,從新卡特利瓦延伸到連接高加索戰場的埃利斯塔(卡爾梅克草原)。由B 集團軍群右翼和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防守。經過紅軍斯大林格勒反攻的打擊,上述軸心集團已經七零八落,在長達700公裏的漫長正麵,隻有寥寥18 個師(不含被包圍的第6 集團軍)。

盡管兵力稀少,曼施坦因卻必須扼守兩個方向:北麵的頓巴斯;南麵的羅斯托夫。

1943年初被俘虜的軸心國軍人頓巴斯方向。由於紅軍此前的“小土星”戰役,德軍從頓河中遊被打退了150-200 公裏。盡管曼施坦因通過戰術反擊,阻止了蘇軍從這裏衝入德軍縱深的企圖,但戰線依然殘破不堪。尤其是米列羅沃以北出現了寬100 多公裏的缺口,直到12月底才被第19裝甲師填補。現在,“霍利德”戰役集群正掩護這個方向,繼續承受著瓦圖京上將(1943 年2 月12 日晉升為大將)的紅軍西南方麵軍的巨大壓力。

羅斯托夫方向。德軍霍特戰役集群(第4裝甲集團軍,以及羅軍殘部)掩護著接近亞速海的戰線,並竭力維護與高加索戰區A集團軍群的聯係。當麵蘇軍為南方方麵軍。該方麵軍是在1943年1 月1 日,由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改組而成,司令還是葉廖緬科上將。在將大量部隊移交給負責殲滅保盧斯的頓河方麵軍後,葉廖緬科接受了切斷曼施坦因與高加索A集團軍群聯係的任務。為此,他必須攻占羅斯托夫這個德軍的撤退和補給通道。

德A集團軍群現在處境相當不利。一旦曼施坦因被擊敗並丟失羅斯托夫,這個龐大的集團軍群就將整個被困在高加索。迫於壓力,希特勒盡管很不樂意,還是在1942年12月28日的第2號作戰指令中允許A 集團軍群撤離北高加索東南部。曼施坦因則希望A集團軍群主力撤退到羅斯托夫以西,而且最好也歸他指揮,用來加強他漏洞百出的戰線。為此,曼施坦因已經命令聯係高加索的第16摩托化師(屬於霍特戰役集群)於1月1 日放棄了埃利斯塔。

但A集團軍群並沒有全部退出高加索。對希特勒來說理由很多:他依然希望在北高加索保住一塊陣地,使德軍有打回去的可能,也有助於阻止紅軍奪回克裏木半島。另外,根據曼施坦因在回憶錄中的暗示,A集團軍群(現在司令是克萊斯特)也不太樂意把部隊交給他。或許是為了這個原因,曼施坦因非常仇恨克萊斯特,並曾向希特勒詆毀此人(根據裏希特霍芬的說法)。

圍繞A集團軍群的去留,以及到底能夠把其中多少部隊交給曼施坦因,在希特勒、曼施坦因和克萊斯特,還有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之間,明爭暗鬥了很長時間。具體的過程,筆者將在關於高加索戰役的專文中加以介紹。但結果顯然不對曼施坦因的胃口:他大概隻能得到A集團軍群一部分兵力-第1 裝甲集團軍。

當然,掩護第1裝甲集團軍撤退也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情。這個集團軍距離羅斯托夫有大約600 公裏。在他們到達前,曼施坦因必須死守羅斯托夫。而在德國將領和“元首”爭得不可開交之際,殘破的戰線依然處在紅軍的攻擊之下!

但蘇聯方麵的形勢也不像表麵上那麼樂觀。

且不談嚴重的兵力損失。更麻煩的是,蘇軍距離後勤基地已經有250-350 公裏之遙。被包圍在斯大林格勒的德第6集團軍,不僅牽製了紅軍大量兵力,還阻斷了這裏的鐵路線。由於缺乏補給,蘇軍的攻勢難以維持。蘇聯人隻得把希望寄托於沃羅涅日-米列羅沃鐵路線。但該段鐵路從利斯基到坎捷米羅夫卡一段,還掌握在德軍B集團軍群手中。

為了奪占這段鐵路,恢複蘇軍的後勤運輸,斯大林早在12 月21 日就下令準備一次進攻戰役。無論是斯大林本人還是德國人,大概都沒有料到,這次進攻戰役,竟會引發東線新一輪的動蕩!

二、從頓河上遊到羅斯托夫1.頓河上遊戰局(上):突破匈牙利防線1 月13日沃羅涅日方向紅軍兵力:兵力步兵師反坦克步槍師騎兵師坦克軍坦克旅步兵旅布良斯克方麵軍第13 集團軍95000712沃羅涅日方麵軍347200201221010西南方麵軍第6 集團軍60200521總計502400322221411由於斯大林企圖奪取利斯基-坎捷米羅夫卡鐵路,使德B集團軍群成為紅軍的下一個目標。在其當麵,蘇軍由北向南,展開了502400 人的龐大部隊,包括:西北方向,布良斯克方麵軍第13集團軍,部署在葉列茨戰線;中段,沃羅涅日方麵軍,部署在沃羅涅日地區,並在頓河右岸控製著一些登陸場;南麵,西南方麵軍第6 集團軍。

其中沃羅涅日方麵軍最為強大。下屬第38、60和第40集團軍,獨立步兵第18軍,空軍第2集團軍,以及新編入的第3坦克集團軍。1月中旬,沃羅涅日方麵軍兵力為347200人,有909輛坦克,208架飛機,各步兵師平均兵力7000人。

當麵德軍及其盟友總計30個師,約40 萬人。包括:北麵的德國第2集團軍主力;中段匈牙利第2 集團軍,德國第24 裝甲軍;防守南部的意大利軍殘部。

至於紅軍的目標,利斯基-坎捷米羅夫卡鐵路線,則位於匈意軍負責的中南部戰線。也就是所謂的奧斯特羅戈日斯克-卡緬卡-羅索什地域。防守這段戰線的軸心部隊,由北向南,依次為:第4、7匈牙利軍,有7 個匈牙利步兵師,每個平均約12000人,2 個軍總兵力10萬人;意大利阿爾卑斯軍,3個師,每個師平均約10000至16000人;德第24裝甲軍;意大利第2軍。上述部隊,主要由匈第2集團軍司令亞尼大將和意大利第8 集團軍司令加裏博爾迪大將指揮。

匈軍的預備隊主要是匈第1 野戰裝甲師。該師1942年6月擁有121輛坦克,包括22輛Ⅳ號,其他基本是老舊的38(T)。為了加強匈軍的反擊力量,希特勒還派來了德第168、26步兵師,第429步兵團,第559坦克殲擊營,第700裝甲支隊(3個輕型坦克連,1個中型坦克連),第190強擊火炮營(32輛強擊火炮)。這些部隊以及匈第1野戰裝甲師,基本都隸屬於1943年1月12日組建的“克拉默”軍,擁有約200餘輛坦克和強擊火炮。“克拉默”軍大都被部署在匈軍負責的中段戰線。對意軍負責的南部側翼比較忽視。

在匈意軍當麵,紅軍沃羅涅日方麵軍展開了主力。包括第40集團軍(加強有第86、116、150坦克旅),第18獨立步兵軍(加強有第96、192坦克旅,第262重型坦克團),第3坦克集團軍。總計624輛坦克。西南方麵軍第6集團軍也將從南部協同。以上合計約近30萬兵力,900輛坦克。戰役主要由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戈利科夫負責。為了監督協調各方麵軍,斯大林還派來了最高統帥部代表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前者在這個冬天一直奔波於各個戰場。

紅軍用三周時間完成進攻準備。通過偵察,他們發現和北麵德第2集團軍相比,匈軍防線比較薄弱。陣地包括兩個防禦地帶。第一個防禦地帶深度6公裏,第二個16-20公裏。縱深內沒有什麼堅固工事。而在南部坎捷米羅夫卡地域,剛剛敗退下來的意軍,甚至還來不及構築什麼陣地。

了解到上述情況,戈利科夫決定將主攻方向對準敵方南翼。為此,他將第3坦克集團軍集結在塔雷-坎捷米羅夫卡地區。該集團軍司令員是雷巴爾科將軍,編有第12、15坦克軍,第7騎兵軍,4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3個獨立坦克旅。紙麵上有坦克493輛。

但該集團軍實際能用的坦克並沒有那麼多。一直到1942年12月底,第3坦克集團軍都隸屬於大本營預備隊,配置在圖拉以南地區。從1942年12月29日開始,該集團軍被調往前線。由於鐵路終端距離戰場太遠,第3坦克集團軍在結束火車運輸後,又依靠自己的車輛行軍200-250公裏,主力於1月13日到達集結地區,而第113、195 坦克旅,直到進攻前夕才到達。全部493 輛坦克中,實際到達集結地域的隻有371輛,其餘都在行軍中因為機械故障而掉隊。

紅軍的準備進行得非常隱蔽。可能暴露意圖的戰鬥偵察被絕對禁止,部隊調動幾乎都在夜間進行。雖然德國人戰前似乎聞出一點味道,希特勒還下令給匈軍補充反坦克炮並增派援兵,但仆從軍自己的反應卻頗為遲鈍。1943年1月7日,匈第2集團軍參謀長科瓦奇將軍還向布達佩斯報告說,蘇軍針對該集團軍的進攻是不太可能的。

5 天後的1 月12 日,沃羅涅日方麵軍第40集團軍的幾個先遣營開始行動。他們從戰線北麵的斯托羅熱沃耶登陸場出動,襲擊匈第7輕裝步兵師和德第429步兵團陣地。雖然這隻是一次試探,卻已經讓匈牙利人亂成一團。經過激戰,蘇軍擊潰匈第7輕步兵師第4團,打開一個6公裏寬3公裏深的口子,?入匈第3、4軍之間。

蘇聯人立刻著手擴大戰果。次日,紅軍第40集團軍發動主攻!在這次行動中,蘇聯人還首次使用了滾壓式坦克掃雷器。戰鬥進行得異常順利,紅軍炮火在幾分鍾內就摧毀了匈牙利人的炮兵觀察所,蘇聯步兵和坦克幾乎毫無損失地衝入敵方陣地,把第7匈牙利輕步兵師打得潰不成軍。為了遏製紅軍,匈第3軍投入了預備隊的4個營,在德軍第700 裝甲支隊支援下發動反擊,但未能取得成功,反而付出了慘重代價:第700裝甲支隊到日終時分隻剩下4輛38(T)坦克。通過當天交戰,蘇聯人成功地將突破口擴大為10公裏寬,12公裏深。

紅軍第40集團軍在北麵發動進攻後,中部和南麵的紅軍也在1月14日轉入進攻:中部,紅軍獨立步兵第18軍從休奇耶登陸場發起攻擊,擊潰匈第12輕裝步兵師,突向匈第7軍縱深;南麵,坦克第3集團軍的攻勢從16公裏正麵展開,打擊德第24裝甲軍和意第2軍的結合部;西南方麵軍第6 集團軍也在南翼進入交戰。

由於匈軍指揮陷入混亂,蘇軍的進攻非常順利。在北部和中部,他們擊退了匈牙利第4、7軍;而在南麵進攻的第3坦克集團軍,所屬第12坦克軍前進了18公裏,第15坦克軍前進了20公裏,並搗毀了日林地域的德第24裝甲軍軍部,該裝甲軍軍長馬丁?汪戴爾炮兵上將也在當天喪命。德軍雖然在1月15日投入了預備隊第168步兵師,也隻能暫時減緩一下紅軍的推進速度。

至1月15日日終,紅軍第40集團軍和坦克第3集團軍已從兩側突破軸心軍的整個戰術防禦,擊潰了4個師;中部的紅軍第18軍則在匈軍第二防禦地帶前受阻。與此同時,匈德軍的預備隊:匈第1裝甲師以及德第700裝甲支隊繼續發動反擊。他們主要向蘇軍第40集團軍和第18獨立步兵軍實施衝擊,並在1月16日一度遏製蘇軍的前進。

兩軍在暴風中展開了坦克戰。德匈軍裝備的38(T)坦克完全不是T-34的對手,四號坦克數量又不多。根據蘇方記錄,紅軍第150坦克旅的1輛T-34在炮彈耗盡後,還開足馬力撞毀了德軍第700裝甲支隊的2 輛坦克,其中1輛四號被撞進路溝裏,駕駛員被俘虜。匈德裝甲部隊的反擊很快被擊潰,第1匈牙利野戰裝甲師被打得最後隻剩下6輛坦克,並於1943年4月被撤銷。德軍第700裝甲支隊也幾乎覆滅。

軸心國軍隊麵臨的危機還在不斷加劇。由於匈德軍把裝甲預備隊投入到北部和中部,正好給南麵實施主攻的紅軍第3坦克集團軍提供了可乘之機。事實上,該集團軍主力曾在1月14日由於油料中斷而暫停進攻,隻有第12坦克軍所屬第106坦克旅當天夜間繞過敵方的抵抗樞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了羅索什城。1月15日,這個孤軍深入的坦克旅遭到德軍的凶猛反擊,旅長阿列克謝耶夫上校戰死,大量坦克也被德國飛機擊毀。

但在1月16日,補充了油料的紅軍第12坦克軍衝到了羅索什,趕跑了反擊德軍。與此同時,第15坦克軍也開始前進。

從這天開始,紅軍的包圍圈開始形成。從前線潰退下來的軸心軍隊則在空空如也的後方亂成一團,甚至一些軍部師部也成為蘇聯坦克的獵物。能夠組織起來的部隊拚命向西逃竄。但蘇聯人並不打算提供機會。

1 月17 日,紅軍第40 集團軍左翼與第18 獨立步兵軍會合於奧斯特羅戈日斯克地區,北部和中部紅軍首先建立了聯係。當天中午,第40集團軍先頭部隊衝到了更西麵的伊洛夫斯科耶,直接威脅匈軍退路。匈牙利人隻能把當地機場的地勤人員投入戰鬥。第二天,在更為深遠的阿列克謝耶夫卡地域,紅軍第40集團軍第305步兵師和坦克第3集團軍第15坦克軍會合。在這個地區,僅第15坦克軍就俘虜了4630 人。至此,收攏在一起的南北兩路紅軍鐵鉗,截斷了13個軸心國師的退路。

經過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鍛煉,蘇聯人建立合圍圈的能力和速度有了很大提高。在截斷敵軍後路的同時,紅軍第18獨立步兵軍和坦克第3集團軍坦克第12 軍,又分別向卡爾片科沃實施相向突擊,將截斷的13 個軸心國師進一步分割為北南兩部分:西北麵,5 個師(3 個匈牙利師,2 個德國師)被包圍在奧斯特羅戈日斯克、阿列克謝耶夫卡、卡爾片科沃地域;南麵,8 個師(2 個匈牙利師,3 個德國師,3 個意大利師)被包圍在羅索什以北和東北地域。

1月18-19日,紅軍迅速建立了包圍圈的對外正麵:北麵,第40集團軍右翼兵團在距離被圍德匈各師40-50公裏處占領了陣地;南麵,則由索科洛夫將軍騎兵第7軍負責。其所屬第11騎兵師在坦克部隊協同下,在1 月19 日晨占領了重要的鐵路樞紐瓦盧伊基,並俘獲了3000多德國和意大利軍人。由於蘇聯遊擊隊事先破壞了這一線的鐵路路基,德國人儲備在瓦盧伊基的大量物資,包括一些大型糧倉都落入了紅軍手中。

而負責保障沃羅涅日方麵軍南翼的紅軍第6 集團軍也向西推進到艾達爾河。

截斷、分割、對外鞏固,一氣嗬成。蘇聯人這次鐵鉗攻勢,可以說相當漂亮且迅速利落。被合圍在2500 平方公裏狹小地區的13個軸心國師,從一開始就注定大勢已去。這些師國籍混雜,包括德第24裝甲軍,“克拉默”軍,意大利阿爾卑斯山軍,匈牙利第4軍主力,匈牙利第3、7軍一部分兵力,根本無法統一指揮。在狂風暴雪中,沒有預設防禦陣地,並被分割包圍的部隊也無力長久支撐,很快就開始大批放下武器。截至1 月19 日,就有52000 名軸心國軍人淪為蘇沃羅涅日方麵軍的俘虜。該方麵軍同期繳獲了170輛坦克,1700門火炮,2800挺機槍,4000門迫擊炮,6000支衝鋒槍,55000支步槍,1500匹馬,60萬發炮彈和150 座倉庫。

不願投降的軸心部隊隻能從1月18日開始硬著頭皮向西突圍,其中很多人被蘇軍炮火和空襲殺死在雪原。上任不久的德第24裝甲軍新軍長艾布爾中將也在1月21日身亡。1月22日,匈牙利第2集團軍指揮停止,殘餘部隊編入“克拉默”軍,由德國人指揮。1月25日,還在戰鬥的匈牙利軍隊隻剩下12000人。最終,隻有少量人員在1月31日從瓦盧伊基地域衝出包圍圈。而沒有跑出去的則大部淪為戰俘,其中僅1月24日一天就有9000 人被蘇軍俘獲。1月27日,蘇軍基本肅清了包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