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德國蝮蛇式戰鬥機(2 / 2)

武器4-73mm亨舍爾Hs217“焚風”式火箭或33-55mmR4M火箭。

作戰原理

Ba349在發射前要豎起24米高的發射架,翼尖和腹翼被固定在導軌上以便控製發射姿態。飛機的操縱係統和可操縱麵在發射時將被鎖住,直到10秒後助推火箭燒完並被爆炸螺栓炸離機身。這時操縱係統被打開,地麵通過無線電控製飛機爬升,當然飛行員可以隨時接管控製權。Ba349爬升到接近10000米時,飛行員控製飛機下降並接近敵方的轟炸機編隊,當距離轟炸機1.6至3.2公裏時,飛行員拋開機頭錐,齊射24發亨舍爾Hs217“焚風”式火箭。

由於燃料也快用完了,Ba349下降到1400米,飛行員使用爆炸螺栓將飛機從機身中部的連接部炸斷,帶有發動機的後部機身通過自動打開的降落傘安全降落地麵,這樣最為寶貴的發動機就可以再次利用。而飛行員則須等一會兒才能爬出座艙,以免被尾翼擊中,飛行員打開自己的降落傘,前部機身則被拋棄。

試飛

Ba349的前期試驗在1944年11月進行,其原型機在亨克爾He111的牽引下進行了滑翔飛行,基本達到了設計要求,但火力試驗則遇到了問題。12月,西姆萊的興趣開始減低,同時航空部要求取消所有不必要的計劃,以保證Me262和Me263的生產,但巴赫姆並沒有理會這一命令,因為氣動試驗相當成功,首次動力發射也在準備之中。但由於位於基爾的赫爾穆特·瓦爾特公司受到嚴重破壞,直到1945年2月25日,Ba349才得到發動機來進行載有假人模型的垂直發射,試驗結果十分成功,飛行員和發動機動都安全地降落地麵。受此鼓舞,航空部要求立刻進行載人試驗。但在2月28日的首次載人試驗中,Ba349在發射後不到十秒就墜毀了,23歲的誌願試飛員洛塔爾·西貝特當場死亡。之後又進行了3次載人發射,都取得了成功。Ba349總共生產了36架,包括3架B型。Ba349共進行了25次發射,包括7次載人發射。

結局

1945年4月,10架Ba349A早期型蝮蛇被部署在斯圖加特附近,等待盟軍的空襲。但由於盟軍地麵部隊的逼近,德軍不得不在這些截擊機被虜獲之前將其摧毀。

但盟軍仍至少發現了3架蝮蛇。其中一架被蘇軍得到,另兩架於1946年運到美國,A型在加州的莫洛克陸軍基地進行了發射,但在發射後三分鍾就在空中爆炸,殘骸落在拉斯維加斯附近的一架雜貨店裏。B型則被運到印第安納州的福裏曼試驗場解剖,1949年美國航空博物館接收了這架蝮蛇。另一架現存的蝮蛇是A型,在慕尼黑的德意誌博物館。

反思

有人常將Ba349稱為德國的神風特攻隊,這多半是由於人們認為其空中解體的回收方式是為了使機身前部撞擊轟炸機。但事實上這並不可行,因為如果Ba349以高速接近目標,飛行員就很難逃脫。但如果以低速接近目標,Ba349在撞擊前可能就已經被打爛了。當然,如果飛行員更本就不想逃脫,那就另當別論了。不過即使是撞擊,木製機身的Ba349對B-17,也隻有以卵擊石的效果。

Ba349之所以采用空中解體的回收方式,主要是為了節省燃料,並適應“全民”作戰的需要。當時的“老鳥”已經是十分稀有,當然不可能派他們去駕駛如此危險的截擊機。黨衛軍希望讓大批隻受過最基本訓練的“菜鳥”飛行員來駕駛Ba349,起飛和著陸自然是最棘手的部分,Ba349正因為不需要起飛和著陸的技術,而受到黨衛軍的青睞。但讓“菜鳥”來駕駛Ba349看來並不是明智的做法,這種幾乎是自殺的做法甚至還不如神風特攻隊。

雖然垂直發射對於要求在短時間達到攻擊高度的截擊機來說是巨大的優勢,但在Ba349在技術及性能上仍有許多問題,比如無線電導航的抗幹擾性,發射場的隱蔽問題和真正的實戰效能都值得推敲。但無論如何,Ba349光以其獨特設計思想就足以傲視當時所有的區域性截擊機,以至於在戰後的許多飛機上仍可以見到它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