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途:戰鬥機1944年研製;乘員:1人;主發動機2000千克推力1台;助推:1200千克推力5334台;最大速度997千米/小時;升限14000米;航程58千米;重量空機重:1095千克;最大起飛重量2270千克;外形尺寸翼展4.00米;機長6.02米;高2.25米;軍械24枚73mm火箭彈或33枚55mm火箭彈。
簡介
Ba349是一架尺寸很小,部分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動力戰鬥機。通過一個垂直的發射架發射,用火箭彈攻擊臨空的盟軍轟炸機編隊。完成任務後,在飛機下降至1400米時,飛機解體,降落傘使飛行員和發動機部分著陸,其餘部分則拋棄。由於時間緊迫,僅進行了一次試驗,馬上建造了36架,參加1945年4月的空戰。
研製過程
1944年春,盟軍開始對德國本土實施縱深轟炸,德國各大工業城市均不能幸免。更糟的是,麵對數以千計的B-17轟炸機及其性能優異的護航戰鬥機P-51,德軍的活塞式戰鬥機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了,除了繼續研發噴氣式戰鬥機,德軍急需一種更高效而廉價的截擊機。德國航空部的要求是操作簡單、廉價、且能在發現轟炸機群後起飛,並能在轟炸機達到轟炸目標前進行截擊,看來隻有火箭推進的飛機能夠做到。
1925年秋,梅塞施密特、容克、亨克爾公司提交了各自的方案,它們分別是MeP。1104,JuEF127“Walli”和HeP。1077“Julia”。另外還有第四個競爭者,就是埃裏希·巴赫姆公司的BP20,它類似於亨克爾公司的方案,但更易操縱,而且BP20既沒有起落架也沒有滑撬,而是要靠在空中解體的方式來回收。雖然戰鬥機總監阿道夫·加蘭德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案,但德國航空部最終還是選擇了相對保守的JuEF127和HeP。1077“Julia”。
事實上,早在1939年6月,維爾納·馮·布勞恩博士就提出了垂直發射的火箭推進飛機的計劃,當時就被航空部技術處以不切實為由否決。六年之後,相同的計劃看來又將重蹈覆轍,但巴赫姆找到了黨衛軍頭子海茵裏希·西姆萊,在他的支持下,巴赫姆得到了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西姆萊指定航空部的奧伯斯特·科邁爾為該計劃的主任,道尼爾公司的赫爾·拜斯巴特也參與了該計劃,不久BP20得到了航空部的編號Ba349,並得到了綽號:Natter(意為蝮蛇)。
獨特的設計
Ba349很快就生產出來,因為當時金屬材料十分匱乏,加之為了提高機動性,機體絕大部分為木製結構,但駕駛艙仍有裝甲保護。其機身為圓柱形,短而平直的機翼上沒有任何操縱麵,而全都在呈十字形的尾翼上。
Ba349使用一台赫爾穆特·瓦爾特公司的瓦爾特HWK109-509A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燃料箱位於機身中部:分別為T燃料箱和C燃料箱,這兩種燃料一旦混合就會自燃,加之有很強的腐蝕性,所以必須十分小心。為了增加起飛速度,Ba349還使用了4個斯密丁533固體助推火箭,這使Ba349能在60秒內達到11000米的高度。
武器方麵,原計劃裝備2門30毫米Mk108航炮,但很顯然,德國人也知道Ba349的性能遠不及盟軍的護航戰鬥機,所以量產型隻裝備了威力強大的火箭彈,以便更有效的對付盟軍的轟炸機。
設計諸元
動力裝置:一台瓦爾特HWK109-509A雙燃料液體火箭發動機,最大推力1500公斤(B型使用HWK109-509C,最大推力2000公斤)。T燃料箱435立升,C燃料箱190立升。四個斯密丁533固體助推火箭,總推力2000公斤。(B型使用兩組固體火箭助推器,總推力2000公斤)。
性能:最大速度998公裏/小時(3公裏高時),巡航速度797公裏/小時,升限14000米,爬升率11.4公裏/分鍾,作戰半徑9公裏(4.6分鍾),航程58公裏。
重量:起飛重量為2232公斤,空重800公斤,包括助推火箭共880公斤。
尺寸:翼展3.6米,長6.02米,高2.25米,機翼麵積4.7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