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飲食調養的重要性(1 / 3)

一、飲食與健康的關係

與年輕人相比,中老年人更多地受到一些慢性疾病的困擾。據調查,其中約有半數的人由於慢性疾病而影響正常活動。造成慢性疾病的原因與人們的日常飲食有很大的關係,常見的有:

1.缺乏營養或缺少某種營養成分。例如,有的人缺乏胃酸,影響鐵的吸收,就可引起缺鐵性貧血;鈣質攝入不足,引發老年性骨質疏鬆等,有些人經常吃精米精麵,而不願食用粗米粗麵、五穀雜糧,引起維生素B1缺乏症(腳氣病),維生素A缺乏症(夜盲症),主要出現於以素食為主的人群中,因為維生素A以動物性食物含量較高,特別是動物肝髒。我國古代人們已知道用羊肝丸治療夜盲症。還有因地方原因,食物中某種元素含量不足,而導致的地方病,如某些山區食物中缺乏碘,所造成的甲狀腺腫等。這類疾病通過合理膳食,既可以預防,又能治療。

2.營養過剩。營養過剩是指人體總攝入量大於總代謝量,多餘的部分在人體積存下來,長此以往,易患肥胖症、髙脂血症等疾病。而肥胖症、高脂血症又為形成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結腸癌等種下了禍根。於是,“吃成的疾病”在人們的意識中越來越受重視,各種“節食”、“減肥”的方也應運而生,這也意味著“飲食享受”也要講科學。改進膳食,可起到預防和治療作用。長期過量攝入食鹽是引發高血壓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血壓患者每日攝入食鹽不宜超過5克。高血壓患者服用利尿劑時,應注意補充富含鉀、鋅、鎂的食物。對於高脂血症患者,要限製總熱量,多吃富含維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有利於健康。

對某些食物過敏。一些哮喘和蕁麻疹病人,吃了某些食物最常見的有魚、蝦、茉花等就要發病。這主要是因為這些人對某些食物過敏,隻要不吃這類食物,就可防止發病。

3.飲食不當。雖然不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但與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暴飲暴食,可引起胃病發作;經常食用大量油膩食物可引起膽石症、膽囊炎或胰腺炎的發作;長期進食過多的動物脂肪和內髒食物,可促使血內膽固醇含量增高,加速動脈硬化症的形成和發展。

因此,飲食與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關係密切。合理的飲食在防病治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中老年人的合理營養

要保持中老年人的健康,在飲食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有充足的蛋白質供給。中老年人隨著機體的老化,體內蛋白質合成減慢。因此,需要供給充足的蛋白質,以補充老年人體內蛋白質的消耗,保護肝髒,延緩衰老。但也不宜過多,以免增加老年人腎髒的負擔。據研究,中老年人蛋白質以每千克體重1克為宜。其中半數應為優質蛋白質。大豆及豆製品、魚、雞、牛奶、雞蛋和瘦肉等不但含蛋白質豐富,容易消化,而且不良反應小,中老年人可多選擇此類食物。另外,還應適當吃些動物肝髒,以補充體內的鐵和維生素A含量。

2.要適當節製脂肪。脂肪是人體組織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還供給人體的脂肪酸,促進胡蘿卜素、維生素A、維生素B的吸收。因此,中老年人吃適量脂肪是有益的,脂肪過少易引起營養不良,減少身體的抵抗力。但大量進食脂肪,容易使中老年人患高血脂、高膽固醇症和心血管疾病。對肥胖中老年人更應加以限製。因此,脂肪不能不吃,也不可多吃。在選用脂肪性食物時,應選用含不飽和脂肪酸多的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等。盡量少吃動物油,因為一般動物油含飽和脂肪酸多,對中老年人心血管健康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