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近人趙爾巽主編的《清史稿》(2 / 3)

《清史稿》本紀二十五卷。由於明朝是公元1644年滅亡的,這一年,清兵入關,開始建立全國性的統治,所以按統一全國計算到1912年清朝覆亡,清朝統治時間是268年。但在這以前,還有一段滿族興起、奮鬥、創業的曆史。早在明萬曆四十年即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已建立了“後金”政權,至明崇禎九年即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所以清朝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早在它入關以前就存在了,這也應屬於清史的範圍。所以本紀十二,包括統一前的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宗皇太極二人在內,這是應該的。在各本紀中,以乾隆的本紀分量最重,為書六卷,占本紀部分的四分之一。應該指出的是,當時編修清史的多為舊文人,其中不少還是清朝遺老,思想反動,因此盡管本書成書於辛亥革命以後,但編撰者仍然站在清朝統治者的立場上,對清代各個皇帝大都為之歌功頌德。

《清史稿》有誌一百四十二卷,分為十六目。《清史稿》的誌與《明史》十五誌比較,也有不同的地方,如把《五行誌》改為《災異誌》,把《曆誌》改為《時憲誌》,還將《儀衛誌》並入《輿服誌》,新增加了《交通誌》和《邦交誌》。《地理誌》分量最多,有書二十八卷。《藝文誌》有書四卷,分經史子集四部,完全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名稱次第進行編排。新增加的《交通誌》記載了當時的鐵路、輪船、電報,郵政等四個方麵的內容,反映了近代交通情況。《邦交誌》是以前史書所沒有的,主要記載了近代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外交關係。

《清史稿》有表五十三卷,分為十類。這部分內容大都是吳士鑒、吳廷燮、劉師培等撰寫,還算是編得不錯的。其中《大學士》和《軍機大臣》二表,相當於《明史》的《宰輔表》。《部院大臣》相當於《明史》的《七卿表》。《疆臣年表》記載各省總督、巡撫和各邊關將軍都統的更替;《藩部表》記載屬國的事情;《交聘表》記載當時中外使節的往來;而這些,又都是以前史書所沒有的。

《清史稿》有列傳三百一十六卷,分量相當大。類傳有《後妃傳》、《諸王傳》等十四目,共為六十二卷;其餘均為諸臣傳,共有二百五十四卷。類傳中的《疇人傳》,是根據阮元的《疇人傳》以及後來的《續編》、《三編》而成,有書二卷,記有數學家梅文鼎、李善蘭等人的事跡。列傳中的材料,多采用清朝國史館所編撰的《國史列傳》,現該書尚在,改稱《清史列傳》,所以這部分史料價值不大。應該指出,諸臣傳的最後一傳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領袖洪秀全傳。把《洪秀全傳》擺在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曾反叛清朝統治的“三藩”之亂之後,其反動目的是可想而知的。因為當時參加編修清史的人,從趙爾巽起都是一些清朝遺老遺少,他們要站在清朝統治者的立場上從事編史工作也是必然的。他們不僅對皇上歌功頌德,而且對忠於清室的臣民,也稱讚備至。《清史稿》中,《忠義傳》長達十卷書,敘述人物達四百人之多,其中不少人是忠於清室的臣民。該傳的最後一名是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王國維,他雖然在學術上成就很大,特別是於元詞、宋曲致力尤多,他的要以出土文物參訂古籍記載的主張對史學界影響深刻。其三種境界”之說即:“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惟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這種“三境界”說對後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但王國維思想頑固,常以清朝遺老自命,1924年冬,遇上馮玉祥驅趕溥儀皇帝出宮,王國維誓死以身殉國,最後因悲傷怨憤不能自已,於公元1927年5月3日自溺於頤和園昆明湖。一個死於清代滅亡16年以後的人物,《清史稿》還把他列入清史的《忠義傳》,可見編史者的用意全在於“忠於清室”。又如,曾被譽為“隴上鐵漢”的安維俊,在《清史稿》四百四十五卷,列傳二百三十二卷中有記載。安維俊雖一生未做高官,老年也以清朝遺民自居,但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他敢冒犯大清老佛爺慈喜太後曾提出要殺掉李鴻章以振奮人民,他與誤國權奸勢不兩立,敢於奮起抗爭的事跡和精神是可與鄧世昌同垂不朽的。但《清史稿》對此卻記載甚少,而之所以為之立傳,也可能是其“忠於清室”的緣故。但是,對於反對清朝政府的革命者,《清史稿》卻大肆進行誣蔑詆毀。如誣蔑革命黨徐錫麟、秋瑾等的反清活動為“謀亂”,視明末義師為“土賊”,稱太平天國起義軍為“粵匪”,詆毀辛亥革命為“倡亂”。如此這些,都說明《清史稿》的編撰者們的立場全都是站在清朝統治者一邊的。正因為這樣,《清史稿》刊行出版以後,立即受到輿論的抨擊,當時故宮博物院曾對《清史稿》列舉了十九條罪狀,請求禁止《清史稿》刊行。但禁了一段時間以後,到抗日戰爭時期,又開始流行。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清史稿》雖有許多嚴重缺點,但它畢竟還是在大量史實的基礎上,經過了一番研究和整理的曆史性著作,體係比較完整,條目比較詳備,比較係統詳細地提供了清代史事素材,對於研究清代曆史,不無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