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有本紀八卷,記有文帝宇文泰到靜帝宇文闡等六個帝王之事。宇文泰在西魏當權時,雖沒有稱帝,但因為是北周的奠基人,所以也列入帝紀,由於內容較多,還分為上下卷。北周的五個君主,有三個是宇文泰的兒子,其中武帝宇文邕,執政在位十八年,生活儉樸勤於政事,是一位不多見的賢明帝王,由於他在位時間長,史事頗多,帝紀中也分為兩卷。其餘四位帝王,在位時間都不長,更無什麼政績可言。至於宣帝宇文贇,更是荒淫狂亂,終於為楊堅取北周而代之以隋。對於這一點,《周書》還是較多地反映了一些真實情況,如把宣帝宇文贇的淫暴,宮廷內部的糜爛,都作了如實的記錄。同時,由於令狐德棻學識淵博,一生致力於修史,對於資料的取舍,還是有其獨到之處,可謂“敘事繁簡得宜,文筆亦極簡勁……”如當時各地封建政權林立,北有東魏北齊,南有梁、陳,政治的“遷革興廢,歲更月異,《周書》本紀一一出之,使閱者一覽了然”(《陔餘叢考·周書》)。
《周書》有列傳四十二卷,編次情況,別無特色,基本上與前史相同。前五卷是記皇後和皇室諸王,最後部分是類傳,僅有四目,為數最少。列傳中有一篇《異域傳》,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記載高麗、百濟、氐等,下卷敘述突厥、吐穀渾以及西域諸國,內容廣泛,涉及到政治製度、各地物產、風俗習慣、朝聘往來,道路遠近等情況,從中我們可以得知唐代以前國內外商業、交通發展的情況和程度,對於了解我國少數民族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資料。列傳中還為後梁肖及其有關人物立了傳。昭明太子肖統的第三個兒子肖在江陵稱帝三世,曆時三十七年,史稱後梁,姚思廉撰修《梁書》時,就是不給他立傳,而令狐德棻修《周書》時卻為他立了專傳,並將其子孫和在梁、陳、隋史無傳的一些部將附於傳末,從而保存了後梁的一些重要史料。同時,列傳對人物的記載也有所側重,並注意保存一些重要文獻資料。如列傳三十三,就記載了以文才著稱的王褒和庾信,這二人本來都是南朝梁國人,後來到西魏、北周做官,對北方文學有很大的推動;不僅如此,列傳還記載了王褒的《寄周弘讓書》和庾信的名篇《哀江南賦》,這同《宋書》和《魏書》廣輯蕪詞以充篇幅迥然不同。
《周書》在宋代就有殘缺,據清代學者錢大昕考證,缺五卷,即列傳的第十六、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卷。中華書局在出版點校本《周書》時,認為除五卷全缺外,尚有二卷屬半缺,個別還有脫落文字者。不過,《周書》雖有殘缺,但不象《北齊書》那樣嚴重,叫基本上保持了原貌。閱讀《周書》,可參閱清李寶塗之《周書平議》(《五史平議》)和羅振玉之《周書斠議》(《五史斠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