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魏永熙三年即公元534年,高歡立魏清河王世子善見為帝,改元天平,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曆史上稱善見政權為東魏。武定八年即公元550年,高洋推翻東魏,建立齊王朝,曆史上稱為北齊。幼主承光元年即公元577年,北齊亡於周。《北齊書》主要記載了東魏和北齊的共計44年的曆史。《北齊書》本稱《齊書》,後人為了與南朝的蕭齊相區別,於是加了一個“北”字。按理說,《北齊書》隻要記述從公元550年到公元577年的北齊的曆史就可以了,因為東魏部分,魏收已將其收入北魏內,記入《魏書》中了。但從實際情況看,北魏之分裂和東魏的建立,是高歡集團一手策劃搞起來的,東魏的孝靜帝元善見隻不過是一個傀儡而已,實際政權都掌握在高氏父子手中,北齊建立的時候,不過是名義上把東魏也取消了。所以,《北齊書》從東魏寫起,雖然有些實不符名,但卻也是符合曆史實際的。
《北齊書》五十卷,為唐代李百藥所撰。李百藥,字重規,定州安平即今河北安平縣人。生於齊後主天統元年即公元565年,卒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其父李德林,字公輔,以才學著稱,在齊、周、隋三朝,均擔任過顯要官職,曾任隋朝內史,在齊、隋兩代,都曾修過北齊史,寫過《齊書》,撰成紀傳二十七卷,隋朝初年,又奉詔續撰齊史,將其增至三十八卷。李百藥在隋做過建安郡丞,曾任太子舍人,禮部員外郎,東宮學士等。由於得罪過隋煬帝楊廣,終隋之世,一直受到排斥和打擊。隋末唐初,曾一度在農民起義軍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部任職。杜伏威投唐後,李百藥力勸他入朝長安,為唐政權出過力。入唐以後,唐太宗十分器重李百藥的才學,得以重用,曆任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太子右庶子、散騎常侍、宗正卿等職,並授予子爵。唐太宗貞觀元年即公元626年(《令狐德棻傳》作三年即公元629年),李百藥奉詔撰寫《齊書》,曆經十年時間直到貞觀十年即公元636年,五十卷的齊書方才編撰完成,此時的李百藥已有七十二歲了,不久,即以年老告退。
李百藥撰修齊史,不僅采用了他父親李德林的一些材料,而且還采用了其他的一些材料。因為當時還有其他一些有關北齊的曆史著作,如曾為齊、周、隋時著名史學家,入隋以後又長期從事修史工作的王劭,就撰有《齊誌》二十卷,為編年體史書,後又將其改為紀傳體《齊書》一百卷。此外,王劭還撰有《隋書》八十卷、《讀書記》三十卷等。王劭的《齊誌》善於采用口語入史,長於敘事,敢於秉筆直書,編得不錯。李百藥在撰寫《北齊書》時,采用了《齊誌》的不少材料,如《北齊書》卷三,記敘高澄用大杯向魏孝靜帝勸酒,魏帝很不高興地說:“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如此生。”高澄聽了大怒曰:“朕,朕,狗腳朕!使崔季舒毆之三拳,奮衣而出”。這種采用口語以揭露北齊統治者的荒淫腐朽的記敘,應該說是沿襲《齊誌》的。
《北齊書》有帝紀八卷。帝紀的前三卷,是記載高歡和高澄的事。高歡先以大丞相控製北魏朝政,後即公元534年,逼走孝武帝,另立孝靜帝,遷都鄴城即今河北磁縣南,專擅東魏朝政長達十六年,死於公元547年。高澄係高歡長子,在高歡病死後,曾以大將軍、渤海王執掌朝政,後親率大軍攻下西魏所占長社即今河南長葛東北,以後被膳奴蘭京刺殺,死於公元549年。高歡和高澄父子均死在東魏時,《魏書》立《孝靜帝紀》時,記事到東魏末年,但都沒有為高歡父子立傳。而《北齊書》記事從東魏起,將高歡父子列為帝紀,卻又沒有孝靜帝元善見。元善見是東魏皇帝,公元534—550年在位,鮮卑族,孝文帝的重孫,永熙三年即公元534年高歡逼走孝武帝立他為帝,時年僅11歲。武定五年即公元547年高歡死後,由長子高澄執政,高澄死後,由其弟高洋建北齊,將元善見廢為中山王,東魏滅亡後,諡號為孝靜帝。對於元善見這樣一位皇帝,《北齊書》理應有所記載。但曆史是複雜的,撰史者不得不這樣處理。北齊有六個君主,三個是高歡的兒子。幼主高恒在位隻有三個月,隻得附於後主紀後。帝紀最後一篇的未尾,還有“論曰”,“論曰”之後,還有“鄭文貞公魏征總而論之曰”下的長篇總論,對高氏政權的得失多有評讚,頗有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