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還設了《索虜傳》,是記載北朝拓跋氏族曆史的。因為北朝人多蓄有辮發,南朝人就罵他們是索頭虜,因此立傳時也就稱為《索虜傳》,帶有輕蔑的意思。後北齊史學家魏收出使江南時,看到《宋書》有《索虜傳》,於是他於天保二年即公元551年奉敕編撰《魏書》時,則把記載南朝史事的篇目傳稱為《島夷傳》,以報複對北魏拓跋氏的輕蔑。南北互相詆毀,對於真實反映曆史,可說是有害無益。《宋書》設有《文苑傳》,一些著名的文學家如謝靈運、顏延之等均有專傳記載其成就。沈約為《謝靈運傳》作有後論,從屈、宋講起,一直說到魏晉以來文學的發展與演變,這是文學批評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章。《宋書》列傳把一些沒有專門立傳的曆史人物,在其他有關人物的傳記中附帶加以記敘,如《劉道規傳》講到命劉遵為將時,及時插入有關劉遵曆官、身世的一段記敘,然後又接著敘述劉道規,這樣在不增篇目的情況下,可以記載較多的曆史人物的事跡,擴大史書容量,這種做法在修史中應該說是可取和肯定的。但《宋書》采用這種夾帶寫人的辦法所占篇幅太多,有時甚至超過本傳,這就顯得有些喧賓奪主,文字也顯得不夠連貫不夠通暢。同時,《宋書》的《四夷傳》有師子國、倭國、高句驪國、百濟國的資料,反映了斯裏蘭卡、日本、朝鮮當時曆史情況及其與中國的一些交往。
《宋書》也有不少缺點,不僅側重文章辭賦,神秘主義氣氛濃重,而且錯訛不少。如劉裕自立而殺晉恭帝,《宋書》隻稱恭帝薨即死去,反映出作者對當時若幹問題有所回避,不敢直書其事。由於沈約出身士宦顯赫高門,因而《宋書》中大肆宣揚高門士族,為高門士族立傳特別多,幾乎占所有傳目的一半,且大都加以吹捧,這樣做其目的全在於維護腐朽的門閥世族製度。另外,《宋書》在《符瑞誌》、《五行誌》中,作者還大肆宣揚天命論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壞。應該指出的是,《宋書》記載北魏史事多有謬誤,這除作者存有偏見,故意詆毀北朝以外,也有道聽途說而致誤。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書誌篇》中曾說:“宋氏年唯五紀,地止江淮,書滿百篇,號為繁富”。劉知幾對《宋書》的評價應該說是基本正確公道的。
《宋書》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殘缺有失。如卷四《少帝紀》的論讚部分全缺,中華書局新出版的點校本《宋書》,從百衲本中補了一行共一十七個字,但還不是全文,僅僅是一個結尾而已。又如卷四十六《劉彥之傳》傳文全缺,僅存篇目。有的缺頁,後人已取《南史》等書予以補足,但補綴的痕跡,依稀可見。如張暢及子淹、弟悅,卷五十九有傳,而卷四十六《張邵傳》後又夾帶敘述張暢、張淹和張悅之事,二者之所以重複,乃是後人抄《南史》補《宋書》時,把《南史》附傳一並抄入的結果。所以讀《宋書》可以與讀《南史》結合起來讀,從中可以察覺問題,校正訛誤。197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宋書》點校本,作了比較詳細的校勘,是目前為止最好的《宋書》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