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以上百卷的篇幅,記載劉宋史事,保存了相當豐富的史料,書中收錄了當時的許多奏議、書劄和文章,有助於人們對劉宋政治經濟情況的了解。《宋書》十卷本紀,記載了宋朝八個皇帝。另有劉劭,殺父自立,隻有三個月即被推翻,未入本紀,而入列傳。武帝劉裕雖在宋朝隻當了三年皇帝,但敘事從東晉隆安年間他參加鎮壓孫恩、盧循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開始,到東晉末年,就有二十多年,所以內容較多,隻得分三卷記載。其餘一帝一紀。但由於有的皇帝在位時間短,史事簡略,獨立成卷,份量亦顯不足,如《少帝紀》的文字僅有《文帝紀》的八分之一,懸殊頗大。《宋書》的誌是在成書之後續補的,有律、禮、樂、天文、符瑞、五行、州郡、百官等八目,書前有《誌序》一篇,曆敘前史設誌情況以及《宋書》那些誌立與不立的緣由,是一篇重要文章,也有人把它作為一誌,說《宋書》有誌九目。其篇幅幾乎占了全書的一半。不但記述了劉宋一代的典章製度,同時還上溯三代,尤詳於魏晉,雖然不完全符合紀傳體斷代史的寫作要求,但卻保存了許多有關典章製度的豐富史料,可以彌補《三國誌》之不足。特別是《三國誌》無誌,對於三國時的各種製度變化,可以在《宋書》中得到回答。其中《律曆》、《天文》二誌,是根據當時著名的天文學家何承天的撰述所寫,精確詳明,是極為有用的科技史資料。《樂誌》詳細記載了古代各種樂器,保留了許多古代樂歌歌詞,是原“二十四史”同類誌中較好的。《符瑞》誌是新創的,該誌以滿篇的白虎、丹書、甘露、嘉禾之類的怪異,與人事相附會,借以神化君權,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盡管也有一些自然現象和自然災害的資料,但史料價值不大,遠在其他各史書同類誌之下,隻是表現了南朝統治集團耽安晏樂、自欺欺人的精神麵貌。《宋書》以後,隻有《南齊書》和《魏書》仍設該誌,其它諸史均無此目。《五行》誌雖充斥荒誕之說,但對日蝕、地震均有記載。《州郡誌》是《宋書》比較有價值的一個誌,記載著自東晉以來州郡的變化情況,如對僑州、僑郡以及土斷法等均有說明,為研究宋代的政治、經濟情況提供了重要資料。
《宋書》立誌,沈約認為,《藝文》、《溝洫》二誌,由於時代不同,可以從略。如《漢書·溝洫誌》主要是敘述統一的漢王朝黃河流域的水利灌溉情況,而今劉宋偏安江南,黃河流域已不是宋朝統轄,因此不便立誌。前史有《郊祀》、《輿服》二誌,而《宋書》卻把它歸入《禮誌》。可惜《宋書》立誌,門類不全,特別缺少食貨、藝文、刑法誌,實屬遺憾。不過,沈約在他所撰的《晉書》中已有此目。沈約在《誌序》中說:“《刑法》、《食貨》,前說(指《晉書》)已說,隨流派別,附之紀傳。”如今沈約《晉書》早已散失不存,但在《通典》卷八中,尚保存沈約之《晉書·食貨誌》的序言。清代學者郝懿行輯補《刑法》、《食貨》二誌時,從《宋書》的本紀、列傳中也搜集有關二誌的材料,計有《刑法誌》六十二條,《食貨誌》九十一條。
《宋書》列傳六十卷,最後一卷是《自序》,對沈約本人經曆記載簡略,而對家世情況敘述較詳。文章最後將上《宋書》表作為結尾,以表首尾相應完備。《宋書》的類傳大多沿襲前史,但《恩幸傳》與前史不同。《史記》、《漢書》中的《佞幸傳》所記述的是以婉媚而貴幸的人物,而沈約將《佞幸傳》改為《恩幸傳》,主要是記載那些出身寒門地位低下而得皇帝信任登上高位的人。這是因為魏晉以來,講究出身門第,凡豪門望族,世居顯要。劉宋統治者為了改變這種局麵,曾信任啟用一些出身貧寒的人,並讓他們執掌機要大權,《恩幸傳》的設立,反映了這一曆史特點。不過,劉宋時代,啟用出身貧寒的文人乃是用來抵製門閥世族的,因那時門閥世族盤根錯節,壟斷政治經濟大權,他們與皇室之間在利益的分配上也時有矛盾。所以沈約把那些寒門之人放進《恩幸傳》,把他們視為受到皇室“恩惠”而很“幸運”的人,既有讚許,也有貶抑,因沈約本身就是出身豪門的門閥世族利益的維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