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帝紀十卷,有西晉四個皇帝,東晉十一個皇帝,合計十五個皇帝。此外,司馬炎以前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雖未稱帝,但因都是西晉的奠基人,仿《三國誌》曹操的例子,也列入帝紀,所以帝紀十卷共記載了十八人的史事,有的一人一紀,有的是二人或三人一紀。由於《晉書》成書距晉亡已有二百二十年之遠,因此除沿襲舊文外,很少有避諱粉飾,特別是帝紀都有得失陳述,無所回避,這與以往官史是不同的。
《晉書》十誌,大體效法於《漢書》,具有重要史料的食貨、刑法、地理、職官等都列誌以撰,隻是無藝文和溝洫二誌。《晉書》還仿效成書在前的《宋書》,各誌都從漢末講起。《食貨誌》雖有疏漏,但追溯到東漢和三國,其中關於曹魏屯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經營西北以及對晉朝占田製的記載都比較詳細,可謂難得的史料。這樣的《食貨誌》還可彌補《後漢書》無《食貨誌》的不足。當然,這篇誌隻有一卷,敘事簡略是不足之處。《地理誌》對西晉情況記敘較詳,但對東晉的記敘十分簡單,且體例也不一致,後人頗多議論。至於《天文誌》、《律曆誌》和《五行誌》則由於是熟悉天文曆法的李淳風所寫,內容精確得體,其中記載的天體、儀象、星宿位置等都達到了一定的科學水平。
《晉書》列傳七十卷,傳目與前史大致相同,隻是將後妃從《後漢書》的本紀中移到列傳之首,為書二卷。由於唐代特別重視封建孝道,所以在類傳中增加了《忠義》、《孝友》、《叛逆》三個名目。即使在其他傳中,也都有這方麵的內容,如《王禪傳》中,就記載了王禪臥冰得鯉、黃雀入幕的故事,意在說明孝道感動上天。《晉書》在列傳中還特別喜歡將一個家庭的成員,祖孫父子放在一個傳內,如同續家譜一樣。如《謝安傳》就把謝安兄弟子侄十多人同屬一傳,《王羲之傳》則把其子孫放在一道敘說。正因為這樣,《晉書》列傳七十,就記載了七百多個曆史人物,這樣作,雖然可以連類而及擴大記事範圍,但把一些事跡平常根本無需列傳的人也寫進去,實在大可不必。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晉書》的最後一個類傳是《叛逆傳》,這傳不僅記載了統治階級內部你爭我奪、圖謀篡位的人,同時把農民起義領袖人物也一並放在這個傳內,視為叛逆,加以誣蔑。官修《晉書》為當代封建統治階級服務,遠非前人所能及。
由於《晉書》是官修,所以也多有回護和忌諱。既是官修,那撰寫人就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史學見解,而是處處事事要顧及官府的利益。同時,由於官修史書又多出自眾人之手,參加的人良莠混雜,彼此間無法親密合作,因而其間前後矛盾、遺漏重複時常出現。如《馮紞傳》說“紞兄恢,自有傳”,其實《晉書》中並無馮恢傳。又如《司馬彪傳》說“彪曾上疏議詞南郊之禮,語在《郊祀誌》”,而《晉書》十誌中,並無《郊祀誌》。魏晉盛行九品中正製,《武帝紀》記有政府命令郡中正用六條標準選拔官吏,可這件十分值得重視的事情,《職官誌》卻無任何記載。還有,《晉書》的執筆人,大多擅長詩詞文賦,加上唐初駢文盛行,所以《晉書》撰寫人大都受到這種文風的影響,不嫻史法,不注意甄審史料,還喜歡采用小說裏的奇聞軼事,甚至收錄了《語林》、《世說新語》、《搜神記》、《幽明錄》中的一些荒誕不經之談,這就使得《晉書》重詞藻而輕內容,浮豔有餘而篤實不足,四六體文詞充斥全書,後人批評之“競為綺豔,不求篤實”,真所謂“其所褒貶,略實行而資浮華;其所採擇,忽正典而取小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四五),這確實是《晉書》的一大缺點。
自安史之亂以後,諸家晉史完全失傳,隻有唐編《晉書》得以保存。前人研究《晉書》的成果,最早的有唐代何超撰寫的《晉書音義》三卷。這三卷書附刻在《晉書》之後,是可供參考的。特別是197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晉書》點校本,所附何超《晉書音義》校勘詳細,最值閱讀。清代周濟撰《晉略》一書,可以說是《晉書》的一個縮寫本。清末吳士鑒所作《晉書斠(通校)注》一書,廣泛收集各家研究成果,僅清代人的有關著作就達一百四十餘種,這樣廣泛收集彙集起來的,可以說是《晉書》一個比較完備的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