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第一部官修紀傳體史書《晉書》(1 / 2)

《晉書》是唐朝史館官修史書的第一部。《史記》以後到隋的一些紀傳體史書,包括《漢書》、《後漢書》和《三國誌》等,都由私家撰寫。隋統一以後,隋文帝楊堅於開皇十三年即公元593年,宣布禁止私人撰寫國史和評論人物,把修史大權進一步掌握在封建國家手中。在我國,史官之說,由來已久。自後漢至唐代初年,已有設館修史的事實,但真正正式設置史館,以修國史,當始於唐代。隋末農民起義之後建立的統治集團,特別是唐太宗,十分重視史學。唐朝初建,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乃詔修六代史,其宗旨是:“考論得失、究盡變通,所以裁成義類,懲惡勸善,多識前古,貽鑒將來”。公元629年,唐太宗把史館移到皇帝直接控製下的門下省。修史一事,統由宰相領導。貞觀十年即公元636年,五代史成,太宗大喜,嘉獎說:“朕睹前代史書,彰善癉惡,足為將來之戒。……公輩以數年之間,勒成五代之史,深副朕懷,極可嘉尚”(《冊府元龜》卷五五四,《國史·恩獎》)。唐太宗還賜給功臣李大亮一部《漢紀》。詔雲:“此書敘政既明,議論深博,極為治之體,盡君臣之義,今以賜卿,宜加尋閑也”(《舊唐書·李大亮傳》)。唐太宗還一貫強調,要把君臣的功德載之青史,垂之後世,要求臣下同心同德,共保長治久安,也享榮華富貴。顯慶四年即公元659年,唐高宗不滿許敬宗所修國史,劉覽修宰臣劉仁軌說:“昨觀國史,所書多不周悉。卿等必須窮征索隱,原始要終,盛業鴻勳,鹹使詳備”《(冊府元龜》卷五五六,《國史部·撰集》)。正因為這樣,唐代設館修史,建立了完整的官修史書製度,唐代史學也因之日益發展,蔚為大觀。自此以後,直至民國,史館之設,迄未中斷。唐史館除修有《晉書》外,還修纂了《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七部,加上《晉書》,有人俗稱《唐八史》。

《晉書》有帝紀十卷,誌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合計一百三十卷。記載了上起西晉武帝泰始元年即公元265年,下到東晉恭帝元熙二年即公元420年間的兩晉156年的曆史。《晉書》亦是紀傳體斷代史,但改“世家”為“載記”,用以記載既不是“正統”君主,又不是“正統”臣屬的“僭偽”人物以及十六國中的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蜀、後梁、後燕、西秦、北燕、南涼、南燕、北涼、夏等十四國政權興亡情況。而西涼李嵩,因被唐朝皇帝視為始祖,前涼張軌,原是晉朝之臣,所以皆列入列傳而不入載記。載記實際上屬於國別史性質,與《史記》的世家相類似。歐陽修所撰《新五代史》,即將十國事用世家名目記載,而不用載記名稱。北魏崔鴻著《十六國春秋》一百卷,對十六國史事記載較詳。《晉書》載記三十卷,大多取材如此。但崔鴻的著述南宋以後便已散失,所以有關十六國史料,還要靠《晉書》的載記來提供。同時,《晉書》的這些“載記”保存了許多北方少數民族的珍貴史料。

自晉代以來,撰寫晉史的很多,見於記載的就有二十多種。唐代以前,就有一十八部關於兩晉的史書。但這些晉史,大多出自晉人之手,並非晉朝全史,難以流傳後世。唐太宗不滿諸家晉史,對“前後晉史十八家”均不滿意,於貞觀十八年即公元644年,詔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為監修,主持撰修晉史。許敬宗、來濟、陸元仕、劉子翼、令狐德棻,李義府、上官儀等八人分工撰寫,後又增加盧承基、李淳風、李延壽等人參加撰寫,實際上撰修者達十八人之多。由於撰修晉史是以齊藏榮緒之《晉書》為藍本,多引其他各史舊錄,修史人員眾多,所以《晉史》於公元646年隨即完成,前後隻有三個年頭。

房玄齡(公元579~648年),字喬,又說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人。唐初大臣。隋末任隰城慰。李淵舉兵太原,李世民率眾入關中,他於渭北得以謁見。李淵即位後,任秦王府記室,成為世民親信。統一成爭中又協助世民謀劃軍事,搜羅文武臣僚,並參與“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太宗即位後,長期是宰相之首。製定律令,選拔人才,貞觀時有關重大政策措施、施政方針,房玄齡均為重要謀劃和執行者,親親自鑒修國史和主持重修《晉書》。

應該指出的是,《晉書》不僅是“唐房玄齡等奉敕撰”,在舊本《晉書》還題為“禦撰”。這是因為唐太宗曾親自為宣帝司馬懿、武帝司馬炎的兩篇帝紀即《宣帝紀》和《武帝紀》,以及為陸機、王羲之的兩篇傳即《陸機傳》和《王羲之傳》寫了“論讚”。唐太宗向來以“文武全才”自負,自詡文章書法。《王羲之傳》的讚論就表明他確實賣弄書法造詣高深,而《宣帝紀》、《武帝紀》以及《陸機傳》中則表明他以史為鑒和借史說教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