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暗度陳倉
“暗度陳倉”係三十六計中第八計。原文為:“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其意為,采取佯攻,利用敵方固有的判斷,向另一方進行偷襲。
該計解語的原文:“奇出於正,無正則不能出奇。不明修棧道,則不能暗度陳倉。昔鄧艾白水之北,薑維遣廖化屯白水之南,而結營。艾謂諸將曰:‘維今卒還,法當來渡,而不作橋,此維使化持我,令不得遠。必自東襲取北城矣。’艾即夜潛軍,徑到洮城。維果未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破。此則是薑維不善用暗度陳倉之計;而鄧艾察知其聲東擊西之謀也。”該解語意為,出奇製勝的用兵方法,來自正確的用兵法則。如果沒有正確的用兵法則,就不會有出奇製勝的用兵方法。不公開修築棧道,就不能暗中東出陳倉。三國時,魏將鄧艾駐軍白水北岸。蜀將薑維派廖化在白水南岸紮下駐軍營寨。鄧艾對諸將說:“薑維大軍突然撤走,而我方的兵力不多。按照通常作戰法則,他應該不等造好橋就搶先渡河來攻,可是現在反而沒有動靜了。估計是他為了切斷我軍退路,特派廖化前來牽製,而他一定率大軍向東襲取洮城(洮陽城,今甘肅岷西縣)去了。”說完,下令當夜從小路悄悄回到洮城。果然,薑維正在那兒渡河。但是鄧艾軍已搶先進城,結果該城沒被薑維攻破。這是薑維不善於運用“暗度陳倉”的謀略,而鄧艾善於識破薑維聲東擊西謀略的戰例。
此計源自公元前206年,楚漢相爭時,劉邦懾於項羽的威勢,領兵退出了鹹陽,並采納張良的計策,將行軍路過的幾百裏路上的棧道燒毀,一方麵防禦諸侯入侵,另一方麵麻痹項羽,表明我劉邦無意東歸。當時駐守與劉邦接壤的關中西部的項羽統領雍王章邯確被劉邦的舉動所麻痹。而劉邦退到南鄭站穩腳跟後,就伺機策劃收複關中的軍事行動。他故意讓手下大將韓信派幾百名工兵去修複棧道,而暗中讓韓信率漢軍主力抄小路襲擊陳倉。由於項羽手下大將章邯判斷失誤,誤認為韓信若要進攻關中,還是沿襲棧道而來,現在韓信派區區幾百兵員短期根本修不好棧道,思想上缺乏戰爭準備意識,結果被韓信一舉攻下陳倉。章邯發現上當後,慌忙調兵前去應戰,結果節節敗退,章邯被迫自殺,劉邦又重新占領了關中。此即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俗稱“暗度陳倉”之計。
其實在韓信使用“暗度陳倉”的謀略之前,孫子在其兵法《始計》中就談及近似的謀略,他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視之近……”其意為用兵作戰,是一種詭詐的行動。所以有作戰能力,卻裝作設有作戰能力;要用兵,卻裝作不用兵;要向近處行動,卻裝作要向遠處行動;要向遠處行動,卻裝作要向近處行動……孫子此“示形”的兵法,已經奠定了“暗度陳倉”之計形成的基礎。“暗度陳倉”之計與“聲東擊西”、“示假隱真”的戰術都是近似的策略。
古今中外使用以上謀略獲取戰鬥、戰役勝利的實例不勝枚舉。三國後期,魏國司馬昭為統一天下,派大將鄧艾和鍾會率軍伐蜀,就是采用“暗度陳倉”之計。當時蜀國大將薑維守住劍閣,令魏軍難以西行伐蜀。司馬昭聽取鄧艾獻計,一方麵命令鍾會從正麵向劍閣關發起佯攻,牽製守敵;而另一方麵卻命令鄧艾父子率3萬多士兵,從小路向天塹陰平進軍。經過20多天700多裏的行軍,克服了數不清的艱難險阻,勝利到達江油。守將馬邈根本未曾料到鄧艾會神兵天降,結果不戰而降。鄧艾又率兵乘勝挺進,一路拿下涪城、綿竹。蜀漢後主劉禪知道大勢已去,率太子及群臣60多人,出城投降,蜀漢自此滅亡。偷渡陰平就是使用“暗度陳倉”之計的成功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