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附錄(14)(1 / 3)

【譯文】 孫策派遣軍隊進攻駐守在匡琦城的陳登。東吳的水軍浩浩蕩蕩,戰旗布滿江上,陳登部下都認為東吳擁有十倍的優勢,恐怕抵擋不住,可以暫時撤兵以保存實力,把空城讓給孫策。東吳水軍據守陸地城池,是不可能持久的,必然會自動撤退。陳登聲色俱厲地說:“我接受了國家的命令,來守衛這個地方。以前馬文淵在這裏時,能夠做到南麵平定了百越,北麵消滅了狄,我即使不能消除國家禍患,又怎麼能做逃避敵人的事呢!我用生命來報答國家,依仗正義來平定禍亂,這是順應大勢,一定能夠戰勝敵人!”於是,關起城門自守,表示軟弱不予應戰,將士都默不作聲,寂靜得象沒有人一樣。陳登走上城牆察看情況,認為可以打敗孫策。於是命令部眾,連夜準備好兵器,天一亮,打開南門,領兵直搗孫策兵營,步騎配合斷其後路。東吳周章剛開始收攏部隊,已來不及登船。陳登手拿戰鼓,出動部隊乘機猛攻,東吳部隊大敗,都棄船逃命。陳登率部乘勝追擊,殺敵一萬餘。孫策失敗慘重,十分忿怒,又尋機興師動眾,向陳登發動進攻。陳登知道寡不敵眾,於是派功曹陳矯向曹操求救。又親自秘密地到離城十裏的軍營裏,令部眾多多準備柴草,兩捆一堆,每堆相隔十步,縱橫成行,令夜晚一齊點火。點火後,城上慶祝,真象援軍到了一樣。孫策軍望見起火,驚慌潰散,陳登乘勢追擊,殲敵萬餘。事後,陳登當了東城大守。

袁紹伏擊公孫瓚

這次戰爭,是兩個割據勢力之間的火並。袁紹為爭奪中原,擴大地盤,首先集中力量,消滅威脅其側背的公孫瓚,以解後顧之憂。

袁紹判定公孫瓚的企圖後,乘機設伏,使公孫瓚中伏慘敗。從此,袁紹占據幽、冀、青、並四州,稱霸北方。

【原文】 建安四年,紹①悉軍圍之。瓚②遣子求救於黑山賊③,複欲自將突騎直出,傍西南山,擁黑山之眾,陸梁冀州,橫斷紹後。長史關靖說瓚曰:“今將軍將士,皆已土崩瓦解,其所以能相守持者,顧戀其居處老小,以將軍為主耳。將軍堅守曠日,袁紹要當自退,自退之後,四方之眾必複可合也。若將軍今舍之而去,軍無鎮重,易京④之危,可立待也。將軍失本,孤在草野,何所成邪!”瓚遂止不出。救至,欲內外擊紹。遣人與子書,刻期兵至,舉火為應。紹候者得其書,如期舉火。瓚以為救兵至,遂出欲戰。紹設伏擊,大破之,複還守。紹為地道,突壞其樓,稍至中京。瓚自知必敗,盡殺其妻子,乃自殺。

(《三國誌》卷八)

① 紹,即袁紹(公元?一202年), 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字本初。出身豪強家庭,占據冀、青、幽、並四州,為當時北方割據勢力的魁首。

② 瓚,即公孫瓚(公元?一l99年),東漢末為遼東長史,曾屠殺黃巾軍數萬人,後割據幽州,被袁紹所敗。

③ 黑山賊,係反動統治階級對東漢末年河北省中南部黑山一帶的農民起義軍的貶稱。

④ 易京,在今河北省雄縣。

【譯文】 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袁紹軍包圍公孫瓚。公孫瓚派兒子到黑山求救,又打算率步騎突圍,依托西南山,統轄黑山一帶的軍隊,轉戰冀州,斷袁紹後路。部將關靖勸公孫瓚說:“現今全軍都瓦解了,其所以能在這裏堅持的人,都考慮其家鄉有眷屬,以將軍作為依靠啊。將軍若在這裏長期堅持下去,袁紹必然被迫撤退;撤退後,周圍的老百姓又重新歸順你啊。如果將軍離開這個地方。部隊失去了立足之地,易京的陷落,就指日可待了。將軍失掉這個地方,無所依托的轉戰各處,那會有什麼成就呢!”公孫瓚於是決定不突圍了,待援兵到後裏應外合消滅袁紹。遂派人給求救援兵的兒子送信,要援兵盡快按期到達,並以舉火為策應信號。袁紹的偵察警戒部隊獲得了公孫瓚的信,即按信上所說的時間舉火。公孫瓚以為援兵到了,遂出兵作戰。袁紹設伏兵,瓚軍遭受襲擊,大敗,隻得退回原地堅守。袁紹軍又挖地道,以毀壞其城樓,漸漸接近瓚住的地方。公孫瓚知道必敗無疑,殺死妻子兒女後自盡。

孫策計襲劉勳

孫策在消滅江,淮割據勢力劉勳的戰鬥中,采取調虎離山之計,唆使劉勳部隊傾巢麵出,然後率兵乘虛而入,一舉獲勝。

古代軍事家提出“兵不厭詐”的軍事原則,反映了指導戰爭的內在規律。善於運用這一原則,往往能夠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增加自己的優勢,奪取戰爭的勝利。

【原文】 時勳兵強於江、淮之間。孫策惡之,遣使卑辭厚幣,以書說勳曰:“上繚①宗民,數欺下國,忿之有年矣。擊之,路不便,願因大國伐之。上繚甚實,得之可以富國,請出兵為外援。”勳信之,又得策珠寶,葛越,喜悅。外內盡賀,而曄獨否。勳問其故,對曰:“上繚雖小,城堅池深,攻難守易,不可旬日而舉,則兵疲於外,而國內虛。策乘虛而襲我,則後不能獨守。是將軍進屈於敵,退無所歸。若軍必出,禍今至矣。”勳不從。興兵伐上繚,策果襲其後。勳窮踧②,遂奔太祖。

《三國誌》卷十四)

① 繚(liào僚),纏繞。

② 踧(cù促),緊迫。

【譯文】 公元一九九年,廬江太守劉勳擁兵恃強於長江、淮河一帶。孫策非常忌恨他,於是派人攜帶厚禮並以謙恭言詞去勸告劉勳說;“上繚的軍隊,屢次欺淩我們弱國,使我怨憤達一年之久了。若去討伐,行軍道路很不利,希望你們強國去討伐他。上繚很富實,得到手可以強國富民,請出動軍隊去攻打,這也是對我們莫大的援助啊。”劉勳信以為真,又得到孫策的珠寶、綢緞,興高彩烈。大家都祝賀,而唯獨劉曄不認為這樣。劉勳問他是什麼緣故,回答說;“上繚雖然很小,但城池堅固,進攻困難,防守容易,不是十天八天可以攻下來的,使部隊白白的在國外消耗了,而國內造成空虛。孫策乘我國內空虛發動突然襲擊,那就連大後方也保全不住了。結果是軍隊進攻受挫,後退沒有地方去。若一定出動軍隊,就大禍臨頭了啊。”劉勳不聽勸告。出兵討伐上繚,孫策果真突然襲擊了他的大後方。劉勳落了個窮途末路,遂投靠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