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邑易之,自將萬餘人行陳,敕諸營皆按部毋得動,獨迎與漢兵戰,不利,大軍不敢擅相救,尋、邑陳亂,漢兵乘銳崩之,遂殺王尋。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裏。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⑩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赴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王邑、嚴尤、陳茂輕騎乘死人渡水逃去,盡獲其軍實輜重,不可勝算,舉之連月不盡,或燔燒其餘。士卒奔走,各還其郡,王邑獨與所將長安勇敢數千人還洛陽,關中聞之震恐。於是海內豪傑翕然響應,皆殺其牧守,自稱將軍用漢年號以待詔命,旬月之間,遍於天下。
(《資治通鑒》卷三十九)
①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新莽王朝的建立者。他實行一卷巧取豪奪的經濟政策,沉重的賦稅和徭役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在赤眉、綠林等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新莽王朝崩潰後被殺。
② 宛,今河南省南陽市。
③ 王鳳,農民起義軍領袖,新莽王朝末年,與王匡等在綠林山(今湖北京山一帶的大洪山地區)領導農民起義。綠林軍在王匡、王鳳等人的領導下,力量極為強大,終於推翻了新莽王朝的反動統治。
④ 劉秀(公元前六年——公元五七年),東漢王朝建立者.他於王莽政權末年,加入綠林農民起義軍,懷著稱帝的欲望, 積極擴充自己的實力,他在鎮壓和收編了銅馬起義軍後。實力更加壯大,於公元二十五年稱帝。後又鎮壓了另一支農民起義軍——赤眉軍,並逐漸削平了各地的割據勢力,重新統一了全國。
⑤ 昆陽,在今河南省葉縣。
⑥ 定陵,在今河南省午陽縣北。
⑦ 郾,今河南省郾城縣。
⑧ 潁,在今河南省禹縣。
⑨ 翟義,西漢上蔡人。王莽篡位後,反莽失敗被殺。
⑩ 滍川,在今河南省魯山縣,葉縣之間的沙河一帶。
【譯文】 公元二三年一月,漢軍和下江兵共同進攻王莽的甄阜、梁丘賜的軍隊,斬甄阜和梁丘賜,殺莽士兵二萬餘人。王莽的納言將軍嚴尤和秩宗將軍陳茂,企圖據守宛城, 以阻擊漢軍。漢軍劉演同他們戰於淯陽城下,打敗了他們的軍隊,接著就進圍宛城。
三月,漢將王鳳與太常偏將軍劉秀等進擊昆陽、定陵、郾城,一連都攻了下來。王莽聽說嚴尤和陳茂兵敗,就派司空王邑向各地守軍將領傳達命令,並命王邑和司徒王尋共同率領各路兵馬,去鎮壓嵩山以東地區的起義軍。他們征聘了當時所謂懂得六十三家兵法的人,充任軍中參謀官佐,任用長人巨毋霸為壘尉,專管構築營壘,又驅趕了大群的虎、豹、犀牛、象等一類的猛獸,預備在作戰時助威。王邑到了洛陽,各州郡的長官都挑選了精兵,親自率領來會合。當時約定來會師的共有四十三萬人,號稱一百萬。其餘還在途中的,旌旗、輜重,連綿千裏,不絕於路。五月,王尋、王邑率領軍隊,從穎川南下,又與嚴尤,陳茂的部隊會合。
漢軍的一些將領,看見莽軍聲勢浩大,都退入昆陽,驚惶失措,擔憂妻子兒女,想分散回去,各保自己的地區。劉秀說;“目前我軍兵糧都少,而外麵又有強大敵人,集中兵力抗擊,還有勝利可能,如果分散行動,勢必都不能保全。況且劉縯等攻打宛城,還未攻下,也無力援救我們。昆陽一旦失守,一天之內,各部也將遭到各個殲滅。今天我們不同心協力,同存亡,共立功業,反而貪生怕死,隻各守自己妻子財物嗎?”王鳳等大怒說:"劉將軍!你怎敢教訓起我們來!”劉秀聽了,便笑著站起來。恰好斥候騎兵回來,報告說:“王尋大兵即將到達城北,軍隊連綿百裏,還看不見後衛。”王鳳等向來輕視劉秀,見情況緊急,這才互相商量說:“再請劉將軍計劃破敵吧!’於是劉秀又分析情況,籌劃具體行動方案。王鳳手聽了後,都說:"對,照你說的辦吧!”當時,城裏漢軍隻有八九千人。劉秀就叫王鳳和延尉大將軍王常守昆陽,自己於當夜和五威將軍李軼等十三騎,從城南門而出,到外麵去收集部隊,預備內外夾攻莽軍。
那時,莽軍已到達城下的將近十萬,劉秀等人幾乎不得出城。王尋、王邑指揮大軍圍困昆陽。嚴尤勸王邑說;“昆陽城小而堅固,一時難於攻下,現在偽皇帝劉玄在宛城,如果急速向宛進軍,他們定會逃跑。宛城的劉玄兵敗,昆陽也必然自行屈服。”王邑說,“我以前圍攻翟義時,就因為沒有能生俘他而受到指責,現在統率百萬大軍,碰到敵人城池,竟繞道而過,不能攻下,這怎能顯示我的威風!應當先殺絕這個城裏的軍民,踏著鮮血,全軍前歌後舞而進,難道不更痛快嗎?”於是,莽軍就把昆陽包圍了幾十層,設下了一百多座軍營,征鼓的聲音數十裏路之外也都聽得到。他們挖地道,使用衝車和輣車來攻城,集中了所有的駑機亂射,箭象雨一樣傾射下來。城中的軍民要出來打水,都得背著門板,以防亂箭。王鳳要求投降,莽軍不許。王尋、王邑自以為昆陽計日可下,大功即可建立,便不把作戰的事放在心上。嚴尤建議說;“我們最好讓昆陽守故逃出一些,傳播失敗消息,使宛城的漢軍也恐怖,以動搖其軍心。”王邑又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