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附錄(10)(1 / 3)

這時,漢軍兵多糧足,楚軍兵疲糧絕。項羽幾次回擊彭越都沒有成功,韓信的軍隊又從後方進擊楚軍。項羽非常恐慌,於是與劉邦約定,平分天下,楚願割鴻溝以西地區為漢,鴻溝以東為楚。項羽並把留質在楚軍中的劉邦父母、妻子送還給劉邦,自已就解成皋之圍,回師東撤。

劉邦也打算西回關中。張良、陳平勸劉邦說:“現在漢已有天下大半,諸侯也都歸附我們,而楚兵疲憊,糧食斷絕,這正是亡楚的最好時機。不如乘此機會,一舉殲滅。今天如果錯過機會不打,這就是所謂養虎自留禍害了。”劉邦采納了他們的建議。

公元前二○二年,劉邦追擊項羽,追擊到陽夏以南,才停止東進,派人與韓信,彭越約定日期會師擊楚。……韓信從齊國出兵,劉賈也從壽春與韓信並行南下攻破城父,進至垓下。楚國的大司馬周殷也叛楚,利用舒地滅亡六地,出動九江郡的部隊跟隨劉賈,彭越會師於垓下。四路軍隊會師圍攻項羽。

項羽退駐垓下,兵少糧盡,劉邦的軍隊和諸侯的軍隊把他包圍了好幾重。這天夜裏,項羽聽到四麵的漢軍都唱著楚國的歌,大吃一驚,說:“難道漢軍已經把楚國的地方都拿下來了嗎?為什麼他們中間會有這樣多的楚人呢?”項羽半夜裏起來,在營帳中使酒解悶。

項羽有一位妃子,叫虞姬,很受寵愛,時常跟隨在他身邊;項羽還有一匹青白色的好馬,是他經常騎看去作戰的。項羽慷慨悲涼地作詩唱道:“力大能夠拔山啊,壯氣蓋過了全世;不料時勢不利啊,連烏騅馬也不濟!烏騅馬不濟了啊,那可叫我怎麼辦?虞姬啊,虞姬!我怎麼能對得起你!”項羽接連唱了幾遍,虞姬也應和著一同唱。項羽的眼淚一行行地流下來,左右的人也都流淚,不能抬頭相看。

接著項羽上馬出營,帶領了部下八百餘人當夜突圍南逃。到了天明,漢軍才發覺項羽已經突圍,忙派騎將灌嬰帶了五千騎兵緊緊追趕。項羽渡過淮河,能跟隨他的隻有一百餘人了。項羽到了陰陵地方,迷失了道路,便問一個老年農民。老農欺騙他說:向左。”項羽向左走,因此陷進一片沼澤地區,漢軍追上了他們。項羽又引兵向東突圍,到了東城地方,隻剩了二十八騎,而漢騎追趕的竟有數千人。項羽自料不能脫逃,對跟隨他的人說“我從起兵劉現在已經有八年,親身經過七十多次戰鬥,真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從未打過敗仗,因此做了天下的霸王。不料今天倒被圍困在這裏,這是天要我滅亡,並不是我在戰略戰術上犯了錯誤啊!”

項羽逃至烏江邊,自知兵敗,不能再與劉邦抗爭,於是拔劍自殺。項羽一死,楚國所有的地方都投降歸漢了。

韓信破魏之戰

韓信破魏,是劉邦軍進行的一次偷渡江河作戰。

劉邦彭城大敗後,諸侯紛紛背漢向楚,形勢為之大變。劉邦轉而采取了堅守滎陽、持久防禦、待機破敵的戰略方針,這一正確指導,對扭轉戰局起了重大作用。

魏,據山西南部,西進可以威脅關中,南下可以斷漢軍糧道,造成與楚軍夾擊滎陽之勢。劉邦為了堅守滎陽,實現持久戰略,遂派韓信領兵攻魏。韓信偵知魏軍部署後,決定采用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作戰方針,即集結船隻佯作由臨晉渡河,卻暗中調動部隊,出敵不意地從上遊夏陽渡河,奔襲魏軍後方安邑。魏王豹倉惶回軍迎戰,兵敗被俘。此役,在我國古代曆史上創造了虛張聲勢、出奇製勝的典範。

【原文】 八月,漢王①舉兵東出陳倉②,定三秦。漢二年,出關③,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④,漢兵敗散而還。信複收兵與漢王會滎陽,複擊破楚京⑤、索⑥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漢之敗卻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漢降楚,齊、趙亦反漢與楚和。六月,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國,即絕河關⑦反漢,與楚約和。漢王使酈生說豹,不下。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魏王盛兵蒲阪⑧,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度臨晉,而伏兵從夏陽⑨以木罌缻⑩渡軍,襲安邑11。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

(《史記》卷九十二)

① 漢王,即劉邦。

② 陳倉,今陝西省寶雞東。

③ 關,即函穀關,在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

④ 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

⑤ 京,即京邑,在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南。

⑥ 索,即索亭,在今河南省滎陽縣境內。

⑦ 河關,即蒲津關,在今山西省忻縣。

⑧ 蒲阪,今山西省永濟縣西蒲州鎮。

⑨ 夏陽,在今陝西省韓城縣南。

⑩ 罌缻(yīng fóu嬰否),古代容器,小口大腹。

11 安邑,在今山西省夏縣北。

【譯文】 公元前二○六年八月,漢王劉邦舉兵進攻陳倉,平定了以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為首的關中勢力。第二年出兵函穀關,渡過黃河,迫降了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卬和魏王豹,短時間內占領了河南,魏廣大地區。後又聯合齊國和

趙國向東發展;進攻楚國。四月,漢軍攻下彭城後,遭項羽的突然反擊,漢軍大敗而回。大將軍韓信收殘兵與劉邦會合於滎陽,休整補充軍隊,又擊敗楚軍於京邑和索亭之間,使楚軍終於不能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