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堅持黨員主體地位全麵推進黨的建設(2 / 3)

始終堅持黨員主體地位命題在理論上的另一個巨大意義就在於完善了民主集中製原則的理論解釋,將民主集中製原則置於一個合於現代民主理論價值規範的基礎上。現代民主的精神實質在於主權在民,而依據盧梭以來的共識,主權是不可分割與讓渡的,執政者並不是握有主權,而隻是受人民委托,執行主權,故而,主體隻有一個亦即隻有人民才是主權的主體(承擔者)。同理,共產黨是按照民主的原則組建起來的,黨的主體隻能是黨員,黨的各級領導者個人並不能以個體的名義或以領導者的名義成為主體,而隻能以黨員的名義與其他黨員一起才成為主體。由此,當可明確,民主與集中的主體是同一個主體,並不存在民主主體之外的另一個集中的主體,民主的過程亦即集中的過程。當我們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理解毛澤東的“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這一理論表述時,將不會在把民主的主體歸結為黨員群眾(及屬下級機關)的同時,再將集中的主體歸結為領導(及上級機關、領導),不會再把從民主走向集中的過程僅僅歸結為領導者廣泛汲取群眾意見、集思廣益的過程,不會再把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歸結為在領導者的指導下群眾廣泛的進言和建議。當將“黨員主體地位”作為前置條件來理解民主與集中的關係時,我們不難得到以下三點新的基本認識,第一,民主與集中的主體是同一個主體;第二,民主與集中是同一個過程的兩種不同表述形式,民主是就過程的起始和進展而言的,集中則是就過程的結果而言的;第三,“集中指導下的民主”這裏的集中並不是指實體性的物質存在,而是指,(1)民主過程的規則;(2)作為前提存在的意識形態共識或說一個主義亦即馬克思主義。至於領袖或領導者的地位和功能,不是以集中的主體名義出場的,而是當且僅當是在遵循民主過程的規則和堅持意識形態共識的條件下,他才是程序意義上的集中主體的表征。

概而言之,始終堅持黨員主體地位的命題為我們完善民主集中製原則提供了價值學意義上的規範性基準,使民主集中製原則完整的理論表述和科學地實踐成為可能。

二、以“黨員主體地位”為邏輯基點,推進思想解放

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受一定的思想意識和動機支配的,同理,黨也是在特定的思想理論的指導下活動的。正確的思想理論可能引領實踐活動走向正確,錯誤的思想理論則必然引導實踐走向錯誤的方向。進而在思想意識(理論)與行為這一行動結構中,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在黨的建設過程中具有優先地位。

(一)以“黨員主體地位”為維度,科學理解實踐標準

解放思想的目的不是為了顛覆思想,而是為了求得解決實際問題的真知灼見。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這是曆史的必然,亦是現實的要求。可問題的關鍵在於馬克思主義從誕生至今已有一個半世紀之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初狀態,與今天的實踐並不一一對應,既有通過理論的發展而趨向適應實踐的要求,也有實踐趨向理論的要求。這就必然地要產生既是理論學術的又是實踐的三個連續的重大問題——最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通過怎樣的途徑產生的?什麼樣的思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後一問題的決定權又是在誰手裏?對於這三個問題,傳統的理論有一個籠統的回答: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傳統理論的回答無疑是正確的,但卻不能說是完善的。因為馬克思主義、黨的指導思想、意識形態和政策供給等等,屬於社會科學範疇,不似物理定律可簡單通過實驗室的檢驗而證明其真偽,而必須放之於一個有眾多價值偏好、利益衝突的社會體係中來進行檢驗。這就使得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新創造和發展的認定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存在著一個對思想理論的產生、發展及其認定的確定過程。在這一確定過程中,黨的組織與黨員個體、黨的領導與黨員群眾,他們都發生著大小不同的影響和作用。“黨員主體地位”命題的確立,它在思想建設中的根本意義就在於為我們確定了思想解放的主體坐標,解決了誰是解放思想的解放者、誰是思想解放的理論成果認定者的問題。

馬克思曾經指出,理論的力量在邏輯上在於揭示事物的本質;在社會表現形式上在於掌握群眾說服群眾,得到群眾的認同;而理論隻要真正揭示了事物的本質,達到真理性認識亦必定會被群眾所掌握;同時,馬克思把所謂揭示事物的本質,歸結為抓住“人的根本”,亦即發現的人的問題,解決的人的問題。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0頁。依據馬克思在這裏的推論,結合黨的思想建設以黨員主體地位為基點,實際上包含著三個層麵的意思:第一,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或什麼是合乎馬克思主義的,不是依據權威來判斷,不論這種權威是來自專家還是行政官員。回顧一個半世紀以來的國際共運史,是曾經出現過自封為“唯一”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有的還是依靠強大的國家權力來自封的,可現實的共產主義運動卻不斷地超越這種“自封的”、“唯我獨尊”的馬克思主義,並證明其曆史局限性及對共產主義運動的傷害,斯大林、毛澤東晚年的思想理論曆程不能不說是悲劇性質的。曆史證明,馬克思主義真理並不是“權威”的腦子裏所固有的,思想理論的真理性也不是由“權威”來判定的。發展和檢驗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唯一辦法是依靠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依靠廣大理論工作者的加工提煉,依靠平等自由的思想理論討論,並由實踐來檢驗其真理性,舍此別無他途。

第二,以黨員主體地位為基點解放思想,要求充分尊重和相信廣大黨員以及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認識能力。常識告訴我們,每個人因其知識背景、生活境遇的差異,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認識是會發生差異和多樣性的,麵對這種差異和多樣性,允許差異存在、允許思想交流和討論,是常識的基本要求。馬克思主義不能被壟斷,事實上也不可能被壟斷。對馬克思主義的再理解、再解釋,不能獨尊於領導或某專家的解釋,而應該:(1)由廣大黨員自己作出;(2)由廣大黨員進行充分的討論和交流,並由黨的媒體提供這一討論和交流的平台;(3)黨的領導、理論專家和普通黨員及群眾以平等的姿態參與這一討論和交流。在這裏要堅決反對以領導意誌或專家權威壓製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解釋的多樣性,更不能對與領導或權威專家相左的理論闡述扣帽子、打棍子。

第三,黨的指導思想、路線、方針、政策是以全體人民群眾的實踐為來源和對象的,廣大黨員則是黨的全部執政活動與全體人民群眾的實踐行動之間的中間橋梁,既是人民群眾意誌彙集的中介環節,亦是黨的意識形態動員,路線、方針、政策貫徹的中介環節;同時,廣大黨員的思想活動、意誌反映本身還直接地構成黨的意識形態的社會基礎,黨的全部思想共識來自於黨員思想意識的有機合成。進而,尊重黨員的主體地位,堅持黨的思想建設以黨員主體地位為維度,亦就意味著黨的指導思想、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形成要求廣大黨員是否滿意、是否認同的尺度。換言之,凡是廣大黨員所要求的、所認同的,當反映到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中來,凡是廣大黨員不認同的、所反對的都當及時中止。

(二)以“黨員主體地位”為維度,改進黨的思想建設的方式方法

強調從思想上建黨,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先地位,是中國共產黨建黨工作的基本原則,也是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源泉。這一優良傳統必須保持和發揚光大。然而,采用怎樣的思想建設途徑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其效果是有差別的,方式方法得當,效果就好,事半功倍;方式方法不當,則事倍功半,甚至產生負效果。故而,黨的思想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亦應與時俱進,隨著廣大黨員構成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地加以改進。

從黨員個體和人的思想與活動的相互關係的角度來看,人們的每一個行為是由其個體的思想動機決定的,而個人的思想意識又是受(環境)教育的產物,不斷地受教育是每一個共產黨人的思想意識趨向馬克思主義的必然途徑。但這裏的問題在於,第一,教育者是誰,或說有沒有一個純粹的教育者?第二,教育的方式是否主要地甚至唯一的方式就是灌輸?

讓我們先從教育與灌輸的關係說起。灌輸是教育的最基本形式,但也是最低級、生硬的形式,這一形式通常在受教育者的文化程度比較低的情境下比較有效。比如在啟蒙階段,初級教育階段采用得比較多,而在高等教育階段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中,則灌輸是非常令人反感且效果不明顯的。當年列寧認為應將馬克思主義灌輸到工人運動中去,那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唯一行得通的辦法,因為工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低下,文盲率非常高。且列寧講的灌輸的含義,遠比今天我們踐行著的那個灌輸的含義要來得豐富。在現今大學教育已成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相對應)的時代,指望以生硬灌輸的方式來提高黨員個體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水平,是不切實際的,效果也往往是適得其反。據此,我們認為黨員教育的形式是應該豐富的,其具體形態應該是貫穿於日常學習之中的。

同時,純粹的教育者是不存在的,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誰以純粹的教育者自居,那隻能是他唯心主義天才觀狂妄自大的表現。這就決定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界限在本質上的模糊性,決定了“教育”在本質上是相互教育、相互學習。因此,在黨員思想理論教育中將那種主要適宜於啟蒙和初級教育的教育形式搬將過來並成為主要甚至唯一倡導的方式是非常笨拙的一種做法,不僅有違教育規律,也有違民主、平等精神——思想理論教育的心理學基礎是自覺,而思想自覺的社會條件是主體平等、自由討論、自由自覺的日常學習以及有可供學習的思想理論方麵的信息資源。

由是觀之,要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必須轉變思想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首先是要從形式主義的思想理論教育中擺脫出來,其次是要從以長官意誌為準繩、職位高低為依據來仲裁思想理論“真理性”的組織和行政幹預的習慣做法中擺脫出來,依照思想理論建設和教育本身的規律的要求,以黨員主體地位為維度構建黨內平等、自由、開放的思想理論學習和討論的機製,最大限度地建立自由發表言論、思想爭論和理論批評的平台(刊物、研討會等),以保障思想理論來源的豐富性、開放性。因為,第一,群眾的觀點、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最為基本的觀點,而依照群眾的觀點、實踐的觀點,反映到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上,就是要尊重黨員的主體地位,貫徹平等討論、自由批評、自由爭論的原則;第二,思想理論的發展有它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平等、自由、開放的討論、爭論和批評是思想理論發展和趨向科學、趨向真理的唯一途徑。

同時,以人民和黨員主體地位為維度加強思想建設,轉變思想建設的方式方法,還包括要充分尊重廣大黨員和一般群眾獲取信息、了解信息的權利。黨的媒體除法律規定不能公開的信息,其他信息都應盡可能地公開透明和全麵,以“正麵”或“負麵”為標準的信息披露方式,從本質上講是對廣大群眾的不信任,更是對廣大黨員的不尊重,是對廣大群眾和黨員知情權和信息發布權利的漠視。其實,越是尊重黨員和人民獲取信息和了解信息的權利,廣大黨員和人民越是能夠產生對黨(或黨的組織、黨的領導機關)的高度認同,並與黨保持高度的一致,更能自覺地遵守黨的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