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是黨的建設這個偉大工程的“基礎工程”。基層組織處於社會、工作的第一線,是黨的組織基礎,是把黨員組織起來的最直接的形式,是黨在各個社會單位中的政治核心和戰鬥堡壘,是黨的整個組織體係的基石。黨的組織的發展壯大、黨的戰鬥力的形成、黨內各項活動和工作的順利開展、黨群關係的密切,這些都是事關黨的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而黨的基層組織在這些方麵無不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曆屆省委充分認識到基層組織建設的戰略地位和極端重要性,“深入探索新形勢下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途徑和方法”《浙江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2002年6月12日)。。在基層組織建設方麵既充分貫徹中央的政策和精神,更根據浙江改革開放先發的實際,不斷探索和實踐基層組織建設新的有效形式,取得了不少可貴的經驗。其中之一,是在基層組織建設中尊重和堅持黨員的主體地位。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活動的主體,黨的基層組織是直接與黨員發生聯係的一級組織,是黨員履行權利義務的基本載體。黨員主體地位的尊重和保障如何,黨員權利義務行使情況如何,黨員的活力和積極性發揮如何,是衡量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好壞的基本標準。
一、尊重黨員主體地位,創新黨員管理服務機製
黨員主體地位,是指黨員是黨的事業和建設的主體,黨員應在黨內生活和黨的工作實踐中居於重要地位,發揮積極作用。尊重黨員主體地位,從理論上講,應當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從黨內民主的層次上講,尊重黨員主體地位就是尊重黨員的意誌和權利,因為黨員主體地位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黨員積極參與黨內活動,認真履行黨員義務,在黨的事務與決策中發揮主體作用,行使黨員的民主權利。二是從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員管理教育服務的層次上講,尊重黨員的主體地位就是基層組織建設應當是以黨員為中心展開的,基層組織的執政基礎的作用的發揮,應當也必須是通過管理黨員、服務黨員,發揮黨員作用,保障黨員權益來實現的。對於我們黨來說,充分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時間尚不長,但浙江省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在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員的管理教育服務當中,確實有意無意地實踐著這樣的理念。
(一)穩步發展黨員,保證黨員質量,改善黨員結構
改革開放30年,浙江的黨員隊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樣的變化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浙江省在黨員隊伍建設理念上的實踐。浙江省各級黨組織充分實踐了中央關於黨員隊伍建設的相關精神,著眼於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和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不斷擴大組織發展工作的覆蓋麵,努力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規模適度、作用突出的黨員隊伍。
從規模上看,改革開放30年,浙江省的黨員隊伍增加了近三倍。在規模迅速增加的情況下,結構也有了明顯改善,最突出的是在學曆結構上。1980年,全省黨員總數為110萬人,其中女黨員為近12萬,占11%,大專及以上學曆黨員為2.3萬人,占2%。1998年,全省黨員總數為210萬人,其中女黨員32萬人,占15%,大專及以上學曆黨員為30萬,占14%。相關比例據《浙江省中國共產黨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頁表格換算。至2006年底,相應數字為,全省黨員總數達到276萬人。其中女黨員占20.94%,大專及以上學曆黨員占27.09%。可以看出,改革開放30年中,女性黨員所占比例增加了近一倍,這說明女性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日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大專及以上學曆黨員所占比例則是原來的13倍還多,說明黨員的學曆層次確實有非常大的飛躍。這一方麵是由於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另一方麵也是由於長期以來,浙江各級黨組織更加注重在知識分子當中發展黨員。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浙江就格外注意按照中央相關精神,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入黨。1978年,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比例為5.8%,1983年上升為20.9%,1984年則為21.95%。1985年,浙江省按照中央組織部關於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入黨的要求,規劃從1985年到1990年,全省每年發展10000多名知識分子入黨,使全省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中的黨員比例達到或接近40%。此後,全省各地加強吸收知識分子入黨工作。到1990年,共發展各類技術人員黨員59216名,在大學生、研究生中發展黨員10628名,全省合計發展知識分子黨員69844名。可以說在改革開放的前十餘年中,特別注重在知識分子中發展黨員,是黨員發展中結構改善的一個根本舉措。這使浙江的黨員隊伍的知識學曆層次有了一個極明顯的躍進,這也從進口上為提高黨員的質量和素質打下基礎。
除了貫徹中央關於發展知識分子入黨,加強生產一線的發展黨員工作等精神外。對於在實踐中出現的在發展黨員上的新情況、新問題,浙江各級黨組織也本著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體現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宗旨對待黨員發展問題。比如,1989年中央組織部的有關文件當中,明確私營企業主不能入黨。浙江作為私營經濟特別活躍的省區,既有不少黨員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成為私營企業主,也有一些在經濟發展上成功的私營企業主在政治上有了更高更明確的要求。在這一問題上麵臨著兩個選擇,要麼十分嚴格地按照中央文件要求辦,要麼采取一些變通的方法,既不直接違反中央文件要求,又能滿足私營企業主的政治參與的願望,增強黨的執政基礎。浙江各級黨組織更多地偏向於後者,在1989年之後的幾年間,浙江地方黨的支部,謹慎地通過變通的方式發展私營企業主黨員約1500人。到2002年,江澤民“七·一”講話對這一問題有新的闡釋之前,浙江已共發展私營企業主黨員5574人。石仲泉等:《關於優秀企業主入黨問題的調查》,《中共黨史研究》2002年第3期。浙江的實踐實際上為這一問題的理論突破提供了實踐基礎。
2004年,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發展黨員工作的意見》,要求積極穩妥地開展在新的社會階層中發展黨員工作。浙江在調查研究、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專門出台了《浙江省2005—2010年發展黨員工作規劃》。確定了發展黨員工作的基本思路,提出著眼於增強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把黨建設成為優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政黨的要求,遵循“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方針,嚴格落實各項工作製度,不斷地把全社會各階層的先進分子吸收到黨內來,不斷增強黨員隊伍的生機和活力,增強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為全省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組織保證。嚴格發展黨員工作程序,認真做好教育、培養、考察、審查等各項工作,嚴格把關,確保每位新發展的黨員都符合黨員條件和黨員標準,確保黨員質量;不斷改善黨員的年齡、知識和行業分布等結構,保持黨的力量在各行各業各條戰線上的均衡發展,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注重在生產工作第一線和高知群體、青年中發展黨員,注意在黨的力量比較薄弱的地方發展黨員;正確處理數量與質量、需要與可能的關係,堅持個別吸收的原則,成熟一個發展一個,既不搞突擊發展,也不停止發展。黨員發展工作的目標是:每年新發展黨員數量控製在黨員總數的3%左右,黨員占全省人口的比重控製在6%以內。進一步做好在生產、工作第一線發展黨員工作,認真做好在校大學生和高知群體中的發展黨員工作,進一步加強在新的社會經濟組織中發展黨員工作,同時,逐步實現35歲以下的新發展黨員比重占75%以上和非公有製企業黨員比重占5%的目標。在實踐這些目標的過程中,浙江各地基層組織積極實踐,探索出了入黨積極分子推優製、發展黨員公示製、發展黨員票決製等發展黨員的程序和機製,提升了全省黨員發展的工作水平,確保了新世紀黨員隊伍素質的持續提升和結構的持續改善。王駿等:《執政之魂——浙江黨建新探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頁。
(二)教育培訓黨員,提高黨員素質,發揮黨員主體作用
加強黨員教育培訓是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搞好黨的建設的最經常最基礎的工作。黨員教育培訓的目的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全麵提高黨員理論和文化素質,增強黨員黨性,引導黨員嚴格履行義務,保障黨員充分行使權利,發揮廣大黨員的聰明才智,和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廣大黨員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1979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組織部、宣傳部聯合下發的《關於加強黨員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指出:“當前擺在全省各級黨組織麵前的一項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大力加強廣大黨員的思想教育工作。”1982年黨的十二大召開後,浙江省委及時下發《關於組織全省黨員和幹部認真學習十二大文件的安排的通知》,要求通過層層舉辦學習班,學習黨的十二大文件精神。1987年黨的十三大召開後,浙江省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三大精神,準確把握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聯係浙江實際,深入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相結合,在黨員群眾中進行大規模的宣傳教育。整個80年代的黨員教育重點在對黨員進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黨的基本知識和黨規黨紀教育,恢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和扭曲了的黨內教育傳統和製度。
到了90年代,浙江黨員教育最集中的是“雙學”活動。1995年4月,浙江省委根據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提出的用三年時間,“在全體黨員中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一次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章學習活動”的戰略任務,下達了具體實施意見,對農村、機關事業單位的一般黨員和黨支部委員以上黨員幹部的集中學習時間和方法都進行了明確規定。到1997年,有4700多個基層黨委、12.88萬個基層黨支部組織了集中培訓,182萬黨員參加了學習,占全省黨員總數的95%。1998年9月,為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省委組織部、宣傳部印發了《關於在全省廣大黨員中繼續開展學習鄧小平理論、學習黨章活動的意見》,要求以黨課教育為基本形式,發揮基層黨校的主要陣地作用,使“雙學”活動經常化、製度化。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是新世紀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完成黨的執政使命的重要舉措。根據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要求,浙江省委決定,從2005年1月開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在全省黨員中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及省委的戰略部署,緊密聯係浙江省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實際和黨員隊伍建設現狀,以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引導廣大黨員學習貫徹《黨章》,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宗旨,增強黨的觀念,發揚優良傳統,認真解決黨員和黨組織在思想、組織、作風以及工作方麵存在的突出問題,促進影響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改革發展穩定、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的解決,不斷增強黨員隊伍和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為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和建設“平安浙江”、加快建設全麵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中共浙江省委關於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實施意見》,《浙江日報》2005年1月21日。曆時一年半的先進性教育活動取得明顯的實踐、理論和製度成果。13.98萬個基層黨組織的247.9萬名黨員走進先進性教育的“大課堂”,黨員受教育、群眾得實惠。全省共調整和整頓基層黨組織4414個,找到流動黨員10.5萬餘名,新建基層黨組織4098個,全麵建立黨員創業承諾製和“雙帶”績效公示製;安排3.5億元財政資金解決集體經濟薄弱村活動場所問題,專門下撥1億多元財政資金解決村幹部誤工報酬問題,對全省3萬名生活困難黨員進行了慰問幫扶……省委以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堅持提升活力、固本強基,解決了一批基層組織建設中的深層次問題,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得到明顯增強。《我省先進性教育活動:黨員受教育,群眾得實惠》,《浙江日報》2006年6月24日。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高度重視黨員,特別是農村黨員的教育培訓。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省委就多次提出用現代化的手段和現代知識培訓黨員,各地運用電視、放像機等手段開展黨員教育。1987年,寧波率先成立黨員電化教育辦公室,1990年省委組織部成立了黨員電教中心,初步形成了省、市(地)、縣、鄉鎮4級黨員電教網絡。進入21世紀,對農村黨員幹部進行現代遠程教育成為黨員教育的新抓手。2003年,浙江根據中央精神,開始選擇紹興縣、象山縣、麗水市蓮都區進行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的試點。2004年底開始,浙江省作為中央的試點省,在寧波市、湖州市和紹興縣、象山縣、桐廬縣進行擴大試點工作,初步搭建了富有浙江特色的現代遠程教育服務平台,整合開發了一批適合農村黨員幹部和群眾學習需要的教學資源。
除了利用現代化手段構建黨員教育培訓體係之外,浙江的黨員教育培訓還做了以下幾方麵的工作:一是全麵提高廣大農村黨員的致富能力。浙江省2001年提出了農村黨員培訓5年計劃,提出在五年之內將全部100多萬農村黨員進行實用技術和市場經濟知識的培訓、普及,提高黨員的“雙帶”能力。二是提高農村黨員的文化程度和文化素質,省裏利用農函大、電大等途徑,對農村優秀黨員進行不脫產的學曆培訓,全麵提高這部分黨員的學曆層次。三是推進“培訓券”製度,在培訓中注重保護黨員的主動性、積極性,擴大培訓方式、場所和內容的自主選擇權,提高了培訓效果。“培訓券”就是黨員用黨組織核定的記載有培訓學時、培訓費用等內容的紙券,自主選擇培訓單位、培訓內容,培訓單位憑“培訓券”直接向黨委組織部門和財政部門進行結算。
2003年8月,浙江省開始實施“黨員人才工程”以來,加快了黨員隊伍素質的提升和優秀人才向黨內集聚的進程。全省各地結合自身情況,不斷探索,取得不少成績。比如,湖州將“黨員人才工程”與“創業富民、創新強市”相對接,在農村培養1萬戶黨員“創業中心戶”。“創業中心戶”的基本標準是有“帶頭致富、帶領致富”能力,有創業項目,有幫扶意願,平均每個“創業中心戶”幫扶四五戶農村勞動力中的黨員。對“創業中心戶”的培訓由財政埋單。把黨員培養成人才,把人才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人才推向基層領導管理崗位,通過農村黨員“創業中心戶”的載體,湖州把這一精神落到了實處。又比如,在試點的基礎上,寧波2006年全麵開展了黨員人才隊伍建設,實行黨員與人才的“遞進培養”,努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素質較高、作用明顯、分布在不同領域的,以“黨性強、帶頭發展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為主要內容的“三強型”黨員人才隊伍,促進了黨員隊伍整體結構的優化改善,綜合素質能力的改進提高,以及優秀黨員人才的脫穎而出。
(三)保障黨員權利,實現黨員利益
黨員是黨的主體,黨員管理的目的應當包括兩個方麵:一是保證黨的組織的存續和發展;二是通過有效的管理不斷激發廣大黨員的內在動力,發揮各自的主體作用,從而讓每一層次的黨組織充滿生機與活力。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浙江各地在黨員管理中,適應黨建工作新形勢和黨員自我發展新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逐步把服務理念融入黨員管理之中,將關心愛護黨員作為凝聚黨員的重要抓手,努力探索以關心愛護為主旨的黨員管理服務機製。
1.推行黨員“關愛工程”。傳統意識上,對黨員強調義務和奉獻的多,注重權利和需要的少。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分化加劇,黨員當中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弱勢群體。他們也同樣需要關心愛護。其實,對黨員的關心愛護本身就是提高黨組織凝聚力和認同感的基本方法。“探索建立黨內關懷和互助機製,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成為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的新要求。浙江在這方麵已有不少有效的探索。比如,台州市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全麵實施“關愛工程”。全市有3070名黨員領導幹部與2332名困難黨員結對,並結合“百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黨員電教科技工程”等,開辦各類實用技術應用培訓班,提高貧困黨員的致富能力。台州各地還結合實際,不斷完善黨員幫扶體係,健全市、縣、鄉、村四級救濟貧困黨員網絡和保障體係。溫嶺市實行政策性扶貧,逐步把農村貧困黨員納入社會保障體係。玉環縣率先探索建立“困難黨員互助基金”,采取黨費劃撥、財政補貼、黨員捐贈、社會讚助相結合的方法籌集互助基金,每年為困難黨員發放補貼。又比如,杭州市蕭山區從90年代末開始探索農村老黨員關愛機製,各鎮街形成了相對統一又各具特色的工作機製。一方麵,對建國前入黨的農村老黨員實行製度化養老。每位老黨員年平均補貼達到23363萬元。實行普通門診每年1800元包幹,並全額報銷符合規定的醫療費用。另一方麵,對農村困難老黨員實施幫扶機製。區級層麵由區委組織部牽頭每年對困難老黨員開展幫扶活動,2006年,區一級送出慰問金和慰問品30多萬元;各鎮街也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定期慰問和經濟補助製度,對年齡大、黨齡長的老黨員發放生活補貼,據統計,各鎮街2006年累計慰問困難老黨員1500多人次,發放慰問金160多萬元。
2.建設黨員服務中心。服務關愛黨員需要載體,需要活動場所來保障。2004年寧波市率先在浙江省內建立“黨員服務中心”,以強化基層黨建服務功能。黨員服務中心根據黨員群眾的需求,開展涵蓋黨務工作政策谘詢、黨建知識教育傳播、提供黨員活動場所、接納群眾入黨申請、接轉黨員組織關係、困難黨員生活幫扶等相關內容的“一站式”服務。提供活動場地、學習資料、問題協調等有形服務和思想交流、信仰關懷等無形服務,努力營造一個關懷黨員、服務黨員,為黨員釋疑解惑、排憂解難的溫馨的“黨員之家”。黨員服務中心的建立,克服了基層黨組織活動資源的製約,方便基層黨組織共享活動資源,促進了黨員活動的經常化。各地在實踐中,不斷挖掘和拓展黨員服務中心的功能。寧波市江北區黨員服務谘詢中心設立了黨員誌願者工作總站,下設19個工作分站,有1000餘名黨員報名參加,為黨員服務群眾、奉獻社會提供了舞台。台州市依托黨員服務中心深化黨內關懷工程,做到黨員“惑時有人解、平時有人訪、難時有人幫、老時有人惦、病時有人探、終時有人送”。寧波市江北區白沙街道黨員服務中心對轄區內的下崗失業黨員進行了拉網式調查,建立了168份信息檔案,幫助尋找了30多個就業崗位。通過實實在在的服務,使廣大黨員深切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增強了黨員意識和對黨組織的歸屬感。杭州市各級黨員服務中心開展黨員誌願服務50餘萬次,黨員主動參與率達到90%以上,接待谘詢求助的黨員、群眾20餘萬人次,受理解決各類事項15餘萬件。據統計,目前全省建立各級黨員服務中心(站、點)9106個,其中縣(市、區)黨員服務中心67個,鄉鎮(街道)黨員服務中心1102個,村(社區)黨員服務站7671個。《“黨員服務中心”:基層黨建新平台》,《浙江日報》2008年7月1日。黨員服務中心的建立,為各級黨組織貼近黨員、了解黨員、服務黨員創設了一個載體,也成為發揮黨員主體性,黨員服務黨員,黨員服務群眾,黨員群眾之間相互交流的一個平台。
3.關愛流動黨員。浙江從外出經商辦企業的大省,到轉變成製造業大省,流進和流出黨員頻繁,規模日益龐大。人口大進大出,黨員大進大出成為基本特征。麵對這樣的情況,從1995年開始,浙江就開始試行《流動黨員活動證》,加強對流動黨員的管理教育。進入21世紀以來,各級黨組織更是從加強黨的建設的全局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認識新的曆史條件下黨員流動的客觀必然性,認識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工作的重要性,強化了“上級服務基層、組織服務黨員、黨員服務群眾”的服務理念。認識到黨組織在要求黨員積極發揮先鋒作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同時,也理應讓其充分地享受到擁有的權利,得到組織的真切關懷和溫暖。隻有了解和掌握黨員的各種需求,幫助黨員解決各種問題,才能為黨員發揮作用營造良好的環境。各地普遍建立流動黨員服務中心,服務中心通過各種組織載體,搭建了各種活動舞台,如提供致富信息崗、維護權益崗、誌願服務崗、關心下一代崗等崗位,使流動黨員能利用一技之長,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真正成為工作上的標兵、知法守法的模範、聯係群眾的紐帶、溝通勞資的橋梁。在工作上為流動黨員提供谘詢,幫助就業,在政治上信任流動黨員,保障流動黨員的各種民主權利,在生活上設立各種困難補助金,最大限度地幫助流動黨員解決麵臨的實際困難。比如,杭州市江幹區采荷街道是一個流動黨員集中的社區,他們就將黨員服務中心變成流動黨員的“陽光家園”。建立流動黨總支1個,各類流動支部18個,流動黨員251人,來自安徽、湖南、我省淳安等地的黨員在這裏找到了安心的“家”。還有35名外來務工人員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流動黨員憑“一證通”可以參加“家園”內的所有活動。由於采取一係列措施為流動黨員提供服務和關愛,流動黨員在這裏找到了自己的家,也自覺地發揮自己的作用。來自安徽祁門縣曆口鎮的三名流動黨員就在每個月的固定時間在15個社區巡回,為居民提供磨菜刀等服務。正是由於把服務理念注入黨員管理過程當中,體現了黨員的主體地位,也使流動黨員在被服務和服務他人當中增強了黨性意識,體現了先進性。
二、發揮農村黨員主體作用,加強農村基層黨建
農村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組織中數量最多、黨員人數最多的基層組織。目前浙江省仍有超過1/4的基層組織在農村,超過一半的黨員是農民。農村黨的建設,農村黨的基層組織的狀況如何,對於整個黨的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黨中央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關於發展農業和農村建設的各項重要措施,都要靠農村黨的基層組織去落實。無論從黨的建設自身,還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的角度來考慮,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都仍是整個基層黨的建設的重中之重。而這一任務的實現,必須要在堅持農村黨員的主體地位,發揮農村黨員的主體作用中完成。
(一)整頓基層黨組織,保證黨員主體地位
“文化大革命”期間,浙江基層黨組織工作遭到嚴重破壞,基層黨組織基本陷於癱瘓或半癱瘓。到1979年上半年,全省5.6萬個基層黨支部尚有20%左右軟弱渙散,其中,10%左右陷於癱瘓半癱瘓狀態。1979年6月2日,省委批轉省委組織部《關於農村黨支部工作座談會情況和今後意見的報告》,要求沒有建立黨支部的生產大隊盡快建立,規模較大的生產隊要建立黨小組。當年,41957個生產大隊建立黨支部與支部40480個,占96.48%,其中建立黨總支62個;有18.66%的生產隊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1980年底,有97.55%的生產大隊建立黨總支或黨支部,有21.38%的生產隊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
1982年,省委又針對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後,一些農村黨支部茫然失措,放鬆領導,一些農村黨員顧自種地經商,不起作用的新情況,決定對農村黨組織進行整頓和建設。1985年2月6日,中共浙江省委批轉中共天台縣委《關於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為基層整黨做好準備的報告》,要求各地對黨員和基層組織普遍再進行一次教育和初步整頓。到7月底,全省4萬多個農村基層黨支部進行了教育和整頓。9月,省委組織部召開全省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要求繼續調整、建設好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到1986年初,有90%的農村基層黨支部的領導班子進行了整頓。一批年紀大、文化低、對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缺少辦法的老黨員退出了領導班子,一批政治素質好、年紀輕、有文化、善於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的黨員充實進領導班子,明顯提高了農村黨支部的戰鬥力。
在麵上的問題初步解決以後,農村基層組織的差別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後進支部的問題日益突出。中共十三屆三中全會和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後,浙江省委加大了整頓農村後進黨支部的力度。1989年5月9日至12日,省委召開全省整頓農村後進黨支部,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工作會議。會議要求在兩年內對15%左右的處於後進狀態的農村黨支部進行整頓和轉化,並提出了整頓和轉化的6個主要標誌。到1990年底,整頓後進黨支部3120個,占全省農村後進黨支部總數的83.65%。1991年,全省還從縣、鄉鎮機關下派了7300多名幹部到4000多個貧困村、後進村幫助工作或任職,有效地改變了貧困村和後進村的麵貌。1993年6月28日至29日,中共浙江省委召開全省基層黨建工作會議,要求“繼續抓緊抓好後進村支部特別是癱瘓半癱瘓支部的整頓轉化工作”。隨後,下發了《浙江省農村行政村黨支部三年規劃(1993—1995年)》,提出到“八五”期末,戰鬥力強的一類村黨支部爭取達到60%以上,三類村黨支部下降到3%以下。其中一類村黨支部的要求是:支部領導班子堅強,黨員作用明顯;帶領群眾改變村經濟麵貌顯著,完成任務出色;領導精神文明建設有成效,社會風氣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