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附錄如何提高智謀水平(1)(3 / 3)

(三)善於活化知識

所謂活化自己的知識,就是一定要把我們在課堂上、書本上學的這些死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我們講學習馬克思主義要學立場,學觀點,學方法,學活,活學,還要活用。要在“活”字上下工夫。如果讀死書,死讀書,讀出來的條條就會像趙括談兵,貽笑後人。背了很多計謀,用起來卻是僵硬的、僵化的,這樣的人沒有不失敗的。以迂直為例。“以迂為直”,就要“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故意迂回繞道,避開敵方正麵的重點防禦,由敵軍料想不到的路線進軍,而且還要以小利誘惑敵人,使敵人的注意力集中於正麵,放鬆對非正麵地區的防禦。從古至今,這種兵法被人們活學活用,取得了出奇製勝的效果。三國末年,魏國將領鄧艾率軍繞過薑維重兵防禦的劍門關,從崇山峻嶺中繞遠路,走陰平山穀小道直入江油關,攻陷蜀國,即是“迂”轉化為“直”的生動實例。有些知識看起來不起眼,但不知什麼時候就有用,有時甚至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古今戰場上,老馬識途、草船借箭、撒豆成兵、火牛陣等鬥智用兵的史料,都能充分說明這個問題。劉伯承元帥是四川人,懂得彝民風俗,看起來好像與軍事無關,但在關鍵的時候卻起到了重要作用。1935年5月,中央紅軍在長征中進入彝民居住區,敵人運用“親而離之”的智謀,煽動、拉攏彝民與紅軍對立,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根據彝民習俗,同沽雞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結友修好,挫敗了敵人的陰謀,紅軍順利通過了彝民居住區。

在積累、優化和活化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善於捕捉知識。要向社會學習,向老師學習,向家長學習,向朋友、同事學習,在生活中學習,在工作中學習,在環境中學習。愛學習的人,處處是知識,處處可以長見識;不愛學習的人,麵對知識的海洋卻覺得枯燥無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不合理應該想辦法使其合理;知識結構合理的也不是萬事大吉,高枕無憂,還要不斷進行補充和更新,使知識結構更加合理,這樣才能適應變化急劇的客觀世界。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時移而事異,事異而情變,也就是說,客觀事物總是處在一個不斷發展運動過程中,與其相適應,反映客觀事物的知識也在不斷發展運動之中。因此,任何一個人知識結構的合理,隻是相對的。在一定時期內,一定職務上是合理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職務的晉升,過去所學的知識就會老化,從而向不合理的方向轉變。作為指揮人員更是如此,因為戰爭領域是變化最快的領域,再加上指揮人員職務變動大的特點,如不及時更新知識,調整知識結構,就跟不上現代戰爭的新形勢、新情況、新變化,就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