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登陸諾曼底(7)(2 / 3)

科塔終於率領美軍第29師的部隊攻克了峭壁守軍,順峭壁下的深穀深入到內地,把敵人從附近的村莊趕了出去。在美軍英勇善戰的“大紅1師”的強力增援下,從中午開始海灘的形勢好轉了,到下午4時半,登陸部隊已開辟出5條大通路,6條小通路。下午5時,29師指揮所,第1師指揮所都已建立起來。科塔在危急時刻成功地穩定了部隊,扭轉了灘頭的局麵,並勇敢地率領部隊深入前線縱深地帶。為此。他將從美國人那裏獲得一枚銀星勳章和功勳十字勳章,從蒙哥馬利那裏將得到英國的二級最高勳章,並從集團軍指揮官布雷德利那裏得到一個“罵人精”的綽號。正是靠他的“罵”才把美國人的自豪感喚回,靠這種精神,那些士兵們才義無反顧地衝上灘頭,衝上峭壁。

與登陸部隊同時行動的還有攻占瓦胡角的3個別動連。他們也遇到了想象不到的困難。瓦胡角在奧馬哈西端海灘的延伸處。瓦胡角本身高出海麵30多米,是矗立海灘邊的懸崖。在H時之前,戰列艦“得克薩斯”號曾以大口徑艦炮對該處進行了猛烈轟擊,但該陣地沒有回敬一顆炮彈,一直未暴露其麵目。由於領航的錯誤,派去攻擊該陣地的三個別動連直到早上7時5分才上陸。那時周圍德軍的火力支撐點已從炮火打擊下恢複過來。別動隊全副武裝,開始攀登懸崖,雖然有在近海的驅逐艦炮火支持,但敵人火力也很強,攀登中傷亡很大。半個小時後,終於有150多人爬上了懸崖頂端。

令別動隊員吃驚的事出現了,他們發現這是個假陣地。雖然炮架是真的,架在那裏,但炮管卻是電線杆子,是假炮。與這些別動隊員殊死搏鬥的則是那些沒有火炮的炮手。原來,德軍配置在這裏的6門155毫米大炮,由於加修暗堡已暫時轉到了後方。炮手們留下來鑽進了坑道中,他們既不怕飛機轟炸,海軍艦炮也傷不著他們,他們還能從坑道中鑽出來抵抗別動隊的攻擊。

這些別動隊戰士們消滅了敵炮兵連的炮手,便立即向連接維葉維爾和格朗康的大路進擊,並在那裏建立了一個防禦陣地。一直守到兩天之後換防為止。

6月6日晚上,美國軍醫們登上了浴血奮戰一天整的奧馬哈海灘,海麵上漂浮著死去士兵的屍體,海灘上死去的人和奄奄一息的人散布在各地,活著的人也雜於其間,若無其事地吃著陣亡者留下的軍用食品。軍醫們冒著稀稀落落的槍聲,把那些已經死去的和奄奄一息的人區分出來,從峭壁前的海灘和陣地上分別集中起來,送到海濱的道路上。一些傷員曾挖過一些殘壕,以躲避似暴風雨般打過來的槍彈襲擊;這些人就在他們為自己挖掘的墓穴中長眠了……

經一天的激戰,美軍總算在灘頭上站穩了腳,到了當天晚上,雖然“在敵人據守的岸邊所取得的立足點沒有一處縱深大於一英裏半”,照原定寬16英裏,縱深5~6英裏的目標相差很遠,但畢竟把3.4萬多人和3000多輛車輛送上了灘頭。

美軍為他們的敵情不明和強攻中特型坦克準備不足,付出了高昂代價。傷亡人數直到現在仍沒有準確數字,但據可靠的資料分析,這個數字不低於4000人。這個數字是猶他海灘的20倍。因此之故,奧馬哈登陸也獲得了“血腥奧馬哈”的曆史性稱謂。

當美軍強攻“猶他”和“奧馬哈”正值高潮時,英軍也開始行動了。

英軍(包括加拿大一個師)的登陸地段,共分為3個海灘:最西麵的叫做“哥爾德”,登陸寬度5.2公裏,海灘地形低平,基本上是高度不超過15米的沙質陡坡,敵人也築有許多防禦工事和障礙物。

在“哥爾德”海灘以東與之相距7.2公裏的另一個海灘叫“朱諾”海灘。此灘位於塞爾河河口,海灘背後是沙丘,海灘工事不高,障礙物也少。守軍大多是波蘭人、俄羅斯人,無戰鬥力。擔任主攻的是加拿大軍隊。

最東麵的海灘叫“索德”,位於奧恩河和卡昂運河流入塞納灣的入海口兩側。登陸區內海灘由礁石分割成幾塊,最寬的一塊約4、8公裏。登陸部隊為保證不出差錯特用X—23型袖珍潛艇作為標誌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