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登陸諾曼底(4)(1 / 3)

在這裏每天艾森豪威爾起得很早,起床後,晨曦中,帶著與他陪伴在一起的小狗,在院內走上幾圈,呼吸著大西洋上卷來的略帶早春氣息的新鮮空氣,這裏沒有倫敦市區的喧囂,也沒有倫敦市區給人造成的壓抑感。早餐後,他穿過一間坐有四個助手的大辦公室,又經過比德爾·史密斯辦公室的房門,把自己關在六米見方的一塊“領地”之中,然後,他按一下開關,頭頂上那盞新式日光燈忽閃忽閃點亮起來,把燈光投在他那胡桃木的寫字台及光禿禿的牆上。這裏的牆壁上沒有任何通常掛在指揮官辦公室牆上的地圖。最後,他燃起這一天的第一支香煙,標誌著一天的工作開始了。

他回憶了就任最高統帥以來的工作進展,“霸王”計劃綱要的修訂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登陸地點和登陸規模都已確定,並經過英、美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批準通過。鑒於“霸王”行動規模擴大,為解決登陸艦艇的短缺問題,他親自向聯合參謀長委員會建議,把在法國南部進行的“鐵砧”軍事行動延後到“霸王”戰役成功之後進行,其軍事行動的性質也由配合“霸王”行動,降為僅起恫嚇作用的行動,也獲得同意。

現在要考慮的是選擇登陸日期——D日,和攻擊開始時刻——H時。

選擇D日和H時的依據是潮汐和月光,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進攻歐陸是合成軍種的作戰,海、陸、空要協調一致,配合默契。登陸日期和攻擊開始時刻選定還要適合不同軍種的特定要求。

美軍部隊地麵指揮官布雷德利要求要像西西裏登陸一樣,要在晚上登陸,而且要求要在海潮高潮時上陸;這樣可以減少登陸部隊暴露在海灘上的時間;而海軍根據自己的軍種特點提出希望在低潮時登陸,以便盡量減少登陸艦艇遭到海灘障礙物的破壞,同時爆破隊又可以在高潮到來之前排除抗登陸障礙物;空軍又有自己的特定條件,潮汐高低對它無所謂,空軍要求的是天氣狀況,要把登陸日安排在晴天,便於起飛,而且晚上時還要有月光,便於空降部隊識別地麵目標。

針對不同軍兵種的特定需要,艾森豪威爾要求最高統帥部的參謀們拿出具體方案。經過認真考慮,最後采取科學方法擬定了一個適合各軍兵種需要的方案。這就是登陸部隊在半高潮時登陸,也即在高潮之前三、四小時登陸,以便爆破隊在第2登陸突擊波的部隊上陸之前有時間排除障礙,當上漲的潮水到來時他們即停止工作。由於整個登陸海灘的潮汐情況不盡相同,因而在日出後的若幹時間內規定出五個不同的H時。

除了滿足海上登陸部隊對潮汐和日出時間的要求外,為滿足空降部隊的要求,還決定把D日安排在滿月的日子,空降部隊的H時定為淩晨1~2時。符合上述條件的日期,在6月份隻有2組6天:一組是6月5日~7日;另一組是6月18至~20日。最後決定選用第一組三天中的一天為D日、至於具體為哪一天測要看當時的天氣狀況和氣象條件。因為氣象條件無論對海上登陸還是空降作戰都是至關重要的。

D日和H時確定下來並得到各軍兵種的支持。艾森豪威爾從此開始要求他的氣象軍官、英國空軍上校詹姆斯·斯塔格進一步作好氣象預報工作。每一次指揮官會議都要呈送一份關於本星期其餘幾天的天氣預報,目的是檢驗這些預報是否正確,以便在最後一刻選擇最後的具體D日。

6.聲東擊西計劃

盟軍要在1944年登陸歐洲,德軍高級將領都認為這是確定無疑的,但盟軍具體在哪裏登陸,卻使這些將領們捉摸不定。但為了歐洲大陸的安全,希特勒作了周密的布置。

1944年春天,希特勒已調集近60個師的兵力嚴守大西洋壁壘。僅在法國海岸,隆美爾統帥65集團軍19個師扼守加萊地區,他的第7集團軍9個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駐在諾曼底。在整個西線,共有10個裝甲師像老鷹展翼般散布在比利時到波爾多之間,緊盯著英吉利海峽。

大西洋壁壘雖然名實不符,但在天才“工兵專家”隆美爾的領導下,隻幾個月就大為改觀,他發明的那些海灘障礙,就如醜陋的濕疹,一下子出現在西北歐的海岸線上。

盟軍滿打滿算到登陸時才有34個師的兵力,第1波突擊諾曼底的隻有7個師。諾曼底雖是敵人防守的薄弱環節,但兵力數也多於盟軍突擊兵力。況且,希特勒歪才橫溢的大腦,最近又靈活而理智地轉向諾曼底。自在1944年3月20日對西線高級指揮官提出瑟堡半島可能成為戰略上的橋頭堡,預測敵人入侵的重點不是諾曼底,就是布列塔尼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