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海軍有四大艦隊。其中北方艦隊有潛艇57艘,主要水麵作戰艦艇18艘,其他水麵艦艇30艘。海軍航空兵有作戰飛機108架,直升機85架。波羅的海艦隊有潛艇2艘,全部為戰術潛艇,主要水麵作戰艦艇6艘,其他水麵艦艇130艘。海軍航空兵有作戰飛機93架,直升機25架。黑海艦隊約4.8萬人,潛艇10艘,水麵作戰艦艇8艘,其中巡洋艦4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2艘,其他水麵艦艇90艘。海軍航空兵有作戰飛機17架,直升機30架。太平洋艦隊有潛艇28艘,水麵作戰艦艇12艘,其他水麵艦艇110艘。海軍航空兵裝備作戰飛機96架、直升機80架。

4.德國——護衛艦王國

德國經過二戰後的發展,經濟已經步入世界各國前列,但是,由於西方盟國限製其軍事力量的發展,所以它的海軍力量顯得較為弱小。在加入北約組織後,雖然德國被獲準重整武備,但是按照北約組織統一的軍事發展計劃與軍事部署,德國海軍隻承擔近海防禦任務,不必建造大噸位水麵艦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德國海軍成為北約各國中少有的“護衛艦海軍”。盡管如此,德國的護衛艦在技術上仍代表了世界中小型水麵艦艇的頂峰。

1972年,德國海軍針對未來需要,對十多種多用途導彈護衛艦的方案進行評估和篩選,采用了類似荷蘭標準型護衛艦的F-122型護衛艦作為其艦隊現代化的版本,它主要針對北歐地理環境設計,具備反艦、防空和反潛多種功能。此級艦一共建造6艘,均以德國城市命名,首艦為“布萊梅”號,其餘分別為“薩克森”號、“科隆”號、“愛滕”號、“萊茵普法爾茲”號和“卡爾斯魯厄”號。最後一艘F-122型護衛艦於1984年9月交付德國海軍。“布萊梅”級護衛艦安裝了美製“捕鯨叉”反艦導彈、“海麻雀”防空導彈、76毫米速射炮、MK-46魚雷以及“拉姆”近防係統,均屬於德國海軍第4護衛艦隊,基地駐紮在北海的威廉港。

20世紀70年代,德國漢堡的布隆·福斯造船公司提出“多用途標準護衛艦”的概念,最突出的技術特征為模塊化、抗損化、隱身化和通用化,它的縮寫是“MEKO”。1988年10月,德國海軍選中布隆·福斯公司以MEKO二代艦為藍本,設計了F-123型導彈護衛艦。1989年6月28日,德國海軍正式訂購4艘F-123型“勃蘭登堡”級護衛艦。首艦“勃蘭登堡”號於1994年12月1日服役,其餘3艘艦“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巴伐利亞”號和“梅克倫堡·沃爾波米爾恩”號分別於1995年和1996年進入德國海軍服役。

繼F-123型艦後,德國海軍繼續指定以布隆·福斯公司為主承包商,聯合HDW、西諾威克等造船廠組成德國護衛艦集團,以最強陣容研製建造3艘F-124型“薩克森”級隱身導彈護衛艦。它采用了F-123型艦的許多成熟技術,如模塊係統、總體布局、動力係統、抗損技術等,同時最大限度地利用了MEKO第三代艦的隱身技術,成為德國海軍新一代防空指揮艦,既可擔任旗艦,又可單獨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