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魚雷艇——刀鋒淩厲的海上短劍(1)(2 / 3)

2.S艇沉浮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一紙《凡爾賽條約》將德國建造大型水麵艦隻和潛艇的路完全堵死,無奈之下,德國海軍隻好著力於對魚雷快艇這種非受限武器的研發。而當時的德國海軍高層強烈要求,立即開發一種適用於戰爭的魚雷艇,於是,縱橫歐洲海域10餘年的S艇誕生了。因為它速度快、靈活性好,德國人親昵地稱它S艇,而吃盡了苦頭的英國人則把這些難纏的對手稱為E艇,E是英文敵人(Enemy)的首個字母。這些性能出眾的高速魚雷艇在二戰中扮演著致命短劍的角色,是令英國最刻骨銘心的海上仇敵之一。

從豪華遊艇到魚雷快艇

1926年,德國A&R船廠設計了一艘名為“K實驗艇”的船,不過因為它照搬了英國海軍V形尖底的設計,令海軍總部很不滿意。與此同時,高速摩托艇的製造商呂爾森公司推出了“呂爾”艇,雖然它堅持了德國海軍欣賞的圓形艇底設計,但其穩定性令人懷疑。事實上,圓底和尖底是當時世界魚雷艇設計中的兩大流派。尖底設計的優點是航速較快,缺點是噸位較小,抗風浪性能差。所以德國從一戰開始便一直采用圓底設計,而使魚雷艇具備噸位較大、抗風浪性能好的特性。盡管圓底艇航速不如前者,但仍以適應遠海作戰的特點而備受德國海軍青睞。

1928年,令德國海軍真正心動的設計出現了。呂爾森公司為德裔美國銀行大亨奧托·赫爾曼·卡思量身打造的豪華遊艇“俄亥卡二世”號創下了同級別艇型中的航速紀錄。這使德國海軍興趣大增,他們馬上於次年以聯絡艇的名義向呂爾森下了一份訂單,要求建造和“俄亥卡二世”號相同規格的魚雷快艇。1930年8月7日,這艘名為UZ(S)-16的快艇順利交付使用,兩年後更名為S-1艇。這是一戰後德國海軍獲得的第一艘魚雷快艇,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高速海岸快艇。

越磨越快的“短劍”

第一艘S艇的成功下水,為德國魚雷艇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戰爆發前後,德國一發而不可收,相繼開發了多種型別的S艇。戰前建成的有S-1艇,S-2級(4艘),S-6艇,S-7級(7艘),S-14級(4艘)和S-18級(8艘),共計25艘。二戰期間,德國相繼推出S-26級(4艘)、S-30級(16艘)、S-38/S-38b級(91艘)、S-100級(81艘)、S-151級(8艘)、S-700級(9艘)以及LS袖珍級(12艘),共計221艘,其中有少量在戰爭結束時還在建造。

二戰以前,各級S艇在技術上並不完善,不過S艇的改良和發展為後來主力艇型的出現提供了建造經驗。比如S-1艇的木質雙層結構加堅固輕合金肋骨的做法一直被保留;S-2級則在動力方麵有所建樹,其特殊的方向舵控製係統一直被後續的S艇采用,在訓練船員和研究模擬戰術方麵,4艘S-2級貢獻很大;S-6艇和S-7級都加大了艇身,並正式引入製式的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動力方麵則嚐試改裝MAN出品的柴油機。從S-1到S-7,是德國S艇的技術積累階段,其中圓滑艇底和533毫米魚雷等都成為後續艇型的技術標準。二戰爆發前後生產的S-14級和S-18級是S艇的過渡型產物,使航速首度逼近40節。

1939年,具有重要意義的S-26級艇誕生了,雖然隻生產了區區4艘,但卻是奠定德軍主力S艇設計理念的作品。它首創性地將此前獨立於艇身的開放式魚雷發射管改為與艇身一體化設計的全封閉結構,在操舵室頂部獨立設置艇長指揮艙,從此德國S艇艇長就擁有了更好的視野。1940年到1943年,二戰史上最強的S艇終於出現了,S-38和S-100兩個級別在S-26級艇的基礎上,雙雙突破百噸排水量。其中,S-38級是一種重武裝S艇,設計人員在其前甲板上加裝了一門萊茵鋼鐵公司的20毫米MGC/38火炮,在後甲板裝備有一門20毫米高炮或一門瑞典產的40毫米博福斯Flak28高炮。